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堅持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共生共融
邂逅“詩與遠方” 升騰現代活力
古城是會呼吸的歷史,也是時代的見證者。登上朝京門城樓,看滔滔江水奔流不息,再回望旖旎西湖萬千氣象,你會發現,穿越歷史煙云的惠州古城,雖換了容顏,但詩意依舊,延續著歷史文脈和城市記憶。
惠州文化是嶺南文化重要支脈,其現代性體現在開放包容與創新精神。這種現代性無疑具有當代價值。
在現代化進程中,惠州推進文化遺產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堅持保護和利用相結合,實施名城文化提升行動,讓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共生共融,展現“千年府城、活力惠州”的獨特魅力。
古城煥新,近悅遠來。無論是在“掀起歷史一角”的惠州中山公園(惠州府城遺址公園)、“煙火氣”升騰的古商埠水東街,還是在客韻悠揚的“千年墟市”淡水老城、“軍聲”流傳的海防重鎮平海古城,都能遇到慕名而來的游客。在古城創業的年輕人,以及默默守護古城的居民,他們在邂逅“詩與遠方”的同時,也激活了古城的生命力。
淡水老城米街。
呵護肌理
延續古城“生命力”
典籍里記載的隋代梌井重現當世、漢朝到民國的瓷器碎片“描繪”出惠州歷史長河,9處尚保留柱礎、溝渠和花圃等結構的清代建筑基址清晰可見……梌山之上的惠州府衙遺址展示館,透過“掀開歷史一角”的展陳,可窺見惠州的千年風華,更能從“蘇醒”的遺址中,觸摸千年府城的肌理。
每座古城都有專屬的文化基因,也有獨特的城市肌理面貌,這些歲月留下的褶皺,在修復時若是“抻平”反而失了氣韻,要小心“呵護”,下足“繡花功夫”,既保留原有肌理,延續城市文脈,又讓古城煥發新顏,恢復生機活力。
2015年,惠州成功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隨后,《惠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惠州市文化遺產保護申報工作扶持辦法》《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等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制度相繼出臺實施;葜菔懈骺h區各部門迅速圍繞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細化名城保護體系,惠州的古城、古街、古巷在城市微改造中煥發新活力。
位于惠州西湖之畔的金帶街,是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圓形拱門是其最明顯的標志。走進這個門,仿佛穿越時光隧道,明清老街的韻味撲面而來。金帶街是惠州府城“九街十八巷”之一,也是舊時文人墨客和名人大家的聚集之地。數百年斗轉星移,眾多古街巷湮沒在時代洪流之中,而金帶街雖得以保留,但部分街區路面和房屋建筑一度呈現頹敗的跡象。
2020年,惠城區實施“一湖兩江四帶”城市會客廳項目,重點打造“兩街一巷”(水東街二期、金帶街、祝屋巷),以“修舊如舊”為原則,采用“微改造”的方式精修老街顏值,既展現歷史風貌,又保留古調神韻。
整治提升后,金帶街以灰、白為主要色調統一沿街建筑風貌,主街路面鋪設青石板,根據以往門樓線條重建東、西新門樓,結合金帶街文化,改善居民生活空間,讓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融為一體。與金帶街隔江相望、因水而興的水東街(二期),也在微改造中重現嶺南騎樓風情,并通過銅雕、老字號招牌等元素還原明清時期水東街繁盛的商埠文化,留住城市記憶。
距離水東街40多公里、“依河而生,因漁鹽而盛”的淡水老城,曾是東江流域最繁華的商貿集鎮之一。2014年,作為惠州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淡水老街經過綜合整治,正義街、大魚街等10條老街巷完成了青石板鋪裝,初步還原了老街傳統風貌。2021年啟動實施的淡水老街改造工程(一期),對祖廟前街、水巷街沿街約650米進行改造,包括弱電線落地、路面硬化美化、建筑立面改造等,提升了街區品質,讓老街更宜居宜游。
更多的古城將在保護更新中“活起來”。
惠東于去年修編《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平海保護規劃》和《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惠東縣平海鎮十字街保護規劃》,完善和細化了古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并大力支持民間力量參與平海古城保護,推進古城南門城樓屋面修繕工程。
博羅發布《博羅古城文化旅游生活區總體規劃》,并啟動了“老城區新活力·提品質補短板”老城改造項目,通過對古城歷史建筑的保護性開發和創新性利用,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完美結合。
龍門實施《龍門縣古城保護規劃》,不斷修復及提升龍門古城的人文景觀,逐步恢復“七星映斗,山水輝映”的古城風貌,打造多元融合的龍門古城文旅景區。
惠州府衙遺址 展示館里的古井。
活化利用
煥發古城“年輕態”
歷經千年沉淀,惠州保存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目前有626處不可移動文物,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5處、市級文物144處,包括府城文化遺跡、“海絲”遺存、名人古跡、特色民居建筑、革命文物等,其中不少分布在古城、古街和古巷內。
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近年來,惠州持續以“繡花功夫”推進古城、歷史文化街區和古建筑的保護修繕和精細管理,并在保護的基礎上,積極推動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讓歷史文化遺產綻放時代光彩。
從惠城區環城西路拐入塘尾街,賓興館是一個引人注目的存在。這座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的建筑,承載著惠州府城的科舉歷史記憶。在建成190多年的歷史中,賓興館歷經風雨滄桑,曾是惠州學子參加科舉的物質保障,也曾在戰爭年代遭遇過轟炸,還一度作為環衛工人宿舍,隱匿在金帶南街巷子深處。
還好,它始終沒有被忘卻。2015年,賓興館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之后,得到修繕的賓興館迎來重生,于2019年成為惠州古代科舉制度陳列館,如今已成為市民游客參觀、研學的熱門打卡點。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保留東坡井、古階步道等歷史遺跡的白鶴峰上復原蘇東坡祠,新建東坡紀念館,成為嶺南地區保護、傳承、弘揚東坡文化的重要場所,也是國內展示蘇東坡文化最豐富、展陳面積最大、展陳方式最多的場所之一;修繕歸善古城里的東湖旅店,打造成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獲評“2020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紅色教育熱門打卡點;修繕淡水老城鄧承修故居(壺園)和鄧仲元舊居,建設主題文化展示館,讓市民游客深入了解歷史名人波瀾壯闊的人生軌跡……
水東街。
除了“榜上有名”的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外,古城里更多的是“默默無聞”的老舊民居,它們不僅是古城的“集體記憶”,也是承載人們生活的場所,同樣期待著活化利用。
當年的“70后”“80后”紛紛搬離老宅,如今又逐漸回來。
“我倆打算守著這家咖啡瓷藝館到老!蹦暧5旬的惠州人陳智揚和妻子王以旋坐在店門外的茶座旁,悠閑地曬著太陽、喝著下午茶。一旁的水東街人流如潮,時有市民游客入內,無不對店鋪的建筑和裝飾表示贊嘆。這家位于惠城區橋東街道水東東路158號的水長東咖啡瓷藝館,占地面積近150平方米,為民國騎樓建筑,是陳智揚的祖屋。得益于近年水東街的升級改造,房屋主人陳智揚回流創業,活化利用這幢老建筑,將其打造成網紅打卡點。
“90后”“00后”開始迷戀古城,游玩打卡、旅居體驗甚至是扎根創業。當古城與青年邂逅,也就愈發彰顯年輕態。
熱愛烹飪的“00后”楊冠楠,將自己創業的第一家店開在淡水老城。2023年3月,她租下了老街入口處的三棟老房子,改造成“河畔cafe”“河畔小院”,主營咖啡、鐵板燒和西餐。她將店內布置得“滿滿都是舊時光的浪漫”,并保證餐飲品質,很快就“圈粉”眾多年輕人。楊冠楠也慢慢融入了老街的生活,清晨走進老街的市場購買當天的食材,傍晚在小院的天臺看落日余暉……
今年2月,“不想打工”的“95后”黃嘉怡在平海古城十字街租下了一間老房子,自己動手刷墻、裝門窗、打家具,將其改造為咖啡館。這是平海古城里的第一家咖啡館,不僅引起人們的關注,更引發了連鎖反應。短短幾個月時間,古城又接連開了3家新店,分別是咖啡館、小酒館和小吃店,都是年輕人租賃或利用自家老房子改造經營的。
“這是個好現象,說明古城越來越受年輕人喜歡了!被輺|縣政協文史研究員、平海鎮平海社區黨委書記汪潔認為,古城的保護和活化利用既要留住古建老宅,更要留住人,特別是年輕人,只有這樣,古城才能不斷煥發生機活力,“越活越年輕”。
金帶街。
文旅融合
點燃古城“煙火氣”
夜幕降臨,璀璨燈火將水東街裝扮得流光溢彩;潮尚酒吧、特色餐館、咖啡茶飲、文創集市等陸續迎客,升騰起濃濃“煙火氣”;身穿漢服的年輕人徜徉其中,裙裾飄飄,仿佛從舊時光中“穿越”而來……若是遇上節慶,水東街更是越“夜”越精彩,美食嘉年華、非遺展演、懷舊音樂節等“夜色惠精彩”主題活動輪番上演,讓市民游客沉浸其中,流連忘返。
穿越千年繁華,綻放人間煙火。“一街挑兩城”的水東街曾是東江流域水陸貨運的集散地、盛極一時的古商埠,后在歲月流轉中因城市規劃變化、商業轉移、形態落后而一度落寞。近年來,惠州市、惠城區、橋東街道三級聯動,實施“以文化人、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以旅富民”行動,舉辦“夜色惠精彩”系列活動,引入文創中心、非遺展覽、休閑娛樂、主題酒店、時尚餐飲等豐富業態,打造新“夜”態IP,推動水東街獲得“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兩塊國家級金字招牌。
水東街的成功“出圈”,是惠州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的鮮活實踐。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與旅游的碰撞融合,一方面為文化傳承與創新開辟了廣闊舞臺,助力提升城市文化內涵,另一方面也有效促進旅游業轉型升級,催生新業態,帶來新體驗,促進新消費。
正在實施的惠陽區“百千萬工程”淡水老城歷史文化街區改造項目,也期待通過文旅融合發展,讓流量變“留量”。淡水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利敏介紹,此次改造主要通過對壩尾街城墻段進行空間改造,以及房屋外立面風貌提升,將該區域打造成一個時尚與傳統相融合,集惠陽名優特色產品展銷、客家美食、休閑購物等業態于一體的網紅街區,“同時,聯動周邊社區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以新興業態和文化活動吸引游客,積攢人氣,為文化底蘊深厚的淡水老城引流,進而激發老城活力!
平海古城也在探索依托古城文化品牌和周邊資源推進文旅融合,深入挖掘和呈現“惠東漁歌”“鳳舞”“舞鯉魚”“軍聲”“古城薄餅”等特色文化,保護修繕四座城門樓、宗祠、寺廟、古民居和古井文物等“活化石”,提升平海古城作為旅游產品的觀賞值和體驗值,同時,探索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化、產業化,打造非遺展覽、研學體驗、展演舞臺等,并聯動海濱溫泉、濱海休閑資源,滿足游客多樣化旅游需求。
當前,惠州正大力實施名城文化提升三年行動。在古城整體保護利用的框架下,充分挖掘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價值特色,以“繡花功夫”推進府城片區保護提升、水東街歷史文化街區提升改造、東坡行旅游徑、嘉祐寺遺址修繕保護等重點項目建設,更好地展現惠州“一半山川湖海、一半人間煙火”的獨特魅力。同時,持續打造“不辭長作嶺南人”文旅IP,在惠州中山公園(惠州府城遺址公園)重建野吏亭、增設東坡“飲酒品荔”雕塑打卡點,按照A級景區標準提升打造白鶴峰東坡文化園區,打造貫通西湖、府城、白鶴峰三大板塊的東坡文化軸,豐富東坡文化展示與體驗場所,擦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
可感知厚重歷史,能觸摸人間煙火,這正是“活著的古城”最打動人、最吸引人的地方。
在保護中發展,在傳承中利用。從歷史深處走來的惠州城市文明,一直在累積和構建中。我們以及后人,都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眾心成城”的故事正在上演,也將再一次次上演。
參考文獻
1.《惠州西湖志》,張友仁編著、麥濤點校、高國抗修訂,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惠州市志》,惠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書局2008年版。
3.《惠州文化教育源流》,徐志達、吳定球、何志成著,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惠州歷史叢談》,何志成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23年版。
5.《風雅鵝城:惠州府城的文化記憶》,《風雅鵝城》編委會編著,羊城晚報出版社2021年版。
6.《尋憶水東:歸善縣城的文化遺韻》,《尋憶水東》編委會編著,羊城晚報出版社2023年版。
7.《惠東歷史文化概述》,惠東歷史文化叢書編纂委員會編著,嶺南美術出版社2020年版。
總 策 劃 王昆發
總 統 籌 卓炬明 于 澤李朝榮 劉智慧
策劃統籌 嚴藝超
采訪統籌 張旭華 曾興華
編輯統籌 楊振輝 林正淳
視頻統籌 盤 科
采寫統籌 侯縣軍
文字采寫 侯縣軍 香金群 黃尉宏
圖片攝影 楊建業 羅劍業 黃鑫威 周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