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漫談丨如何以文化創意激活“沉睡”老廠房?

        珠三角東岸的工業大市惠州,擁有逾百年的近現代工業文明,留下了極為豐富的工業遺產,承載著一座城市的獨特文化記憶和精神氣質。

        物換星移,一批沉睡的工業遺產得以“蘇醒”,眾多老廠房蝶變為文化創意新場景,也有一些老廠房繼續“沉睡”。我們該如何讓更多的工業遺產“活”起來,更好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煥發“嶺南名郡”時尚魅力?

      (一)

        老廠房等工業遺產如遺珠般散落惠州大地,蝶變新生,帶給我們驚喜與新鮮。

        在市區水門大橋下的惠州造船廠現代工業風的酒吧中小坐,感受一場時空穿越。這座曾見證“黃金水道”東江航運歷史的造船廠,變身“潛珍閣”“破船兒”“明珠號”“為舟”等文化博覽、休閑娛樂空間,吸引市民游客游覽懷舊。

        市區橋東街道的野島文化生活社區,前身為生產出口糯米酒、蜚聲國際的東江釀酒廠,于原生環境中發展創意產業,年輕人在寫滿歲月滄桑的紅磚煙囪下拍照打卡,充滿冷峻氣息的老廠房變得時尚溫柔起來。

      不少游客前往野島拍照打卡。

        博羅縣園洲鎮東江糧倉文化創意產業園,“冰墩墩”團隊設計的“驚喜兔”IP憨態可掬,東江兩岸的青年,在被改造的舊糧倉、舊紡織廠車間里,感受不一樣的生活美學。

        當我們在東江兩岸來一場愜意的Citywalk,難免會被這些五彩繽紛、洋溢生機的工業“多巴胺”吸引。

        一座座老廠房,承載著一座城市厚重的工業文化記憶,凝聚著一個時代工人的情感寄托,也銘刻著市民生活的集體記憶。它們本身自帶流量,蝶變為一個個文創園區后,融合產業與城市的發展,成為城市更新的“先鋒實踐”。

        這是歷史延續與價值再生,既是為城市留住記憶、鄉愁,也是為城市更新增添光彩。

      (二)

        隨著城市化進程推進,許多工廠逐漸搬離市區,舊廠房逐漸變成工業遺產占據著城市的核心地段。

        城市肌理,如人體細胞,日夜更新。許多工業遺產被改造成文化創意園、生活社區等,既滿足了人們休閑娛樂的需求,又改善了城市居住環境、激活經濟發展潛力,這種城市更新模式在惠州初具成效。

        然而,不管是惠州范圍還是全國層面,老廠房蝶變的路徑和方向各有不同,但都面臨著共同的發展問題。

        發展定位不夠精準。文創場景的搭建,是對目標群體的精準定位和投射,需要確立并保持自己獨特的人文調性。廣州紅專廠曾經紅極一時,媲美北京798,卻于近年銷聲匿跡,這個案例警示著文創園區要找準定位、貼合市場需求,變通前行,不然將面臨變更、再度荒蕪的命運。

      “潛珍閣”利用老船廠遺留的柱、梁、建筑基礎打造成新的公共空間,輪機車間成為了品茗交流之處。

        規模偏小,發展機制不完善。目前國內眾多由工業遺產改造而成的文創園區,規模都偏小,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場化運作開發模式,同時配套設施滯后,缺乏與之相適應的產業帶動,導致人氣始終上不來。

        文創產業層次不夠高。大部分文化創意園的產業主要在中低端環節,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知識密集型產業尚未形成規模,產品文化含量、科技含量和現代化程度不夠理想,形成發展掣肘。

        此外,國內活化閑置老廠房這股風潮起步晚、經驗少,規劃前瞻性不夠,政策配套不夠完善,不利于推動項目的綜合改造和效益提升。

      (三)

        以活化利用之術,行城市更新之道。

        實踐表明,工業遺產的活化利用,既保留了城市歷史風貌,又融合當代城市的新精神和新人文特征,并在城市發展中塑造著多樣化景觀。

        緊緊圍繞“文化”下功夫做文章。文創園區的“軀體”是老廠房,但其靈魂是文化,也是其發展定位之根基。一個文創園區的成功,應注重對地域文化的挖掘與傳承,著眼產業、文化、旅游和社區多功能的疊加,最終將文創產業與城市靈魂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如山東淄博膠濟鐵路“工業文化廊道”中的唐庫、新華1948、東坊等園區,通過搭建高辨識度的應用場景,成為不同群體的情感歸屬地、消費集聚地和網紅打卡地。

      33號街區設置了許多適合打卡拍照的場景,還引進了攀巖、滑板、街舞、涂鴉、電競、動漫、劇本殺、手工制作等文化藝術元素。

        注重產業與商業的融合。臺灣第一個文創園區——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由臺灣最大的制酒工廠之一、建于1914年的芳釀社改造而成,通過最大化保留制酒產業建筑群,做強廣告設計、出版、工藝和數字內容等產業,營造商業氛圍,打造滿足人們吃喝玩樂和慢生活的創意聚落。

        工業遺產的活化利用,還離不開政府的積極作為。政府部門應該發揮統籌、規劃、引領的作用,對城市功能進行合理劃分,促進城市功能多元發展,同時對現有工業遺產資源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出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近日,上海出臺措施加強楊浦濱江工業遺產保護傳承、活化利用,值得推廣。

        文化賦能工業記憶,創意“喚醒”工業遺產。期待惠州有更多的老廠房煥發新活力,演繹更多人與城市充滿溫情的“雙向奔赴”。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編輯: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