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非凡十年】仲愷第七學校不斷提升教育核心競爭力,立志打造惠州名校

       

       仲愷第七學校老師觀看黨史展覽。

        “我希望把第七學校打造成惠州名校、仲愷標桿,帶出一批德藝雙馨、崇德敬業的干部和教師隊伍,培養更多向上向善、德才兼備的優秀學子。”第一次見到惠州仲愷高新區第七學校校長葉永藝,記者就被他身上的正氣、對工作的熱情和激情所感染。

        仲愷高新區第七學校(以下簡稱“仲愷第七學校”)于2020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是仲愷首批城市更新配套學校。校園環境優美、硬件設施配套先進、功能場室齊全,仲愷第七學校極大改善了所在片區的教育配套。更讓周邊居民高興的是,盡管只投入使用了兩年,該校教育教學質量迅速提升,進入全區前列,教育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

        兩年來,仲愷第七學校以實現全方位育人為目標,加快教育現代化步伐,落實立德樹人任務,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奮力滿足家長對美好教育的向往,助力仲愷高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

        打造高效課堂

        挖掘學生內驅力 打造學生自我展示平臺

        “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不能通過增加教師課時量和學生作業量來實現,拔苗助長會傷及根本。”葉永藝認為,教育要遵循學生在不同年齡段的認知規律,才能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學識。

        講練結合、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合理設計問題、精準把握教學重難點、運用希沃白板小游戲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今年5月,在仲愷第七學校與貴州省安龍縣篤山鎮民族中學開展的線上教研活動中,該校教師通過教學自評、優質課互評等方式,不斷鉆研教學,提高課堂實效。開展教研活動,優化教學模式,已經成為了該校教師的“規定動作”。

        葉永藝介紹,“雙減”政策落地后,該校充分挖掘學生的內驅力,把學校和課堂打造成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通過提高課堂效率、精講精練、榜樣的引領示范、個性化的關愛等方式,引導學生從“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一方面,該校要求教師要做到課堂上精講簡練,實現知識點當堂內化;打破常規,敢于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點燃學生思維火花和課堂激情,讓學生樂于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另一方面,該校實行年級主任負責制,實現教師布置作業科學、合理、優化;實行分層作業,建立分層作業資源庫,加強優質資源共建共享;定期總結高頻重點試題,提高訓練效率,真正做到提質增效。

        仲愷第七學校還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體驗感悟。通過開展勵志演講、班級籃球比賽、家校聯歡活動、英語歌唱比賽等綜合活動,鼓勵學生打造屬于自己的精彩舞臺,實現個性化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接下來,仲愷第七學校還將主動對接高校,聘請華南師范大學專家團隊指導成立“仲愷第七學校深度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創建團隊,以搭建更高水平的教學平臺,走出一條適合該校實情的發展之路。

        培養“四有”教師

        匯聚教師“源頭活水”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

        發展教育,必須優先推進教師隊伍建設。“我們學校的老師都很年輕。這幾年大量新教師的涌入,就是仲愷教育的源頭活水。”葉永藝認為,要實現優質發展,首先要有“教師第一”的思想,要引導教師成為“四有”好老師。

        記者了解到,仲愷第七學校的108位教師都是在職在編教師,大部分為這兩年新入職的師范類畢業生,平均年齡25歲。教師年輕有朝氣、專業對口,知識新、教學理念新。

        為幫助年輕教師站好講臺、站穩講臺,仲愷第七學校制定了“青藍工程”實施方案,以師徒結對的方式加速教師成長。“師徒結對也是尊師重道的文化傳承,師徒雙方在教學工作中可以一起努力、共同成長。”葉永藝說。

        除了師徒結對,對新教師的培訓,可以說是仲愷第七學校的一大特色。每逢學期結束,每位教師都要提交一份文字紙質版的期末總結,這是其他學校的做法。在仲愷第七學校,不要期末總結。葉永藝認為,一份打印的紙質版期末總結起不到好的總結效果。于是,他要求每個教師不交紙質版,而是在開學初的學習會上做8分鐘以上的PPT總結演講,向全體教師現場講述在上一學期中的工作得失,同時,也把好的經驗分享給全體教師。

        把“沒人愛”的期末總結,變成大家期盼的經驗分享會,不僅讓年輕教師迅速獲得實用性很強的一線經驗,還幫助新教師更快地站好了講臺。

        “我們這批老師帶的孩子,成績是一直在上升、在提高的。”聊起教學成果,葉永藝開心地笑了。該校每學年的教學質量檢測成績,各科“三率一平”(即低分率、優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均排在全區學校前列。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短短兩年,該校的教研工作也取得了豐碩成果:1篇論文獲得廣東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主題征文二等獎;1個課題被立項為省級課題;全校師生共獲得市級榮譽40多項,區級榮譽100多項。

        培育“三正”學生

        踐行“愛的教育”家校協同實現全方位育人

        “自小,我就有一個武俠夢:憑著一身正氣,行俠仗義、仗劍走天涯。”葉永藝認為,人要養出浩然正氣,方能守正創新,做出一番自己的事業。他希望教出來的孩子,不僅文化知識好,更是一個品行端正大寫的“人”,擁有正確的三觀和正能量。

        因此,自辦學以來,仲愷第七學校積極踐行“把孩子培養成正直向上的人”的辦學理念,謹守“正身、正心、正行”的校訓,推動該校教育教學實現優質發展。

        那么,如何正心?

        “黨史教育、黨建工作也是培養師生正心的一個重要途徑。”葉永藝說。為加強黨組織對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仲愷第七學校不斷探索開展特色鮮明、形式多樣的黨史學習方式,引導全體師生在教學工作和學習生活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建校之初,該校就打造了“黨員活動室”“黨建文化長廊”“黨史展覽墻”等黨員活動陣地,把紅色文化有機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不僅如此,該校還把紅色文化教育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目前,已先后開展黨史主題班會、國旗下講黨史小故事、黨史板報評比、黨史繪畫作品展等活動,并在校園廣播站開設黨史專題欄目。

        心正了,如何落實到行動,實現身正、行正?在日常德育教學中,仲愷第七學校注重抓細節、抓小事,從小事中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該校還以全員德育的方式,讓每一位教師都成為“德育干部”,在課堂上滲透德育教育,課下幫助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三正”教育的落實,離不開老師和家長愛的滋養。葉永藝認為,教育必須立足于“愛”。有溫度的教育必然能夠得到家長和社會的認可,也必然會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此,仲愷第七學校要求每一位教師都要發自內心關愛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人格。據悉,每個老師每個學期至少都會家訪十五個以上的學生。

        “走進學生家庭,才算是真正意義上走進一個學生的大部分學習和生活。”葉永藝說,家長理解學校和教師的工作,學校也體諒家長的難處,家校和諧,才能實現全方位育人的目標。因此,該校每學期都要開展“千師訪萬家”活動,校長和老師們帶著感情、學校發展思路和教育理念深入學生家庭,與學生、家長面對面溝通,與家長一起踐行“愛的教育”理念。

        “我相信,我們學校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且大有可為。”葉永藝對仲愷第七學校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邱舒婷 魏怡蘭 通訊員劉東開

      編輯:李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