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癥有“沉默的殺手”之稱。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松日,今年的主題是“強肌健骨,防治骨松”。專家表示,老年群體是骨質疏松的主要患者,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危害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殘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作為威脅大眾健康的常見多發病,近年來骨質疏松癥備受關注。
老年人骨質疏松要警惕跌倒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組織微結構損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記者查閱《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2022版)了解到,目前我國骨質疏松癥患病人數約為9000萬。
惠州華康醫院骨科專家表示,骨質疏松癥的骨折患者以脆性骨折為主,一個小小的動作也會導致嚴重骨折,尤其是老年人,一次摔傷引發的骨折可能是致命打擊。根據《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2022版),發生髖部骨折后1年內,20%患者可能死于各種并發癥;約50%患者致殘,生活質量明顯下降。
事實上,骨質疏松癥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預防干預。如接受規范的抗骨質疏松治療,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提防,尤其老年人要注意預防跌倒,可減少因骨質疏松引發的各種骨折等問題,防患于未然。
值得一提的是,為避免引發骨折等問題,老年人不建議做劇烈運動,一般建議選擇散步、打太極拳、簡單的運動操等運動方式。
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測防治骨松
在惠州,曾有一名80多歲的嚴重骨質疏松患者,因疼痛嚴重影響生活到醫院就診,拍片時竟發現骨頭松得幾乎中間是空洞。
骨質疏松的發展是長期的、隱蔽的,專家介紹,其前期表現是骨量減少,主要因骨頭里鈣含量降低引起。如果感覺不適的患者盡早篩查骨密度等情況,發現有骨量減少的情況便開始干預,能大大降低骨折的風險。
家里有礦不如身體有“礦”。骨骼由鈣磷等有無機物和有機質構成。據悉,人體的骨骼一般在30歲左右達到“資產”頂峰,50歲以后則會斷崖式下降。因此,上了年紀的老人,需要加強營養元素的汲取,減少骨量流失。平日里攝入足夠的鈣和維生素D是骨健康的基本保障,含鈣和維生素D較高的食物有奶制品、豆制品、堅果、魚、蝦等。
有研究發現,經常參加運動的人,要比不愛運動的同年紀人群骨密度高,通過運動鍛煉還可以增加肌肉的敏捷、力量和平衡感。此外,多曬太陽能促進鈣的吸收,也有利于預防骨質疏松癥。
東江時報記者李春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