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漫談丨別讓求學變“求學”

        課桌上插上了紅氣球,還有棒棒糖、旺仔牛奶、蛋糕……不明就里的還以為是哪家豪橫地在開生日派對,殊不知這是開學課堂里的場景。

        又是一年開學季,不少學校、老師、家長為學子精心準備了“開學禮”,歡迎“神獸歸籠”。各種開學禮別出心裁做足功課,儀式感滿滿。家長、老師朋友圈里曬出各色開學視頻、圖片,惹得陣陣羨慕驚呼的同時,也有這樣的聲音冒出:如此“花式開學”,“卷”的是什么?儀式的背后,到底是讓孩子升起求學心,還是“求著”孩子學?

        經過漫長的假期,通過一個開學儀式,幫助孩子快速“收心”,讓孩子從假期狀態切換到上學狀態,這是儀式的意義所在。然而放眼很多“花式開學”,課桌上人手一份的各色糖果、飲料和零食,讓人一時分不清這是課堂還是聯歡會。

      又是一年開學季,各種開學禮儀式感滿滿。

        不少人認為,這種不合時宜的花式開學背后,是潛意識里傳遞出的“誘哄式求學”。就如很多家長對不愛學習的孩子常用的套路:考了100分,獎勵新玩具;寫完了作業就請吃大餐;當了課代表就有零花錢……以各種條件“求著”孩子學習,讓孩子以學習來置換財物或美食。有些老師也是費盡心思,以各種獎勵激勵孩子學習,比如給考了滿分的學生獎勵棒棒糖等。

        筆者認為,求學、求知、求真是一個主動積極求索的過程,學習的根本動力是來源于對知識的渴望。給孩子獎勵,刺激他們學習,這個法子短時間內效果很好。但這招如果用得太頻,或會發生副作用。孩子需要不斷的刺激與獎勵,一旦沒有滿足或者降級滿足,就失去學習的興趣。

        一來,當這種物質獎勵變成一種刺激,作為孩子學習的誘餌,孩子對待學習的態度就開始逐漸發生改變,學習成為一件充滿功利性的事情,需要刺激才會去做;二來,孩子們會認為學習是家長和老師的事情,而不是自己的事情,把學習當作任務來完成;再者,當物質刺激成為一種慣性,孩子會變得過于注重物質所得,認為學習、做事都應該有對應的物質獎勵報酬,長此以往,最終影響的是孩子的三觀。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見的刺激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那就永遠也培養不出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

        筆者認為,除了教導學生知識之外,更應該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欲,挖掘內在的潛能,引領他們自己去探索、認知世界。只有在孩子心中種下求知、好奇的種子,才算得上好的教育。作為學校、老師、家長,在孩子學習這件事情上,切記要拿捏住分寸,不要用力過猛,熱心過頭。

        求學的主體是學生,老師和家長要做的是,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內驅力,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快樂,在學習中感受到知識的樂趣以及掌握知識的成就感,而不是求著孩子學。

        理想的教育,應該是孩子追著老師學,成為學習的主人。

        惠州日報記者黃桃 林麗娟

      編輯: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