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放療科:精準狙擊腫瘤 點亮患者生命希望

        長久以來,公眾對于放療和化療往往“談之色變”。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早期腫瘤都需要手術切除,而放療則是晚期腫瘤的無奈之選。實際上,放療是對抗惡性腫瘤的一大“利器”,且早已進入“精準放療時代”,為眾多腫瘤患者帶來了新的治療希望。

        在此背景下,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市三院”)作為始終將人民健康置于首位,并堅決承擔起公立醫院社會責任的醫療機構,主動肩負起推動區域放療事業發展的重任,將腫瘤放療發展作為重要課題。

      市三院放射治療中心。 本版圖片惠州日報記者周楠 攝

        引進高端人才、夯實學科建設、采購尖端放療設備、深化科研探索……通過多維度策略,市三院成功打造出一個具備國內領先水平的放療科室。憑借名醫效應,以及精準定位、精確計劃及精準放射治療,精準“狙擊”腫瘤,不僅吸引了眾多外地患者慕名前來,更為無數身處困境的腫瘤患者點亮了生命的希望之燈。

        吹響引才“集結號” 高質量放療服務啟航

        “作為一個擁有600萬常住人口的二線城市,惠州在腫瘤治療領域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市三院放療科主任潘振宇博士道出了這座城市在腫瘤治療方面所面臨的機遇與迫切需求。

        眾多腫瘤患者選擇異地就醫,背后折射出的是惠州放療科室及設備的匱乏,以及患者對本地治療效果的疑慮。為解決這一難題,市三院放療科在籌備與建設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大力引才 放療科發展迅速

        2019年,市三院放療科的籌備工作正式拉開序幕。歷經幾年的精心規劃與不懈努力,科室在2023年初迎來了重大突破,兩位來自國家級區域醫療中心單位的放療專家加盟,科室的學科整體建設也隨之正式啟動。

        潘振宇,這位吉林大學、廣州醫科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公派美國斯坦福大學的訪問學者,以其深厚的學術造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成為科室的學科帶頭人。同時,腹盆腔、婦科腫瘤學組的負責人楊國姿博士,以及物理技術學組的負責人孫行儒碩士,也均來自國家級區域醫療中心單位和三級甲等腫瘤專科醫院,共同為科室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潘振宇博士(右二)、楊國姿博士(左二)技術成果被國際權威腫瘤學指南采納,并多次受邀作學術報告發言。

        在潘振宇的帶領下,科室團隊框架迅速搭建完成。由3名博士和9名碩士組成的精英團隊,以滿腔的熱情和扎實的專業技能,致力于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放療服務。醫生團隊中的7名成員,均具備腫瘤學相關的博士或碩士研究生學歷,他們分別畢業于吉林大學、武漢大學、中南大學、南方醫科大學等部委屬、985、211高校,并曾在國內外頂尖腫瘤放療單位深造,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名醫薈萃之下,放療科發展迅速,現已成為能夠開展多項最新放療技術的腫瘤治療專科。科室分為放療科病區及放射治療中心兩個部分,開放床位54張。位于市三院心腦血管病大樓負三樓的放射治療中心,占地面積1900余平方米,環境整潔溫馨,配備了國際一流水平的放療設備,并按照現代放療進行流程化、整體性醫療動線設計,為患者提供一站式診療服務。

        尖端設備 精準放療助療效提質

        自居里夫人發現鐳元素并將其應用于皮膚癌治療以來,腫瘤放射治療已經走過了10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這一進程中,放療技術不斷革新,治療效果顯著提升,現已成為腫瘤治療的三大主要手段之一。

        隨著精準放療時代的到來,放療對專業人才和設備的需求都達到了新的高度。為了提升腫瘤患者的治療效果,市三院放療科將加強放療設備配置作為重要任務,地區政府以國債形式引進了眾多國際一流的放療設備。全球最新一代全影像引導智慧化精準放療直線加速器系統、高劑量率三維后裝近距離治療系統、大孔徑放療模擬定位CT、全球頂級放療體位固定系統、全球頂級五軸激光燈定位系統、全球頂級放射治療計劃系統、智能化放療全流程信息管理系統、全球頂級放療質量控制分析系統、多模態影像管理系統以及AI智能人體器官及靶區自動勾畫系統等先進設備一應俱全。這些設備不僅讓放療更加精準、安全,還大幅縮短了單次治療時間,顯著降低了患者治療期間的不適與意外。

        潘振宇介紹,“這些先進的治療設備自動化程度高,治療速度快,腫瘤放射劑量更聚焦,適形度更佳,照射靶點更精準,其治療的副作用大大減小,對重要器官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

        加強學科建設 打造精準放療新高地

        學科建設,是引領醫院快速發展的“龍頭”,更是服務一方百姓的“底氣”。在惠州,放療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對于提升本地醫療水平、減少患者外流具有重要意義。在潘振宇的帶領下,市三院放療科正以規范化、精準化的診療路徑,為腫瘤患者開辟出一條生命的新航道。

        航向明晰 醫療與科研并進

        在學科發展的藍圖中,潘振宇清晰地勾勒出了研究型學科的核心定位。市三院放療科秉承“醫技為先,患者為心,規范守責,篤行共濟”的理念,通過開展高水平臨床研究、轉化醫學研究,并推進診療技術的創新和進步,引領科室向亞專業化分組的研究型學科方向邁進。

        “醫藥科技進步飛速發展,隨之腫瘤治療方法日新月異,只有持續的研究與創新,才能夠跟上時代的腳步。這要求我們做大量的研究,包括臨床研究與轉化醫學研究。”潘振宇認為,唯有實現醫教研的深度融合,讓醫療實踐為科學研究提供前提和保障,而科研成果又能反過來推動醫療技術的進步,才能為病人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療。

        為了緊密聯結科研與臨床,利用惠州市科技局創新團隊項目經費支撐,潘振宇及其團隊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創建了腫瘤轉化醫學研究實驗室,并引進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和南方醫科大學碩士各1人,組成轉化醫學研究學組。這一實驗室不僅是轉化醫學研究的有力后盾,更為腫瘤相關分子機制研究探索奠定了堅實基礎。

        自學科建設啟動至今,市三院放療科已取得多項學術研究成果,包括在國際腫瘤學權威期刊發表臨床研究論文,以及于國際權威專業學術會議進行現場發言報告及學術交流,還有在中華醫學會全國放射腫瘤治療年會進行2項研究成果的發言報告等。

        在科研項目方面,科室獲得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項目、廣州醫科大學科研強基項目,以及惠州市科技創新團隊項目等多項課題立項,在研總經費近1100萬元。

        嚴謹決策 建立患者信任

        “腫瘤治療原則是建立在循證醫學證據基礎上的規范化治療,具體治療方案的制定需要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個體化精準治療方案。因此,放射治療不是患者有條件就做一做,沒條件就不做,而是需要根據病情來判定。”潘振宇提到,放療于腫瘤治療至關重要,但并非隨意選擇的治療手段,而是基于循證醫學證據的嚴謹決策。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腫瘤診療指南,都明確規定了放療的適應證和禁忌證,以確保患者接受到規范化、系統化的治療。

        潘振宇直言,推動放療學科的規范化建設,需要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個學科的相關配合,更整個腫瘤相關診療學科體系對腫瘤治療有更深的理解,多學科協作才能提升腫瘤診療的整體水平。醫生們也要不斷學習前沿進展,才能為患者制定出最合適的治療方案。此外,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和信任建立,提高患者的醫學認知層次,提升滿意度,也是學科建設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潘振宇團隊的治療理念中,患者采用何種治療方案以實現最佳的治療效果,是需要經過深思熟慮、審慎決定的重大問題。“對患者負責,方能贏得信任。”潘振宇多次重申,科室每位醫生都必須認真收集分析患者病情資料,確保每項治療決策都建立在堅實的臨床證據與療效評估之上。讓躺著入院的患者,能夠走著回家,這已成為科室工作的努力方向。

        潘振宇深信,于腫瘤患者而言,生命的質量與長度同等重要。因此,在治療的過程中,他與團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與關懷,從細致的病史詢問到個性化的治療方案設計,從治療期間的嚴密監控到康復階段的周到指導,每一步都彰顯了他們的專業素養與人文關懷。

        “細節決定成敗,醫務人員必須認真對待患者病情的每個細節,每項指標,將每項工作都做精、做透。”潘振宇不斷向團隊成員強調。他深知,患者的信任與良好口碑是醫療工作的基石。唯有以最佳的治療結果,和保護患者的利益為工作核心,全心全力面對每一位患者的治療,方能贏得他們的信賴與尊重,而這正是推動放療學科持續進步的不竭動力。

        口碑遠播 外地患者千里求醫

        “跨越千里來求醫,幸運的是我來對了!”39歲的王大哥在兩年前被確診為肺癌,一年后,又出現了腦膜轉移的癥狀。他曾在北京某大醫院接受過多次化療及靶向治療,但頭痛、嘔吐的癥狀卻愈發嚴重。在病友的推薦下,他來到了惠州,找到了潘振宇。經過精心治療,王大哥的病情得到了明顯改善。“現在好多了,潘教授不僅醫術高超,人還特別好,我真是來對了。”王大哥感激地說。

        同樣,來自蘇州的71歲的李阿姨,在五年前被診斷出肺癌,經歷了漫長的化療與靶向治療,病情一度得到了控制,但隨后腦膜轉移的診斷讓她和家人陷入了絕望。“我們在一個論壇上了解到潘教授能治療這個疾病,于是毫不猶豫地來了。”經過潘振宇的治療,李阿姨接受了多次鞘內化療,如今她的病情和身體狀態已經明顯好轉。

        在市三院放療科,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他們帶著對生命的渴望,跨越千里,共同尋找著希望的曙光。

        從7月份放療開始運行到現在,該科室日均約40個治療計劃,惠及30名左右的患者。這些患者中,大多數都是慕名潘振宇的專業聲譽而來。“互聯網時代,良好的治療效果是口碑傳播的關鍵,也讓更多的患者能夠接受高水平的治療。”潘振宇寄望于團隊的持續努力,服務惠州本地患者,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獲得高質量的腫瘤治療服務。

        打造精英團隊 激活學科發展源動力

        如果說醫院的發展命脈系于學科建設,那么學科建設的基石則無疑是團隊建設。潘振宇深刻理解到,一個優秀的團隊對于學科發展的重要性。為此,他全力以赴地引進并培育各類頂尖人才,涵蓋醫生、放療物理師、實驗員等多個關鍵崗位,為學科的茁壯成長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匯集四方英才 推動學科發展

        2023年2月,潘振宇踏入市三院的大門,首要且緊迫的任務便是著手構建一個高水平、專業化、執行力強的精英團隊。他深知,唯有集結各方英才,方能攜手共繪學科的輝煌藍圖。

        為確保科室擁有精兵強將,潘振宇傾注了大量精力,以高標準和嚴要求篩選每一名成員。從教育背景到專業技能,再到個人綜合素質,他層層把關,確保每位應聘者都符合團隊的嚴格要求。

        在團隊初創期,盡管面臨著辦公空間狹小、缺乏值班房等困難,但潘振宇和其他醫生始終保持著堅韌不拔的精神。每當夜幕降臨,有病人需要緊急救治時,他們總是毫不猶豫從家中趕來,投入緊張的工作中。也正是這種在艱難環境中培養出的堅韌與團結,讓團隊迅速成長并走向成熟。

        一對一指導 助推年輕醫生成長

        對于新成立的科室而言,新醫生的培育無疑是科室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新入行的醫生在臨床經驗上的不足,往往成為他們成長道路上的主要絆腳石。如何有效地助力這些年輕醫生積累實戰經驗、提升專業技能,也就成為潘振宇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為此,潘振宇采取了一種以臨床實踐為核心、科研啟迪為引領,全心投入為精髓的人才培養策略。他堅信,醫生的成長離不開醫療實踐的錘煉,每一次的臨床實踐都是對醫術和醫德的雙重考驗與磨礪。為了加速新醫生的成長步伐,潘振宇不僅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臨床病例分析,還通過對患者影像、病情等臨床資料進行分析講解和討論,讓他們逐步積累寶貴的臨床經驗。

        在這一過程中,潘振宇對年輕醫生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指導。無論是臨床操作細節,還是面對復雜病情時的應對策略,他都事無巨細地進行一對一的悉心傳授,確保年輕醫生在實踐中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答。

        “醫生是一個充滿挑戰與高強度付出的職業,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對潘振宇而言,醫生的成長并不僅僅依賴于實踐經驗的積累,全心投入、對患者負責任的態度以及強大的內驅力也是醫生職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他鼓勵年輕醫生多與患者溝通,深入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擔憂,從而提供更加貼心、人性化的醫療服務。

        解惑釋疑

        摒棄對放療的偏見和恐懼

        盡管放療在腫瘤治療中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和臨床意義,但在國內的應用卻遠低于國際水平。潘振宇提到,據相關數據顯示,國外約有60%~70%的腫瘤患者接受放療,而在國內這一比例僅為30%~40%,這也導致國內腫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低于美國等西方國家。

        “許多患者對于放療的抗拒源于對技術的無知和傳統放療副作用的恐懼。但實際上,如今的放療技術已經實現了‘指哪打哪’的精準照射。”潘振宇介紹,通過先進的影像技術確定病灶范圍,并利用精密機械技術和計算機逆向放療計劃設計技術,現代放射治療系統能夠精確地將放射線對準腫瘤部位,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放療的副作用大大減輕,大部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會產生嚴重的治療副反應。“我們應該摒棄對放療的偏見和恐懼,積極尋求專業的醫療建議和治療方案。”

        一問:腫瘤已切除,為何還需放療?

        有些患者在手術切除腫瘤后,仍然需要接受放療。這是因為,手術往往無法徹底清除所有的癌細胞,特別是那些已經擴散到淋巴系統或其他部位的微小病灶。放療就像是在手術后“打掃戰場”,它能夠有效殺滅這些殘留的癌細胞,從而降低腫瘤復發的風險。

        潘振宇介紹,每個患者的病情和身體狀況都是獨特的,因此放療方案也需要“量身定制”。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包括腫瘤的大小、位置、分期以及患者的整體狀況等因素,來制定最合適的放療計劃。同時,醫生還會密切關注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反應,并根據需要調整治療方案,以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實際的臨床應用中,放療已經取得了顯著的療效。許多患者在接受放療后,腫瘤體積明顯縮小,甚至完全消失。同時,放療還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癌痛和其他腫瘤相關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二問:放療后,會把射線帶回家嗎?

        潘振宇介紹,放射線的作用過程是瞬間完成的。因此,當放療結束患者起身時,已經不會帶有任何射線,患者和家屬不必擔心會影響家人的健康。

        三問:放療究竟有哪些副作用?

        盡管現代放療技術已經大大減輕了副作用,但仍有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一些治療并發癥,如皮膚紅腫、疲勞、局部炎癥等。潘振宇解釋,這些副作用通常是暫時的,且可以通過藥物或其他對癥治療來緩解。此外,醫生還會在治療前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評估,以確保患者能夠耐受放療相關副作用。

        惠州日報記者伍磊 通訊員歐永杰 陳述

      編輯:洪東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