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教育丨孩子原來起床很磨蹭,爸爸這樣做之后1分鐘內就起來了……

        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父母會因為孩子的各種磨蹭,如起床磨蹭,做作業磨蹭等,而感到無奈和頭痛。不久前,群友“路過人間”在一個公益分享群分享了他如何讓起床磨蹭的兒子,變得做事迅速的事情,引發了學競、熹微以及其他群友的討論和互動。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我喜歡”與“我應該”

        路過人間:

        有年春晚,出了一句話:不要你以為,我要我以為。

        可是對于生意人,一個成熟的生意人,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研究:顧客怎么想,客戶怎么想,政府怎么想,投資人怎么想,高管怎么想,競爭對手怎么想,旁觀者怎么想......

        換句話就是:他怎么以為,不是我怎么以為。不知道“他怎么以為”,我就不能確定我應該“怎么以為”。

        就是說:知道他人是怎么思考問題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和習慣。

        而不是:讓別人知道自己是怎么思考問題的(這個是第二步或第三步)。

        我看了兒子小學的課本,很遺憾,幾乎沒有任何這方面的訓練。

        我估計,他的老師,也沒有受過這種訓練。

        更不知道這有多重要。

        重點來了:不要圍繞“你喜歡什么”來教育,而要圍繞“你應該怎樣”來教育。

        圍繞“你喜歡什么”來教育,小孩就會以自己的喜好為判斷標準,只要我不喜歡,就可以不做,不聽。

        “媽媽,這個老師講課,我不喜歡。”

        “媽媽,我好喜歡這個老師講課。”

        “媽媽,我不喜歡這個菜。”

        而父母也會這樣交流:“這個老師好,我的孩子很喜歡上這個課。”

        “我買這個菜,我的兒子很喜歡吃這個菜。”

        從小就以“我喜歡”為思考核心的人,不僅容易唯我獨尊,最關鍵的是,無法理解這個世界的道理——哪怕,他可能學業成績非常優秀—— 但他永遠與世界格格不入。道理對于他,只是用于考試和交流,而不是用于行動。行動的時候,就沒有規矩。

        這種人,進入生意圈,除了把錢敗光,沒有其他結果。

        而以“我應該做什么”為思考核心,小孩會想:這個時候,我應該學習了;這個飯局,我應該只吃眼前的菜;這個場合,我應該安靜......

        開始,小孩會別扭,因為“應該”的事情,總是與“喜歡”的事情不一樣。做“應該的事情”,需要自律、自控。

        但是,有一個方法,能夠解決。就是:培養習慣。

        一旦小孩培養出“做應該做的事情”的習慣,他學的道理,就立刻開始改變他的行為。

        良好的行為,自然就產生良好的結果。而良好的結果,最大的收益者,就是小孩內心的穩重、自信和坦然。

        有一天,夫人和兒子吵架了。原因是:一年級的兒子起床太慢。我夫人每次都是先輕聲地叫他幾聲,然后做早餐,然后再叫他。他會說,再睡5分鐘。5分鐘后,我夫人又去叫。兒子會發火,抱怨幾句,然后慢慢地起床,起床后也不立刻下床,要坐在床上發一下呆......

        有時候,干脆,又睡下去。

        結果,夫人倒推時間,如果7點30起床,那么,6點30就開始叫。

        兒子會抱怨:這么早就叫我起床。

        結果,吵架是不可避免的。

        夫人對兒子說:“以后我不管你了,讓你爸爸來管你吧。”

        我順利接手。

        過程不說了。

        一個月后,我一拉開窗簾,兒子三秒之內,身體就卷起來了,1分鐘,他已經開始刷牙。

        并且,他完全不覺得,有什么痛苦。

        因為,習慣已經在幫助他。

        這就是:  “我應該”的例子。

        而他起床快了,其他一切都跟著快了。原來很多的麻煩,突然就消失了。

        我夫人非常高興,心情好了,對我說:“既然這樣,你再負責多一點唄?......”

        我提了一個要求:不要對兒子說,“寶貝,你喜歡不喜歡”,而要對他說“你知不知道別人怎么想?”。

        我說:“如果你答應,我就干。”

        夫人說,沒有問題。

        現在,兒子經常問:“媽媽,你是不是以為......”

        “媽媽,我猜那個老板以為......”

        “媽媽,這里有個凳子(公園里的),是給誰坐的啊?誰會在這里休息?”

        “媽媽,為什么要吃這個菜?”

        ......

        世界,開始緩慢而有序地在他面前展現出來。

        謝謝。

      愛和欣賞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學競:

        謝謝您的分享,讓人挺受啟發的!

        對讀者來說,您是如何讓孩子從總是拖延不肯起床,到能夠快速地起床的原因和做法是最感興趣的,能否麻煩您用兩三百或三四百字簡潔扼要地說一下呢?

        路過人間:

        我的做法,可能不具備普及性。

        作為一個生意人,如果不甘心小打小鬧,就會對自己的個人素質要求比較高。其中,信用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指標。而信用好壞的兩個最重要的要素,是錢和時間。我個人對時間是比較敏感的。比如說,我在工作中,會抽空休息一下,為了不被手機打擾,會遠離手機。那叫醒的事情,就拜托助手。我給他的要求,一般是這樣的:13分鐘15秒,22分鐘25秒......

        我在家里,只有夫人可以隨意地和我談時間,她愛怎么樣就怎么樣。其他人,其他事,我則一律對時間有嚴格的要求。

        比如我的小孩,我帶他玩,會先說好玩多久,到時間就結束,一秒都不拖延。

        他和我一起,已經習慣了我的要求。

        所以當我接管他的起床的時候,我只是說出了我的要求:“明天,爸爸一叫你起床,你一分鐘就要離開床。”

        夫人說:“ 要不要給他幾天適應?”

        兒子說:“不用。我30秒就可以起床。”

        我一聲不吭,因為我不喜歡討論已經決定的事情,就看結果。

        第二天,我推門輕聲地叫了一聲。兒子應了一聲,翻兩下身,像蠕蟲一樣,身體弓起來,然后兩個手一用力,頭起來。我說:“還有40秒。”他不情愿地掀開被子,閉著眼睛,摸索著就伸腳下床。

        夫人看著,有些心疼,眼中含淚。

        吃早飯的時候,我對兒子說:“你今天起床用了差不多30秒。”

        他說:“我可以更少。”

        我說:“不要我叫,你自己起,可以嗎?”

        他沒有吭聲。

        到了下午,他說:“爸爸,你可以試一試,把窗簾拉開,我就起床。這樣不算叫,是吧?”

        我說:“好。”

        次日,我拉窗簾,夫人說:“不要一下拉太多,一點點拉。”

        我請夫人出去,關上門,然后,一把就拉開窗簾。兒子幾乎是立刻,身體就開始動起來。

        以上就是我的算不上方法的方法。愛和欣賞,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好的兩個禮物。——我的看法。

        謝謝。

        學競:

        謝謝您的分享!您說愛和欣賞,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在要求孩子準點起床這件事情上,我能否理解為,因為您平時給到孩子足夠的愛和欣賞,所以他也很愿意按您的要求去做呢?

        從您的分享中還可以看出,孩子之所以愿意改變,是因為您平時對時間就有嚴格的要求,給孩子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路過人間:

        人在絕對的自信產生之前,會需要外界的認可。有些父母是鼓勵孩子,“你真棒。你行的。大膽地做......”這個做法非常好。不過我就變了一點點,用欣賞代替鼓勵。我們一般對待藝術品,才用欣賞。用在孩子身上,欣賞需要眼神,需要肯定,需要一種高雅的生活藝術。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美的,在語言上,行為上,尤其是那種超越自己的美。——這和“能力”會有些不一樣。能力總是有高低,而美是獨一無二的。生活中,不能完全離開競爭和比較,但是我盡量用欣賞代替鼓勵。有時也做得非常不好。

        幸運的是,孩子已經培養了一種愛好:我要讓爸爸欣賞我。不知道這種微妙的東西,我能不能說清楚。所以,我并沒有“嚴格” 要求他,我只是“要求”他,給了他一個“要求”, 一個“標準”,  然后,他自己去達到和超越這個標準后,獲得的“欣賞”,讓他得到內心的滿足。謝謝。

        學競:

        謝謝您的回復!“用欣賞代替鼓勵”,這個做法比較新穎,生活中萬事萬物都有其美好的一面,孩子更是如此,一個經常被欣賞的孩子,我想內心一定是經常感到愉悅和自信的。

      孩子成長的過程父母都不能缺失

        熹微:

        閱讀了您和孩子溝通早上起床的事情,有意思,這里面我看見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關于父親的;一部分是關于孩子的。

        父親角色這部分,從前面一大段的鋪墊看來,路過人間一直對時間敏感,珍惜時間,同時也非常有自己的節奏,也已形成了很強的個人風格。孩子是很敏感的,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潛移默化,一定也是深受父親的時間觀念的影響,所以當母親把叫孩子起床的任務交給父親的時候,孩子耳濡目染,內心其實早已經接受父親的那一套時間觀念,相對于母親的溫和以及可以撒嬌來說,孩子在父親面前自然是另一種模樣了。——從這個細節來說,就是孩子的成長過程父母都不能缺失,有時候需要母親的溫柔呵護;有時候需要父親的力量感、權威感,不停地切換、調和。

        關于孩子部分,我特別欣賞的是孩子發展出來的自主意識。分享中有這么一段話:「到了下午,他說:爸爸,你可以試一試,把窗簾拉開,我就起床。這樣不算叫,是吧?」然后父親就按照孩子的提議照做,起床變得更加歡快。——看似很小的一個細節,恰恰給到有自主意識的孩子自主權,孩子在管理起床的問題上有了自己的建議,除了剛開始父親的參與,同時也體驗到深深的參與感,并達成父子一致的目標,會很有成就感。但才七歲多的孩子能有這樣強的意識,跟“既有民主又有尊重、寬容”的家庭氛圍是息息相關的。

        路過人間:

        @熹微( 家庭教育指導師)  你分析問題怎么這么清晰?語言表達又如此簡潔,二者配套,如果你有深厚的理論素養和社會關系平臺,你是可以為社會做出很大貢獻的。謝謝。我身邊有不少這樣的需求,特別是男性,父親。我的一個朋友的小孩,去上學的第一天就不去了。到這個學校讀書的資格還是父母花了重金才獲得的。她對父母說,如果去,就跳樓。無奈,父母又花了18萬一個學期,讓她去讀什么安徽的一個專門教這種孩子的學校。周圍都是這樣的孩子,整個氛圍就是:“我們是有問題的。我們是不正常的。”

        這對父母,就沒有搞清楚自己的問題。其中,母親是某知名企業的高管。兩口子在賺錢上,特別優秀。但對孩子,毫無辦法。急了,父親就把女兒按在地上揍一頓。然后又內疚了,又帶女兒去日本玩個一周。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父母是知性人士,只是對怎么樣算是正確地帶小孩,毫無認知,處于野蠻狀態。社會很需要真正懂家庭教育的老師去普及這方面的知識。

        熹微:

        謝謝您的反饋!我和學競老師殊途同歸,共同走在這條道上五年多了,也做了幾年在線線下課的嘗試,深知道理易懂、知行合一最難,孩子的問題終極目標是來成長父母的,父母的學習僅僅停留在頭腦上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在生活中去歷練、去成長,而這是不同于我們過往應試學習的維度,是向內走、回歸自性的維度,從打破認知到身心靈合一,非常需要時間去體驗、去沉淀、去整合,增長智慧。

        “生活點滴是道場”,相對來說經濟發展更快、工作節奏更快、效率更高的深圳人的家庭會有更多的不平衡,家庭教育呈現出的問題也許會更加復雜、多樣化,我也接觸過一些,您的視角已經觸碰到這部分,多分享,也會對更多的人有幫助。

        孩子可以照見父母需要成長的部分

        學競:

        路過人間的分享與熹微老師清晰、深入的分析很好地闡釋了什么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在民主、尊重、寬容的氛圍中,父親體貼、愛護母親,讓孩子在愛和規則中成長。

        現在很多孩子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很多父母卻找不到問題的癥結,究其根本,是因為父母不知道,孩子的成長最重要的是取決于父母給TA提供了怎樣的環境和營養。要給到孩子所需要的環境和心理營養,則主要取決于父母的三觀,取決于父母如何看待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工作、情感、關系、時間等。如果父親/母親認為生命的價值在于先活出自己綻放的生命,再付出和貢獻,給到愛人、孩子關愛、理解和支持,孩子會因此而獲得豐富的心理營養,成長為自信、陽光、有責任感和有愛心的人。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家庭有著缺位的父親(父親忙于掙錢養家糊口,無暇陪伴孩子),焦慮的母親(母親得不到父親愛的滋養,整天要忙著工作或家務,又要管孩子的生活、學習等,內心經常很焦慮),這種情況常會導致各種問題的孩子。因為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很難獲得健康成長所需要的心理營養(被無條件地接納,被肯定、認可,在學習和認知上有好的榜樣等),甚至會因為被忽視、指責、貼標簽等而內心變得自卑、膽小、退縮,內心有很多的負面情緒卻不懂得如何釋放,有很多的需求和想法卻不懂得或不敢表達。長此以往,孩子的不良行為就會越來越多。

        要想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首先父母要改變自己的生命狀態,活出內在的豐盛、慈愛和智慧,給到孩子所需要的心理營養。要做到這點,就如熹微老師所說的:要向內走,向內求,回歸自性的維度,我們的一些學員也經歷了這樣的過程。

        路過人間:

        你這段話,估計就是從事教育的人,也不是人人能看懂,看到心里去。很有理論高度。不容易。

        群友云:

        @學競 @熹微( 家庭教育指導師) @路過人間 非常感謝三位老師關于家庭教育方面的專業分享。家有一個十歲的孩子,對于她的成長教育也深有感觸。家庭關系的和諧融洽直接會影響到每位家庭成員的幸福感,父母的三觀也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三觀和行為習慣。好的家庭關系我覺得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和相互學習、欣賞中的。

        孩子也是父母成長的一個好的老師,孩子也是我們作為父母的一面鏡子,可以照見我們需要成長的部分。看到孩子有問題,就要反思自己的問題,那只是投射在孩子身上的我們自己需要改善的問題。這樣的情況下,我的做法是放下父母的身份,和孩子一起面對、成長。

        學競:

        您說得很好!孩子就是來協助父母成長,讓父母對生命有更深入、完整的認知,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心性的。

        文字:惠州日報社幸福家庭教育工作室

        圖源:包圖網

      編輯:羅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