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師長道別,與同窗相擁。2023年盛夏,又一批高校畢業生走出象牙塔,奔向人生的新舞臺。
西安交通大學2023屆研究生畢業典禮上,校長王樹國時長5分鐘的雨中脫稿演講,贏得臺下陣陣掌聲;畢業致辭談及已逝的黃令儀研究員時(“龍芯”芯片團隊負責人之一),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周琪數度哽咽;以“探夢枕”作為畢業禮物相贈,深圳大學校長毛軍發祝福廣大學子“高枕無憂、枕戈待旦,與夢開始的地方相依相伴”……近日,國內多所高校畢業典禮頻頻“出圈”,現場金句不停、感動不斷,通過短視頻平臺等社交媒體傳播,屢屢刷屏。
殷殷教誨,情深意切。大學校長們的畢業寄語,為何能引發大眾共鳴?
(一)
大眾之共鳴,源于寄語中濃厚的家國情懷。
七月初的西安,是炎熱與陣雨交織的時節。西安交通大學2023屆研究生畢業典禮進行到校長寄語環節,瓢潑大雨一瞬間傾盆而下。“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我們不能停下腳步,只有大膽前行,就像今天這場風雨一樣,我們仍然在前進的道路上履行職責。”王樹國校長并沒有因為暴雨天氣而潦草收場,而是堅持在雨中完成脫稿演講。
王樹國時長5分鐘的雨中脫稿演講,贏得臺下陣陣掌聲。(圖片來源:交大新聞網)
王樹國校長的這場演講能夠“出圈”,一方面在于領導班子的勠力同心令人動容,另一方面還在于演講內容干貨滿滿、發人深省。“我想今天給大家講三個詞:新時代、新賽道、新征程。”圍繞著這三個“新”,王樹國校長從第四次工業革命、新技術涌現以及民族復興道路等方面進行了深刻剖析。他囑咐大家要做“西遷精神”之傳人,成為時代之弄潮兒。
解讀王樹國校長這篇演講,首先要了解何為“西遷精神”。1956年,為滿足新中國大規模工業建設需要,國務院決定將位于上海的交通大學內遷至西安。一聲號召,萬余名師生毫無怨言地從沿海大城市向內陸黃土地進發。這場千里“赴約”,也促成了后來西安交通大學的建設。
簡言之,“西遷精神”的核心就是愛國主義,義無反顧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2021年9月,“西遷精神”成為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
亙古不變、歷久彌新,乃偉大精神得以流傳之精髓。時代雖然變了,但家國情懷永遠不會變。老一輩的“西遷精神”,是為新中國崛起舍小我;新一代的“西遷精神”,是為民族復興偉業出大力。近年來,外部環境風云變幻,我國在多項關鍵技術上遭遇“卡脖子”,陷入受制于他國的被動局面。正如王樹國校長在畢業寄語中所言,青年人要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契機,繼承前輩們的家國情懷,開辟新賽道、引領新賽道。
談及被譽為“中國龍芯之母”的黃令儀研究員時,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周琪在畢業典禮上眼眶泛紅、數度哽咽。(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大學)
為國鑄重器,直至燃盡生命最后的燭火。談及被譽為“中國龍芯之母”的黃令儀研究員時,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周琪在畢業典禮上眼眶泛紅、數度哽咽。為攻克我國在芯片、半導體等領域上所遇到的難題,黃令儀退休后依然堅守在實驗室的最前沿。她曾說過:“我最大的心愿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國身上的恥辱。”這是何等高尚而無私的家國情懷,將民族命運與終生奮斗事業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畢業典禮這堂最后的“思政課”,其重大意義不僅是給予大家乘風破浪的勇氣,更在于樹立青年人報國之遠志,將人生價值書寫在時代發展這篇恢弘巨作中。
(二)
屢屢刷屏,還緣于公眾對學子們家國情懷、弦歌不輟的現實共鳴。
在北京大學2023年本科生畢業典禮上,校長龔旗煌與大家分享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地理系1958級校友陸大道的故事。為了獲取更準確的實地信息,陸大道院士堅持用腳步丈量土地,親身考察并手寫了300余萬字的調研資料。他的研究成果,被寫入國家國土總體規劃,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龔旗煌與大家分享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地理系1958級校友陸大道的故事。(圖片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
在惠州學院2023年畢業典禮上,校友代表謝汝朋分享了自己的創業感悟。走出校園后,他便投身到鄉村振興事業中。通過在高品質雞蛋這一細分賽道上的耕耘,他的創業品牌成功帶動當地千余農戶增收致富。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背后,依然是濃濃的家國情懷。
惠州學院最新發布的畢業生就業報告顯示,近4成學子留在了惠州本地工作。和以往“畢業就當老師”的刻板印象不同,如今惠州學院的畢業生已經深耕在制造業、信息技術服務業等各個行業。
在惠州學院2023年畢業典禮上,校友代表謝汝朋分享了自己的創業感悟。(圖片來源:惠州學院校友會)
以夢為馬,不負韶華。在惠州全力打造廣東第五個“萬億城市”的時代背景下,本地學子將迎來史無前例的發展契機。這個舞臺足夠大,倘若做好了成為主角的準備,惠州定將不會辜負你。
時代洪流浩浩蕩蕩,機會青睞有準備的人。習近平總書記曾寄語廣大青年: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成一番事業、做好一番事業。作為從象牙塔里走出來的新生力量,應該思考如何將本領施展在民族復興這艘“歷史巨輪”上?筆者認為,關鍵在于不僅把書讀好,更得有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決心和毅力。
青年人做到胸懷家國,不眼高手低、不好高騖遠、不隨波逐流,成功之日就在不遠處。
惠州日報記者陳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