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頭條 掌中惠州
東江輿情研究院 東江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院 東江云媒大數(shù)據(jù)研究院 惠州東江圖片社
東江品牌聯(lián)盟 粵港澳大灣區(qū)主流媒體聯(lián)盟 東籬俱樂部 超網(wǎng)新媒體公司 教育投資公司 報業(yè)印務公司 報業(yè)發(fā)行公司 新文創(chuàng)公司 惠報廣告公司 惠品匯 農產品展銷中心 文化藝術發(fā)展中心 惠州日報國旅 教育文化傳播公司 出版公司 天堃文化公司 迭代智能科技公司 惠州國畫院
演播廳 會議室
“心理學上有個說法,最殘忍的教育其實就是讓你的孩子怕你。一個孩子在家,如果被父母欺負,那么他一定會被全世界欺負。所以真正的霸凌者有時候不是在學校,而是來自于父母。”不久前,有位媽媽在一個公益分享群分享了題為《最殘忍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怕你》的短視頻。
有群友看了這個視頻后,提出了反對意見:小孩一定要學會怕。
一位群友:小孩一定要學會怕
山水之間:
小孩一定要學會怕。天不怕,地不怕,不怕父母,如何克制在成長過程中的各種誘惑?在給孩子立規(guī)矩的時候,就必須讓孩子怕。怕,在古代叫”畏“。論語: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xiá)大人,侮圣人之言。當然,父母用暴力讓小孩怕,這樣的怕,完全是不對的。(我估計視頻作者說的就是這種)。但是,一概否定怕,以為只要小孩怕,就是出了問題,這就容易出問題。不能有暴力,但不能沒有嚴厲。暴力來自愚昧,一味的溫和,也是愚昧。區(qū)別兩者,本身也不容易。《論語·子張》:“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群主學競看后,回應道:很感謝群友山水之間對視頻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也歡迎群里對這一話題感興趣的朋友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究竟要不要讓孩子怕父母?
學競隨后把上面的內容轉發(fā)到幾個學員群,讓大家一起討論這個問題。以下是幾位老師的回應。
回應一:
關鍵在于父母是怎樣的人
素杰:
感恩學競姐一直為廣大父母指導,幫助了那么多家庭,我來拋磚引玉。
我覺得關鍵在于“父母是怎樣的人”,而不在于要不要讓孩子怕。
就像佛學,有戒律,讓孩子怕就好像給孩子立了戒律,佛給我們立了戒律是因為他在究竟處,他了然一切。但是佛法的最高境界是無為戒,一件事不去做不是因為“不能做,做了會被懲罰”,而是因為“我壓根就不想做”。
如果父母天天看手機,卻恐嚇打罵孩子要好好學習多看書;如果父母天天情緒多變脾氣暴躁,卻要求孩子“做人溫和待人禮貌”;如果父母做事沒有條理,卻要求孩子做事嚴謹細膩,那孩子只是父母完美自我的一個投射,即使孩子很怕,也沒辦法做到,因為他不知道做到是什么樣子。
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自己做到了再去要求孩子,可能更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回應二:
怕會讓孩子無法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熹微:
這個短視頻首先標題對大眾而言就很吸睛,“最殘忍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怕你”,用詞(比如殘忍、怕)情緒強烈,作者為什么說“讓孩子怕你是最殘忍的教育”呢?“怕”的結果是什么呢?關鍵還是要看短視頻里面的具體內容,我看主要有兩個觀點:1、一個孩子在家被父母欺負,那么他一定會被全世界欺負;2、所以真正的霸凌者有時候不是來自學校,而是來自于父母。從邏輯關系看起來第二個觀點可以說是第一個觀點繼續(xù)推論的結果,但兩個觀點都感覺過于簡單粗暴了。
先說第一個觀點:“一個孩子在家被父母欺負,那么他一定會被全世界欺負。”
這句話用詞(比如欺負)依然太情緒化了,我相信天下沒有家長會承認自己欺負孩子,這句話想表達什么?底層邏輯是什么?有三個相關的問題:孩子的安全感哪里來?孩子跟世界的互動模式哪里來?孩子是如何構建自己的世界觀?如果說孩子真地在家里被父母“欺負”了,“怕”父母了,那這個孩子對世界的感知會怎么樣?他也許整個人變得懦弱、軟弱、無能,對外面世界“怕怕”的,可能真地就在外面被人欺負;但反向孩子也有可能變得冷漠、殘暴,成為跟父母一樣的人,成為習慣“欺負”他人的那個人。
所以說,“真正的霸凌者有時候不是來自學校,而是來自于父母”,這第二觀點是說一個孩子如果在家沒有被理解、被尊重、被看見,而是經(jīng)常被父母“霸凌”,孩子就會變得懦弱、軟弱、無能,怕怕的,早年的生命模式在學校復制,俗話說“柿子揀軟的捏”,那么他就有可能成為學校的被霸凌者。反向,孩子也是有可能成為簡單粗暴地對待這個世界的人:因為孩子沒有被溫柔地、充滿愛地對待過,他沒有那樣的體驗,自然不會呈現(xiàn)那樣的生命模式,而是有可能會用“欺負”的言行與周圍的世界、人事物進行溝通。
回到短視頻的標題“最殘忍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怕你”,作者也許想啟發(fā)大家去思考的是:什么是真正好的教育?如果“讓孩子怕你”,那么這樣的教育有可能產生的結果是什么?家長是真地需要孩子怕自己呢?還是需要孩子對家長尊重、對未知世界敬畏呢?等等等等。
剔除短視頻里面一大堆情緒強烈的用詞,我收到的禮物是我們做家長的很值得冷靜地想想為什么孩子會怕家長?如果孩子不能活在一個平和,充滿愛、理解、尊重的環(huán)境里,孩子的內心就無法建立起深深的安全感以及對世界的信任,從而變得不自信,不懂得如何愛自己、不懂得表達自己,就更不懂如何愛他人以及表達愛了,一個沒有體驗過愛的人自然也會沒有愛的能力。
?回應三:
孩子不是通過怕父母才學會敬畏的
學競:
謝謝熹微老師清晰、深刻的分享!我非常認同!我也很認同素杰老師所說的。
對于“山水之間”的觀點,在此我也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如何看待害怕與敬畏。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怕(恐懼)這種情緒。它的正面意義是:恐懼是人與生俱來最原始的情緒反應之一,是基本的生存機制。它通過警告我們潛在的危險,幫助我們避免或逃離那些可能對我們造成傷害的情況。它對人的不利影響是:長期恐懼會傷腎,影響睡眠,導致心慌、胸悶、頭痛、胃痛等,并可能導致決策和行動受阻,帶來社交障礙。
我們再來看一下敬畏。敬畏是一種復雜而深刻的情感和態(tài)度,是既敬重又害怕的情緒,同時又是嚴肅認真、謹慎虔誠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不僅體現(xiàn)在對自然、他人和自我的高度重視上,同時也是一種自我約束和自我遵從。
我很認可“山水之間”所說的,人要有所畏懼,要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同時我覺得敬畏與害怕并完全不是一回事。
第二,孩子是否要通過怕父母,才會畏懼呢?我更愿意解讀為:孩子是否要通過怕父母,才會敬畏規(guī)律規(guī)則,敬畏天地圣人萬物呢?
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身心特征和學習方式。幼兒會害怕黑暗、饑餓、孤獨、身體不舒服等,這是本能。TA的主要學習方式是模仿,這個階段父母最重要的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溫暖、尊重、關愛的環(huán)境,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讓孩子感受到這個世界是安全的,是值得信任的,是可以讓自己的身體、感覺、認知等得到自由發(fā)展的。孩子主要是通過模仿及父母的養(yǎng)育方式學會尊重自己、他人和環(huán)境,身體、情緒、認知等得到完整的成長,并建立起內在的規(guī)則。父母如果對天地萬物眾生、對規(guī)律規(guī)則有敬畏之心,并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體現(xiàn)出來,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得到熏陶并模仿。
在給孩子立規(guī)則時,父母溫和而堅定是非常重要的,同時要給到孩子尊重、理解和引導。如果父母只是很嚴厲,甚至打罵孩子,那么孩子只會表面上服從,而內心卻更為抗拒,這樣規(guī)則就無法內化。
第三、我們可以問一下自己,我們希望自己有什么樣的父母,同時我們希望自己成為怎樣的父母呢?
我的父母心態(tài)平和,平時對我們都是和言細語,我從來沒有怕過他們,我對他們的情感是敬重、愛戴。在日常生活中,我和他們無話不談。同時,我也會敬畏規(guī)律規(guī)則,敬畏天地。我發(fā)現(xiàn)一些孩子因為怕父母,所以什么都不愿意對父母說;有些孩子因為害怕父母而出現(xiàn)了心理問題。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讓孩子敬愛的人,而不是害怕的人。對孩子要給到尊重、關愛、理解,同時也要給孩子立規(guī)則,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發(fā)展起敬畏之心。
讀者被短視頻調動情緒后
會難以理性思考
山水之間:
熹微, 您好。您的發(fā)言,冷靜,有條理。能否進一步?再進一步,也許就觸及到了問題的核心。您的分享對大家的幫助,主要體現(xiàn)在用知性補充感性。
熹微:
“冷靜、條理、知性”,這是您對我的看見和理解,收到了!謝謝。首先,這是我對短視頻的態(tài)度。說到這里,似乎有一點說題外話的感覺了。短視頻因為短而知識碎片化,也因為營銷(吸粉)的需求,就要做到“語不驚人死不休”,所以,短視頻會用到很多不夠中正的、情緒強烈的詞,目的就是調動讀者的情緒,更甚者會利用經(jīng)由情緒而引發(fā)出讀者的恐懼、羞愧、后悔等等,那么讀者自然會有更大的概率選擇繼續(xù)關注的愿望了。
比如,“最殘忍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怕你”這句話,本來,孩子“怕”父母,也不是一件特別稀奇的事情,特別是我們幾千年文化里面關于權威(包括父母權威)的認可,大多數(shù)父母無意識中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怕”自己的。這個“怕”可能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能聽自己的話,這樣一來孩子就比較好管教了,我們關鍵是做到可以去覺知這個孩子的“怕”就很好了。但是視頻號對這個“怕”冠之以“最殘忍的教育”,這讓很多父母聽起來會心生慚愧、悔恨,這樣的情緒波動很難讓自己聚焦在理性地思考“怕”這個問題上。所以,我才會這樣冷靜地去閱讀視頻作者到底想告訴大家的是什么?這些話里面可能不夠中正的地方是什么?如果沒有這樣的獨立思考,也許這視頻讀過就讀過了,空留下遺憾、悔恨,負面情緒又疊加了,反而沒有真正收到禮物,不如不讀。
其次,就是關于您說的問題的核心,我回看了你對閱讀視頻的分享,里面源于“怕”提到了“畏”,也就是通俗說的敬畏。在這里,我想回應您的是,您說的畏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了,好像學競老師對此有比較詳細地對比、解讀。
我的思考是: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這句話有很多前提,何為君子?何為天命?何為大人?何為圣人?——要走到這個階段,人是到了一定的成熟度,對生命有了一定的思考才會更有可能理解畏為何物吧?才會理解敬畏的意義何在吧?因為敬畏才會臣服;因為臣服才會從善如流。
謝謝您的回應和分享,大大拓展了我和大家的意識。
惠州日報社幸福家庭教育工作室供稿、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