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孩子上初中后有好幾次說不想去上學,我就帶她去看心理醫生。醫生與孩子交流后,說孩子沒心理問題,是父母沒教育好孩子。”不久前,一位焦慮的媽媽在自我關愛公益茶療中對學競老師說。
“孩子的情緒藏在潛意識中,她本人也未必能夠看到或了解。孩子不想上學,或有輕生的傾向,一般都是因為TA內心有心結和負面情緒,但卻不懂得如何解開心結,釋放和轉化負面情緒。”學競告訴那位媽媽,隨后分享了自己做過的一些個案。
讓孩子看到、理解、釋放、轉化情緒,孩子才能走出困境
曾有幾個中學生,經常心情很煩躁,睡眠質量不好,有時會有輕生念頭,她們主動和媽媽提出想看心理醫生。媽媽于是向學競求助。
學競給她們做心理咨詢時,問她們最近有什么不好的情緒,她們都說沒有,后來學競通過催眠或與她們玩象易卡牌游戲,引導孩子看到自己主要有哪些情緒,以及情緒產生的根源。通過做一些心理練習,學競協助孩子釋放了壓抑的情緒,掌握了以后遇到類似問題時解決的方法。當孩子看到、理解,并轉化了自己的情緒,懂得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看到了希望,就走出了困境,狀態好了很多,睡眠也好了很多。
來茶療的媽媽聽后,想起自己的女兒有時會提起在讀幼兒園時發生的讓她很難受的事情,她意識到女兒的內心確實是潛藏著負面情緒的。
01
情緒來源一:不懂得如何處理各種人際關系
學競發現,在近幾年來的心理咨詢中,不少青春期孩子因為不懂得如何處理與同學、老師、父母的關系,內心常會出現擔心、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有些孩子因為在人際關系上受傷而把自己封閉起來,有些孩子甚至因此而發展為抑郁癥和焦慮癥。
個案一:女生A讀初中時,與班里一個同學玩得很好,后來那個同學告訴另一位女孩,說A在背后講她壞話,那個女孩非常生氣,在網絡上使勁說A的不是,導致許多同學都用異樣的眼光看A。陽光、開朗的A感到非常焦慮、恐懼、難過、委屈、憤怒,她和媽媽傾訴,媽媽不是很在意,讓她不要想那么多。女孩因為此事對與人交往產生了很深的恐懼感,從此不敢信任他人,在隨后的兩三年里,把自己封閉了起來。
A上高中后,因為心情莫名地難受,常會睡不著,并產生輕生的念頭,向媽媽提出想看心理醫生,媽媽找到了學競。
在咨詢時,學競通過與A玩象易卡牌游戲,讓A看到兩三年前同學對自己的傷害,對她帶來的影響,同時引導她看到自己內心壓抑已久的情緒,并協助她表達出來。通過啟發、提問,A意識到,當自己被人傷害后,要吸取教訓,以后可以先看清楚對方的人品,再嘗試去交到真心的朋友。
A選中的象易卡牌。
后來媽媽向學競反饋,咨詢后A好多了,晚上睡覺也睡得著了。
點評:
教育家、心理學家指出:人類在青春期時會發生兩個普遍的變化,第一個是發育,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會由此開始感受到身體的巨大改變和情緒的激烈波動。第二個是開始脫離父母,更多地與同伴交往,與同伴的人際關系逐漸取代了與父母的依戀關系所處的主導地位。不少青春期的孩子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會產生各種矛盾沖突,并因此而困惑、苦惱。成年人協助青春期孩子學會管理情緒、如何與同伴交往很重要。
個案二:高中男生B有一次在和同學玩鬧的過程中違反了學校紀律,被學校記過。B在周末回家后,情緒非常低落,媽媽看他不太對勁,于是向學競求助。
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學競引導他去看自己內心的情緒,并帶著他去回溯過往生命中讓他產生類似情緒的事情。B回憶起讀小學的時候,每當他考試成績差時,媽媽就罰他下跪、打罵他的場景。學競讓他在冥想中說出媽媽的行為帶給他的感受,他開始時不愿意說,學競告訴他,任何壓抑的情緒都是可以表達的,在這里,一切都是被接納和被允許的。在學競的鼓勵下,男孩說出了多年來深藏于內心的委屈、怨恨和難過。在他釋放情緒后,學競又引導他如何去與他人正面表達。咨詢結束后,學競問他通過咨詢學到了什么,他說懂得了如何與他人溝通。
B的媽媽通過上我們的線上課,了解了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身心特征,并學會了如何與孩子良好溝通。她后來向學競反饋,這次咨詢后,兩三年來,孩子的情緒一直比較穩定。
點評:
心理學家指出,人生最初的12年經歷會有力地影響孩子將成為什么樣的人,并影響孩子將來的人際關系,以及心理的健康發展。一些青春期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是因為童年時期有心理創傷,進入青春期后,印痕被激發所致。當過往的心理創傷被療愈,父母通過成長改變了家庭的心理氛圍,并給予孩子協助和支持,問題就得到解決。
個案三:高中女生C覺得班主任經常針對她,會對她說些很難聽的話,如“你怎么那么沒家教?”,導致她內心對班主任充滿了反感、憤怒,為此經常晚上睡不著覺,嚴重地影響了學習。
學競與C溝通時,先讓她深入去看到自己內心的負面情緒,然后協助她把情緒釋放出來。當她內心回歸平靜后,學競再通過提問,引導她去思考班主任一些讓她反感的行為背后是什么動機,班主任會用這樣的方式去對待同學,有可能是因為她曾經受過怎樣的對待?最后學競給她進行了療愈。
咨詢后,C的心情平靜了很多,睡眠質量好了。C的媽媽后來上了我們的線上線下課,她用所學方法去與女兒、班主任溝通,在較好地處理了兩人不斷發生的矛盾沖突后,班主任與女兒的關系不斷向好的方向發展。后來高考前,班主任還輔導女兒學習,并指導她填志愿,女兒考上了自己心儀的大學。
點評:
青春期是一段艱難的時期,因為孩子要面對嶄新的一切:身心的變化、學業的壓力、各種人際關系的壓力、對自我的探尋等。這段時期遇到的各種事物會令孩子困惑、沮喪不安,或是感到痛苦,TA們很需要成人的理解、接納和協助。
如果老師過往有內在的傷痛沒有療愈,不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緒,經常把自己焦慮、緊張的情緒宣泄到孩子身上,或常對孩子說負面的話語,會給情緒波動大、正在形成三觀的孩子帶來程度不一的傷害。如果父母或老師能夠通過學習成長,學會尊重和接納孩子的改變,給予TA們支持和引導,便可以讓TA們發展出新的能力,從而讓他們擁有更健康、幸福的生活。
視頻:16歲女孩在近日自我關愛茶療后的分享。
02
情緒來源二:學業壓力
青春期孩子之所以會出現焦慮抑郁的情緒,除了受人際關系影響外,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學業壓力。有的孩子曾經成績很優秀,上了高一級的學校后,面對激烈的競爭,由于過往的學習方法不再適合當下的階段,成績難以提升而非常痛苦、絕望,很擔心自己考不上高中或好的大學。類似的情況也會發生在大學生或大學畢業生身上。
個案:大學畢業、22歲的D因為參加某資格證考試兩次沒考過,要繼續復習、考試而感到壓力很大,導致晚上睡覺心慌、失眠,整個人很緊繃。她的母親為此很著急、擔心,向學競求助。
在咨詢中,學競了解到,D因為從小到大成績不太好,常被父母、老師批評、指責、否定,所以一直很自卑,認為自己是學渣,很恐懼學習、考試。通過幾次催眠,學競療愈了她過往在學習上的心理創傷;與她探討學習的意義和目的,讓她對學習有了新的認知和感受;學競還給她傳授了學習方法,D的學習效率因此大大提升。當她對學習有了信心后,作了一個新的決定:去考研究生。幾個月后,D通過了考試,拿到了資格證。
點評:
孩子在學習上感到痛苦、害怕、焦慮,很可能一是因為當TA做不出作業、考試成績差時被父母、老師批評、指責、嘲諷,給TA帶來了很多痛苦的情緒,導致TA產生了“學習=痛苦”的情緒記憶。二是父母經常會把孩子拿來跟他人比較,卻很少肯定孩子的長處和優點。三是孩子不懂得高效的學習方法和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父母能夠去尊重、理解、接納、肯定孩子,當孩子在學習上有點進步時就鼓勵TA,引導孩子把關注點放在自己心態、方法、能力等的提升上,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從內心中認同自己,對自己有正確的期待,并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那么孩子則不會因為學業而有那么多的焦慮和擔心。
父母學習成長,才能為青春期孩子賦能
很多父母都發現,孩子在讀小學時聽話、懂事,但上了初中后,卻變得會頂嘴、容易沖動、對父母愛理不理、情緒很多、上網成癮等,讓他們非常頭痛。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腦神經科學家和心理學家發現,青春期可以說是一個轉型時期,在這個時期,青少年從對所有事情都保持開放(童年期)轉變成了成為某些方面的專家(成年期)。這個時期大腦的一個基本改變是修剪,也就是減少大腦中一些不需要的神經連接。一般來說,修剪會導致青少年思考和行為方式的重要改變,有時甚至會暴露出潛在的問題。這就是為什么一些心理疾病,比如抑郁、雙向情感障礙等情緒問題或精神分裂癥等思維問題,更多地出現在青春期,而不是童年期。他們出現新的思維形式后,就會開始質疑成人及舊的做事方法。與此同時,青春期多巴胺水平的增加,會讓青少年出現以下三種情況:更容易沖動,他們會不經周密思考就采取行動;同時會讓青少年更容易成癮;青少年會更看重執行某個行為后預計可獲得的利益,而不重視潛在的危險。此外,孩子進入青春期后,隨著大腦、心理的發育,會把過往壓抑的種種負面情緒以各種形式宣泄出來。
國際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哈佛大學醫學博士丹尼爾?西格爾指出,青春期孩子大腦中發生的重塑,雖然存在消極因素,但同時也能夠激發出其巨大的潛力;大腦的這個過渡時期還會激發青少年產生情緒火花,激勵他們積極參與社會、尋求新奇事物和進行富有創造力的探索,賦予青少年力量,讓青少年以最豐富且充實的方式生活。我們的一些學員通過參加線上線下課,協助青春期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啟發孩子去自我覺察和思考,從而幫助孩子把青春期潛在的消極方面轉化為積極的成長。
惠州日報社幸福家庭教育工作室供稿、供圖、供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