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萬平方公里的惠州大地上,矗立著1.3萬株年逾百歲的古樹名木。它們歷經春秋輪回、世事滄桑,無聲訴說著生命傳奇。
山川悠遠,萬木蔥蘢。這些樹中“壽星”、林木“瑰寶”,我們當如何惜之護之,才能更好助力綠美生態建設和全市鄉村振興,織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惠州畫卷?
(一)
得之當惜之,擁之應護之。
“十圍之木,始生如蘗。”古樹跨越時空,千百年生生不息,本身就是生命的一個奇跡。
龍門縣麻榨鎮中心村的千年古榕,在宋朝第3位皇帝趙恒大筆一揮,同意把嶺南禎州改名“惠州”時,樹齡已過十年。
龍門縣牛尾村的“乾隆荔枝林”,200多年來應時開花結果,至今仍每年給當地村民帶來美味和收益。
古樹名木或散生在村寨、公園、景區、大山,或扎根于廟宇、祠堂院內,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與鄉愁,鐫刻著人類世代延綿的情思。
兩個月前,臺風“蘇拉”剛一過去,大亞灣塘布村村民就焦急起來,只因為擔心被刮倒的百年古榕不能及時得救。2019年,麻榨鎮中心村村民張先生在原宅建新房時,不惜“空一角”少一個房間,只為給千年古樹讓出伸展的地方。
博羅一處楓香古樹,樹干巨大。資料圖片
古樹名木,見證歷史演進,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若干年后,也許有些村落居民搬遷了,有的城市建筑變遷了,而古樹聳立原地,巋然不動。只要它們還在,游子的“根”就在,心中那份永遠割舍不下的念想就在。
一百年,五百年,一千年,在漫漫時間長河里,古樹與人相伴而居,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歷史,都無法抹去它們的身影。它們早已融入我們的精神血脈,流進我們的情感深處。人與古樹,不再是簡單的人與樹。
保護古樹名木,就是留住我們的記憶。
(二)
《廣東省古樹名木保護提升行動方案(2023—2035年)》提出,促進古樹名木與城市鄉村、歷史人文和諧共存,留住綠美廣東鄉愁記憶。
這些年,惠州在古樹名木保護上持續發力,多項工作領跑全省。當然也要清楚,無論從全國范圍還是從惠州本土看,古樹名木保護工作依然任重道遠。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普查范圍內的古樹名木共計508.19萬株。其中,6.85萬株的散生環境差,0.26萬株的散生環境極差;15.77萬株長勢衰弱,2.63萬株處于瀕危。
惠陽區豎立保護宣傳牌,加強群眾對古樹名木的保護意識。資料圖片
生長環境維護難。土壤面積足夠大,無嚴重旱澇,不被人為干擾,形成適度植物群落,是古樹的理想生境。現實情況卻不盡如人意,比如,一些寺院、公園、村子的古樹,樹冠滴水線范圍地面或被水泥過多鋪裝,或因為隨意停放堆放、健身娛樂活動等,而被人為過度踩踏,不但生長空間十分有限,且由于根系土壤表層硬化和板結,都不能順暢“呼吸”和充分吸收水分。
病蟲害防治難。古樹如同一位年邁體衰的老人,運化、吸收能力本身就不強,加上樹體大、根系廣,水分和養分運輸距離長,因此長勢和抗逆性都較弱,容易招致真菌侵害,導致樹皮和樹干腐爛。同時,由于樹體褶皺、空洞、破損多,又容易招致蟲害,導致樹體加速受損。
近些年,盡管從中央到地方,都越來越重視對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但從整體看,社會保護意識還不強、保護知識科普還不夠,并且一般人對保護古樹名木的認知仍停留在其景觀價值,而非生態價值和人文價值上。
此外,專業技術人員不足、救養護費用較大等,也是古樹名木保護中的普遍薄弱環節。
(三)
視之當如生命,以敬畏之心,像對待老人一樣去對待古樹名木。
更加人性化地養護,最大可能地優化古樹名木的生境。在北京市順義區牛欄山鎮北孫各莊村,新建成的銀杏公園拆除了古樹周邊硬質鋪裝,并擴大保護范圍,以讓古樹更能自然順暢“呼吸”和“喝水”。
加強古樹種質資源保護與研究。保護古樹名木,不僅是賡續歷史記憶,也是保護生物基因庫。比如,北京市對“帝王樹”“唐槐”等優質種質資源持續開展基因收集、保存及擴繁。
今年4月20日,倉頡手植柏航天育種幼苗植樹活動在陜西渭南市白水縣舉行。這些幼苗既古老又現代,它們的種子來自樹齡5000年的倉頡手植柏,并搭載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遨游了太空。
在惠州市龍門縣麻榨鎮中心村有一株超過千歲的古樹。村民重建新房時不惜“缺一個角”,少一個房間,也要給千年古樹生長騰挪位置。資料圖片
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全民保護意識。比如,通過推出古樹游線路,打造古樹廣場、古樹公園、古樹街巷、古樹社區、古樹鄉村、古樹小鎮等形式,一方面講好古樹名木故事,普及保護知識,營造全民保護氛圍;另一方面為人們親近古樹創造更多條件,讓古樹“活起來”,使一代代人的鄉愁情思得以存續。
壓實管護責任,加強常態化巡查。去年底,廣東通過視頻設備安裝和系統接入,已對全省828株一級古樹名木實現24小時全天候精準監控和可追溯保護。
“惜我者,我惜之”。人與古樹名木,就是人與自己的歷史。放眼惠州大地,一棵棵古樹靜靜矗立、飽含鄉愁,見證千年古城的繁榮與滄桑。它們來自遙遠的過去,也將與我們一同奔赴遙遠的未來。
惠州日報記者白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