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鋪房頂漏水,小區沒有物業,樓上又沒人住,遇到煩心事的惠城區江北街道江城社區麗景花園一商家撥通了小區“惠鄰管家”何偉新的電話。何偉新聯系上業主,找到漏水原因,并請師傅清理堵塞的下水管道,解決了這樁“煩心事”。近期,這些鄰里溫情互動畫面在江北街道頻頻出現,街坊鄰里的“頭疼事”也變輕松了。
“惠鄰管家”源于今年7月惠城區江北街道的一項基層社會治理創新舉措,由社區黨組織推選群眾基礎好、熱愛公益事業的黨員和群眾,在部分老舊小區擔任“惠鄰管家”,參與社區治理工作,助力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截至11月7日,15名新上崗的“惠鄰管家”參與調解糾紛和辦理實事120余件,贏得了居民的贊譽。
(一)
都說遠親不如近鄰,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小區里的鄰居可能來自五湖四海,平時碰面交流的機會少,加之一些老舊小區存在設施老化、衛生堪憂、車輛違停、鄰里矛盾,有些問題不能得到及時有效反饋和解決,成為城市基層治理中的難題。
如何讓“生人社會”變成“熟人社區”,推動老舊小區治理破題?江北街道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今年7月起在9個老舊小區試點推行“惠鄰管家”,以服務“小切口”增添老舊小區治理新活力。
“修理家電、電路維修、水管漏水……社區居民遇到啥需要小修小補的,都能來找我這個‘修理王’幫助。”江城社區麗景花園的“惠鄰管家”羅福榮說。小區里貼有“惠鄰管家”公示牌,居民有訴求可以隨時電話聯系,管家們也會圍繞居民關切的問題上門了解居民訴求,或線上組建小區業主微信群收集意見訴求,推動解決民生實事。
江北街道也積極搭建協商議事平臺,鏈接社會組織、愛心企業和志愿團隊認領小區民生實事,推動本級力量、共建單位、“一居一警”和廣大黨員向老舊小區傾斜,多措并舉為“惠鄰管家”站臺助力。
通過黨建引領、多方合力,賦予“惠鄰管家”能量包,串聯起了“街道-社區-小區-居民”基層治理的“同心圓”,搭建起了黨群之間的“連心橋”,將居民的分散力量凝聚成治理的強勁合力,讓“鄰聚力”成為破解治理僵局的利刃。
(二)
擔任“惠鄰管家”的都是社區的本地居民,對街坊鄰居所需所盼甚是了解,更容易將服務觸角延伸到社區每個角落,精準對接和推動解決居民訴求。
江城社區麗景花園的“惠鄰管家”團隊化身小區“監督員”“巡查員”,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小修小補”服務;惠橋社區老爹嶺小區的“惠鄰管家”團隊,承擔小區自管任務,主動維護和更換破損的消防管道……“惠鄰管家”成為鄰里間的“貼心大白”,巧妙地化解生活中的摩擦和矛盾,為居民帶來便利和舒心。
今年中秋節,期湖塘社區和盛閣小區的“惠鄰管家”策劃了一場中秋主題活動,居民猜燈謎、品月餅、嘮家常,溫馨氛圍拉滿……“惠鄰管家”協助社區開展傳統節日、凈美家園、關愛“一老一小”等文化惠民活動,既充當社區文化生活的“調味大師”,將滿滿的“文化佐料”撒向社區,又如同社區家庭里的“裁縫”,用情感一針一線“編織”出社區集體記憶,促進鄰里間更多交流互動、情感聯系,打破“老死不相往來”的現象,讓陌鄰變友鄰,以友鄰促惠鄰。
歸根結底,“惠鄰管家”以居民為中心的治理模式,是對傳統“遠親不如近鄰”理念的現代演繹。他們真正觸及了社區治理的核心——人的需求,既解決居民的急難愁盼,又豐富了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構建了一個有溫度、有活力的社區環境。
(三)
“惠鄰”朋友圈還在擴大。
今年以來,江北街道積極弘揚惠鄰文化,持續推動“惠鄰”品牌建設:在老舊小區推選“惠鄰管家”,搭建社區黨組織與居民的橋梁紐帶;在廣大“回家黨員”中評選“惠鄰之星”,激勵“回家黨員”勇當社區治理“排頭兵”和“領航員”;打造服務范圍更廣的“惠鄰中心”,向群眾和企業提供多元、便捷和暖心的惠民惠企服務。
筆者認為,“惠鄰”舉措形式多樣有“廣度”,更應注重其“深度”,不斷聚合多方力量,形成聯動機制,實現更多服務資源的整合優化和共享,增強服務實效。不妨實行“惠鄰+”模式,在構建專業化、高素質的“惠鄰管家”隊伍的同時,依靠政府部門、社工、志愿者、專業人士等力量,形成“惠鄰”網格整體效應,把服務延伸至政務服務、生活服務、文化服務等,提供更多元的“家門口”服務,穩穩“兜住”民生底線,辦好民生實事。
“惠鄰”還要瞄準“融合度”發力,插上“智慧”翅膀,將基層治理從“單向輸出”變成“雙向奔赴”。例如,深圳市坪山區坪環社區通過“黨群服務中心+民生訴求系統”改革,實現了精細化管理。社區利用“一網通”手機平臺和“坪環之芯”大屏,快速響應和處理居民訴求,大幅提升了社區治理效率。目前“惠鄰管家”還處于基層“單向治理”的1.0版本,可以借鑒這些成功經驗,向科技要治理能力,建設網上“惠鄰管家”,讓“惠鄰”變成24小時在線的智慧云平臺,一方面暢通群眾解決問題的渠道,讓群眾24小時有訴求隨時上傳;另一方面激活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力量和智慧,社區建設發展的好建議共同提,影響社區發展的矛盾糾紛共同解,變基層的“單向治理”為社群共建的“雙向奔赴”,提供“民生之治”新范本。
惠州日報記者葉文青 涂堅 曾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