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惠州,充滿陽剛與朝氣。
這是一座特色鮮明的工業新城,產業發展欣欣向榮:大亞灣畔,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三期、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全面建設,一座世界級綠色石化基地正崛起;贛深高鐵軌道旁,中韓(惠州)產業園吊塔林立,大韓變速器、中韓新興產業園等項目加緊建設;仲愷園區里,TCL模組整機一體化智能制造產業基地一片忙碌,源源不斷向全球輸出高端液晶面板……
大亞灣畔,一座世界級綠色石化基地正崛起。
堅持工業強市,加速建設“2+1”現代產業集群
改革開放,潮涌東江。
惠州工業從“三來一補”起步,40年來不斷夯實制造業基礎,完善產業結構,實施產業升級,逐步構建起以電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為支柱的現代產業體系,成為珠三角重要的制造業基地。
惠州電子信息產業已形成移動智能終端、超高清視頻、智能汽車電子、新能源電池、核心基礎電子五大主導領域,2020年產業總產值近3900億元,規模居廣東省第三位。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及相關企業超過700家,11家企業上榜廣東省電子信息制造業100強,智能手機、液晶顯示、車載電子等信息產品產量、市場份額居全國前列。
從2002年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打下第一根樁開始,歷經近20年建設發展,大亞灣石化區形成以中海油2200萬噸/年煉油和中海殼牌220萬噸/年乙烯為龍頭,以石化深加工和精細化工高端石化產品為主線,重點發展芳烴下游系列產品、化工新材料和專用精細化學品的上中下游全面發展的石化產業格局,煉化一體化規模位居全國第一,連續三年蟬聯全國30強化工園區榜首。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培育壯大現代產業集群至關重要。產業集群,不僅是地區乃至國家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更是國際經濟競爭的戰略性力量。
助力大灣區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立足產業基礎與生態特色,惠州提出建設“2+1”現代產業集群,集中力量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兩個萬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壯大生命健康新支柱產業。
在廣東省培育發展20個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新興產業集群中,惠州參與建設全省綠色石化產業集群、智能家電產業集群、先進材料產業集群、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集群、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集群、激光與增材制造產業集群等6大戰略性產業集群。
今年3月,廣佛惠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產業集群成為全國首個跨區域跨領域建設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當前,惠州正圍繞數據和信息技術服務產業鏈、超高清視頻產業鏈、5G智能終端產業鏈、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新能源電池產業鏈五大優勢產業鏈發力,加速“惠州智造”步伐。
在大亞灣石化區10公里外,惠州新材料產業園正在建設,重點承接發展化工新材料、高端化學品等中下游及關聯產業。隨著總投資150億元的恒力(惠州)PTA項目、總投資159億元的宇新輕烴綜合利用項目等一批大項目的建設推進,將進一步補齊廣東石化產業鏈的中下游短板。
植根深厚的中醫藥文化,挖掘優越的資源稟賦,面向大灣區的龐大市場需求,惠州正培育壯大生命健康新支柱產業,建設中醫藥材種植基地,推進“健康+旅游”深度融合,并依托兩大產業集群良好基礎,在化學制藥、生物醫藥、醫療輔料和醫療器械、可穿戴設備等新興產業領域進行積極探索,打造“醫、藥、養、游”各業態耦合共生的健康產業集群。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建設現場。 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 德賽西威。 TCL華星光電項目。 中韓(惠州)產業園。
堅定項目為王,優質資源向“3+7”產業園區聚攏
雙區效應,動能澎湃。
粵港澳大灣區與深圳先行示范區兩大國家戰略釋放強勁驅動效能,為大灣區城市群新一輪發展增添巨大動力。惠州,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大步融深融灣,堅定踐行“項目為王”理念,以產業鏈建設推動項目建設,以項目建設為引擎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現代產業園區,是加速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的重要載體和平臺。惠州高水平布局建設“3+7”產業園區,提標升級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中韓(惠州)產業園等3個國家級產業園區,在7個縣(區)分別打造1個各具特色、主導產業鮮明的千億級工業園區:惠城高新科技產業園、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惠東新材料產業園、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龍門大健康產業園、大亞灣新興產業園、廣東(仲愷)人工智能產業園。從重點招商引資到資源優化配置,把更多優質項目集中引進園區,將產業園區建設成為全市產業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的先導區,形成制造業創新集聚高地、綠色發展高地和營商服務高地。
資源要素向項目與園區傾斜,惠州打造“快人一步”營商環境。年度新增用地指標70%以上用于工業項目,積極探索中小企業承諾制用地;規劃“豐”字道路交通主框架,暢通“3+7”園區與深圳、廣州、東莞等先進地區的產業和科創資源對接;推進聯合審驗、多審合一、簡化施工許可手續“三大改革”,帶方案出讓土地及小型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時間控制在45個工作日以內;深化容缺承諾范圍,重點對工業項目施工圖審查合格書實施容缺,建設單位承諾2個月內補齊即可核發施工許可證;創新建立大項目服務機制,按照“一個項目、一名市領導、一套班子、一個機制、一抓到底”的工作模式組建重大項目工作專班,對問題做到一跟到底、限時辦結。
一個龍頭項目就是一個產業鏈。惠州以“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發展思路,注重引進龍頭引領作用的重大項目,支持龍頭企業增資擴產。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恒力(惠州)PTA項目、正威(惠州)新材料制造產業園項目相繼動工,伯恩光學增資擴產計劃打造第五個產業基地,中海殼牌二期項目全面完成、三期乙烯項目加快推進,一系列龍頭項目落地擴產,由此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拉動了惠州產業鏈快速聚集與擴張。
提升產業驅動力、服務力、支撐力,充分發揮改革突破和先導作用,依靠改革破除發展瓶頸、匯聚發展優勢,惠州全面掀起新一輪抓項目、擴投資、促發展的熱潮。今年前三季度,惠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4.5%,增幅居珠三角第一位、全省第二位;工業投資項目約1500宗,投資689.9億元,增長45.6%,增速在珠三角和全省均居第一位;規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495.34億元,增長17%,增速居珠三角第三位。
惠州一家電池公司檢測車間。
深化創新驅動,打造大灣區能源科技創新中心
惟新為要,創新鑄魂。
位于南海之濱的稔平半島上,總投資超過67億元的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項目建設現場有條不紊,太平嶺核電、東山海風電、LNG接收站等能源項目同步施工,“能源科技島”雛形初顯。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是國家“十四五”重要內容,“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寫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進入大灣區科技創新大平臺、大體系,惠州多層次多節點對接大灣區科技創新平臺、產業發展平臺,推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和產業差異化、互補性發展,打造大灣區能源科技創新中心。
2018年,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啟動建設,使惠州成為全國第一個建有兩個國家級大科學裝置的地級市。依托兩大科學裝置組建的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省實驗室(東江實驗室)成功獲批,率先引進科研團隊并開展科研項目攻關。兩大科學裝置、先進能源實驗室的協同集聚,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將在惠州重點開展同位素放藥、重離子腫瘤治療、重離子微孔膜、高端裝備制造和輻照育種等五個方面成果轉化工作,位于惠南高新科技產業園的重離子微孔膜污水處理創新示范項目,成為全球第一個重離子微孔膜在污水處理領域的成功應用。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惠州不斷推動大中小企業和科研院所加大科研投入、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產業創新能力。目前,惠州高新技術企業1631家,R&D經費占GDP比重達2.7%;3030家規上工業企業中建有研發機構的有1565家,占比超50%;超90%的研發投入、人員、機構、專利等核心創新資源集中在企業。
惠州鼓勵行業龍頭企業以需求引導創新,圍繞轉型升級重大需求難題、關鍵技術研發難題、行業共性技術需求、產業前沿攻關難題等發布需求,實現產業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之間精準對接。今年9月,惠州首次實行“揭榜掛帥”制度,設立250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在新型光電顯示、新一代通訊與網絡、新能源與低碳等9大領域組織技術攻關,正面向全國征集揭榜方案。
惠州持續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扶持,對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的中小企業重點實施定向培養、分類服務,形成從“個轉企”“小升規”到“專精特新”再到“單項冠軍”和“鏈主”企業的梯度培育鏈條。目前,惠州擁有26家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186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賡續初心,奮勇擔當,接續奮斗,不久前召開的惠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轉型升級,建設高質量發展重要地區。要堅持創新引領,錨定“2+1”現代產業集群不動搖,加快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數字化轉型,不斷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
惠州,正搶抓“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重大機遇,加速建設“2+1”現代產業集群,培植現代產業核心競爭力,堅定不移走園區化集約化發展之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珠江東岸新增長極、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地區和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
采寫 贛深高鐵五城黨媒聯合采訪團記者李向英
圖片 贛深高鐵五城黨媒聯合采訪團記者楊建業 湯渝杭 李松權 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