作者:杜川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比18.70%,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3.50%,養老服務有效供給不足的新國情引發關注。
近年來,大型保險公司紛紛發力養老社區,并打通養老服務與保險保障,創新保險與養老相互賦能的全新商業模式。具有長周期、大規模屬性的保險資金,與養老資金需求天然契合,“保險+養老”已日益成為人身險公司業務發展的重要方向。
6月25日,在首屆中國保險養老融合與發展論壇上,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會長邢煒指出,在保險與養老融合的過程中,一是要明確養老在商業保險中的定位;二是找準商業養老保險在整個養老保險體系中的定位,做基本養老保險“第一支柱”范圍之外的增量,做與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第二支柱”等相關業務的對接;三是尋求保險機構在養老金融中的機會和定位,發揮保險的賬戶管理優勢、精算優勢和銷售優勢。
險企“扎堆”養老社區
伴隨養老需求的凸顯、政策紅利的釋放,養老產業的長期投資價值日益顯著,從保險投資、保險保障到醫療康養的全生態產業運營模式日益清晰。從2007年開始,多家險企陸續通過重資產、輕資產等模式加入養老社區的建設與運營中。
論壇上,大家保險集團董事長何肖鋒說,包括大家保險在內,市場上已有13家保險機構投資的近60個養老社區項目,為全國20余省市提供床位數超8萬張,充分發揮了商業保險的催化劑和黏合劑作用,有效促進了養老健康服務業發展。
從具體模式來看,重資產運作主要是險企使用自有資金直接參與到養老地產的建設與運用中,例如,泰康、國壽、新華、太保等險企;此外,也有部分保險公司采用純輕資產的模式,輕資產運作負債少,例如大家保險等。
總體來看,伴隨著在康養領域的持續布局,保險業在不斷進化升級,已經摸索出保險產品與康養服務相嫁接的運營模式。從過去保險單純的現金支付,演變為適應不同客戶所需的“養老+保險+醫療護理服務”的模式閉環,帶來了多方受益的局面。
大家保險集團總經理徐敬惠表示,保險業布局養老生態的初心,是希望通過整合養老服務資源,將多層次的養老服務與保險產品有機結合,同時利用保險端的客戶和資金資源,反哺養老服務端。
與主業協同
一位險資投資人士表示,養老社區不是個“好生意”,養老社區的投資回收期長達10-20年,但僅以此判定養老社區不賺錢,也是不科學的。
論壇上,清華大學周燕珉教授說,保險企業做養老運營能夠盈利的并不多,還處于爬坡期,尤其是養老機構入住率的提升,是一個慢熱過程。
有保險機構人士也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即養老本質上提供的是一種帶有居住屬性的復雜服務。從國外養老產業的發展歷程、國內近十年保險公司參與養老產業的實踐情況,以及相關監管政策的變化過程來看,當前輕重資產模式最大的區別,既不在所提供服務的品質上,也不在財務盈利性上,更不在資產是否可增值的爭論上,而是在現金流的可持續性上。國內經營良好的養老機構,其盈利能力并不比國外同業差,也不比國內的保險公司差。
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真正束縛中國養老行業發展的不在于盈利性(尤其是輕資產模式,國外養老產業利潤率同樣不高,但仍屬于優質資產,社會資本參與踴躍),而在于社會參與資本投入的充足性和持續投入的容忍度。保險公司參與養老行業,并不能獲得特別高的回報率,而是其資金屬性與養老行業有更高的匹配度,與保險主業能夠形成更好的產業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