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漫談丨“救命神器”如何才能“大顯神通”

        從古至今,與死神較量,都不是一件易事。然而,如果你身邊有臺“救命神器”,并按下了開關,很有可能就會上演“起死回生”的神奇一幕。

        在惠州仲愷高新區仲愷體育館前臺墻壁上的盒子里,就有這樣一臺“救命神器”,上面寫著“AED”字樣。別看它其貌不揚,卻立過大功救過兩條人命:2022年6月和8月,幫助2名在運動中突發心梗的市民恢復了心跳呼吸。

        AED,中文名“自動體外除顫器”,是一種便于公眾使用的急救設備,能有效搶救心跳驟停的患者,被譽為“救命神器”。

        然而,在全國各地,AED依然面臨著“沒得用”“不會用”“不敢用”等諸多問題,成為其大顯神通的“攔路虎”。

        如何才能讓“救命神器”真正神起來?

      位于濱江公園特警執勤室的AED,圖中的長者正在觀摩AED。

      (一)

        近年來,心源性猝死的事件屢有發生。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統計顯示,我國每年約有54.4萬人心源性猝死,其中87.7%致死案例發生在醫院外。

        而AED在醫院外就能被公眾使用,操作簡單,能有效提高急救成功率,近年來受到各方重視。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明確提出,在人員密集場所配備AED。近年來,我國越來越多城市重視AED的配置。據了解,北京地鐵站、火車站、各級各類學校已實現AED全覆蓋。廣州、上海、深圳、南京等多地也在公共場所配置了AED。杭州以地方立法形式規范公共場所AED的配置、使用。

        在惠州,自2017年全市首臺AED配置以來,近年來AED配置數量逐漸增多。其中2020~2022年,市財政局安排市級財政資金299.65萬元在全市公共場所配置了55臺AED,由市衛生健康局及市120規范管理。我市在全省率先將AED與急救志愿者調派、急救優先分級調度系統(MPDS)有機聯通,一旦有人拿取AED并開機使用,安置點負責人和市120管理員就能收到信息,并實時在市120指揮調度平臺上顯示,調度員可通過視頻、電話進行現場自救互救指導,同時立即派120救護車前往施救。

        此外,今年8月,惠州市紅十字會籌資在10個公共場所布設了10套半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及其配套設備,有效織密了群眾生命安全防護網。

        近日,“惠州日報”視頻號發布的短視頻《救命神器AED 強烈建議你花2分鐘學學》,也受到廣大網友關注。

        以上這些,都體現出公眾急救意識的增強、急救體系的完善,映照著全社會對生命安全的高度關注。

      (二)

        但現實窘境也存在:AED在我國依然面臨“沒得用”“沒人會用”“沒人敢用”的“三沒”問題。

        與消防設備不同,公共場所配備AED并非強制要求,多以鼓勵和倡導為主。雖然一臺AED的價格已從數年前約5萬元降至2萬元左右,后期維護成本也有所下降,但不少單位還是覺得這筆費用支出有壓力。據了解,目前AED配置率的國際水平是每10萬人配備100臺,按惠州目前600多萬常住人口估算,遠期目標需要配置至少6000臺,惠州離國際水平還很遠。同時,根據各地報道及惠州日報記者的走訪,AED還存在監管維護不夠到位、位置標識不夠清晰等問題,這也是導致“沒得用”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即便有了設備,“不會用”“不敢用”的現象仍不鮮見。國內多地報道,公眾對AED的認知水平不高,沒有接受過培訓,不會使用、不敢使用的情況普遍存在。在惠州,惠州日報記者所做的電子調查問卷顯示,超過6成受訪者表示“完全不了解如何使用AED”,近6成受訪者表示“不敢使用AED救人”,主要原因是“不會用,怕操作失誤”和“擔心萬一救不回來要擔責。”

        法律給的“底氣”還有待進一步為公眾所知。雖然“《民法典》第184條: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印在某些AED設備外箱上,但有的人仍擔心因操作不當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設備配置不足、急救知識普及度不高、施救者心存顧慮等因素,都是推廣“救命神器”AED所面臨的障礙。

      (三)

        如何改變AED“沒得用”“沒人會用”“沒人敢用”的“三沒”狀態?

        加快提升配置AED設備的覆蓋廣度,對增強急救能力、完善急救體系至關重要。惠州應多方式加大AED的配置數量。例如加大財政投入,在全市重點公共場所分批次投放AED,提高全市每10萬人口配備率。還可鼓勵社會各界力量,通過慈善機構、企業等愛心捐贈,各單位自主配置等渠道加大AED配置數量。目前,惠州已在6輛交警鐵騎上裝載AED,這是“路上最靈活的急救者”。我們還可以學習深圳在出租車上配備AED急救設備的做法,讓“會移動的AED”隊伍越來越龐大。

        “有得用”只是第一步,幫助更多人“會用”更是關鍵。實際上,需要用到AED時,只要開機,按照語音提示就能輕松操作。然而,很多人對此并不知曉。由此可見,加大AED科普和培訓力度刻不容緩。相關部門和機構可以制定年度、月度計劃,從有條件、有意愿的普通市民開始開展培訓,并讓AED培訓進社區、進機關、進企業、進校園;還可在學校每個班級利用1~2個課時學習AED及心肺復蘇操作方法,甚至可以借鑒鄭州等地的做法,將心肺復蘇實踐操作作為選考項目納入中招體育考試,把AED及心肺復蘇實踐操作納入學生考核。

        此外,獎勵見義勇為應用AED救人者,并廣泛宣傳“救人免責”條例,營造濃厚的社會氛圍,讓廣大群眾危急時刻“敢用”AED。

        當然,我們也應當認識到,從配設備到抓培訓并廣宣傳,從強化經費保障到吸納各方力量,以AED為代表的城市急救設施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意識到位、配置到位、培訓到位、管理到位“四到位”。這關乎人民的生命安全,也關乎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更檢驗一座城市的治理能力。

        推廣AED,織牢急救網。通過多方合力,實現“隨處可用”“人人會用”“人人敢用”,AED這個“救命神器”才會真正神起來,在危急時刻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惠州日報記者周智聰

      編輯: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