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市科技局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深度融深融灣行動見成效
科技賦能發展 創新引領未來
創新引領,拾級而上;十年芳華,精彩蝶變。
惠州科技創新主要指標快速增長,創新競爭力顯著增強,一份驕人成績單更具說服力:2021年我市全社會研發費投入同比上年增長超30%;全市擁有科技企業孵化器43家,累計孵化企業超1783家,孵化高企超200家;省重點實驗室7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13家、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9家、全市省級以上創新平臺總量達229家;2021年首次實現單年度高企申報數超過1000家,累計高企數量增至209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862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在惠州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市科技局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大力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深度融深融灣行動,著力打造“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鏈條,為惠州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我市創新賽事成果轉化效果顯著,“以賽代訓、以賽促融”發展機制逐步成熟。
黨建引領 推動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共同發展
將黨旗插在項目一線,將服務帶到企業一線。去年6月30日,市科技局與市發展改革局共同成立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和先進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簡稱“東江實驗室”)項目聯合黨委,指派一名黨組成員擔任黨內職務,負責推進重大項目進展。
近年來,市科技局注重圍繞中心工作抓黨建,以黨建引領科技創新發展,大力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開展模范機關創建活動,在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建設上,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為我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貢獻科技力量。2021年,市科技局機關黨支部獲評市直屬工委“先進基層黨組織”。
據了解,市科技局現設1個黨組、1個黨總支部、4個黨支部,共有64名黨員。廣大黨員干部勇于在疫情防控、大項目建設等急難險重一線當先鋒作表率,彰顯科技力量科技擔當。特別是今年以來,該局除了向共建單位荷鄉社區贈送疫情防控物資、宣傳資料一批外,還先后組織10批黨員干部共60多人次下沉小金口、水口、龍豐、橋東街道社區協助開展核酸檢測等疫情防控工作。
同時,堅持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市科技局黨組牢固樹立中心意識、大局意識,準確把握機關黨建的職責定位,堅持機關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目標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緊緊圍繞業務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業務,發揮好協助、監督和保障作用。黨建與業務相互融合、共同發展,使機關黨員更加有為、機關黨組織更加有力、機關黨建工作更加出色。市科技局還積極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先后開展了惠企專家行、科技網上行、創新科技金融、科普惠民系列活動等“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
在對標一流抓制度,強化模范機關創建中,市科技局通過搭建黨建創新載體,推動科技創新不斷走深走實。例如,市科技局機關支部、建行惠州市分行客戶部支部、中行惠州分行、郵儲行惠州市分行開展黨建共建與交流活動,以聚焦“黨建引領 提升機關服務效能”為主題,創新搭建解決業務工作重點難點問題的黨建載體;與市工信局聯動,在科技園區推動園區黨支部和非公黨組織共建聯合黨委,將黨旗插在項目一線,將服務帶到企業一線,加快培育企業成為高新技術企業。
接下來,市科技局將進一步發揮黨組織的引領推動作用,實現黨建帶業務。落實黨支部組織生活通知單制度,把黨建工作的組織資源、組織優勢、組織活力轉化為推動工作發展的動力,促進科技項目的實施,做到黨組織建設與科技業務同步展開,支部工作與科技項目同步實施,黨建成效與科技成果同步轉化,達到黨建工作成效和科技創新成果相互促進、共同提升的目的。
東江實驗室總部區正在加緊建設中
創新平臺 平臺載體加快建設 創新要素加速聚集
2021年11月,市德賽西威智能交通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市科近離子膜材料研究院、市新一代工業互聯網創新研究院、惠州視維新技術有限公司4家單位被認定為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至此,我市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總數達到13家,新認定數全省排名第三。
近年來,我市堅持引進和培育相結合,謀劃建設省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創新要素加速聚集,成效顯著。
——東江實驗室建設穩步推進。實驗室已引進12個高水平科研團隊約400名科研人員,其中9個科研團隊約100余名科研人員入駐潼湖園區,建立實驗室平臺8個,科研團隊累計獲省級基礎與應用基礎科研項目立項8項,參與國家級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參與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推動開展12項關鍵技術攻關,“超重核素合成及新方法研究”項目獲得2021年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立項。
——創新平臺建設扎實推進。2021年,我市新認定29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數達209家;新增2家省重點實驗室,總數達7家;全市省級以上創新平臺總量達229家,比5年前增長近2倍。2021年仲愷高新區在全國高新區中排名提升至第32位,大力推動7個千億級工業園區創建省級高新區。今年6月惠城區高新技術產業園成功獲批成為我市第一個省級高新區,惠州(龍門)產業轉移工業園、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也已啟動省級高新區申報工作。
——科技孵化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全市擁有科技企業孵化器43家,眾創空間32家,科技企業加速器3家,累計孵化企業超1783家,孵化高企超200家。2021年,惠州市城市職業學院成為全省首家認定為省級大學科技園的高等職業院校;華科東江新能園獲批省級科技企業加速器,實現我市“零”的突破;首次在深圳建設“惠深創新中心”,探索異地孵化器運營模式。
接下來,市科技局將繼續深度融深融灣,建設大灣區能源科技創新中心,積極參與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在抓好東江實驗室建設的同時,積極謀劃建設以科研、教育為主導的河橋科教城和集科研、生產于一體的稔平半島能源科技島,并爭取納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節點和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協同發展區。
同時,主動承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資源外溢,加快推進深圳異地孵化器(惠深創新中心)建設,將其打造成為廣深優勢創新資源引入惠州的節點平臺。引導企業在惠設立研發機構,引進大灣區高水平大學或研究機構在我市共建研究機構。引導龍頭企業與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發機構,與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建立校地合作研究院。
機制創新 創新工作機制,激勵企業高質量發展
走進惠州市盛微電子有限公司的SMT車間,工人們緊盯著設備顯示屏,有條不紊地操作著機器,質檢員細心地檢查著剛下線的產品。該公司主要從事電源管理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多用于手機、智能手表等消費類電子產品,2017年首次評為高新技術企業,前年獲評廣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近年來,我市注重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快引進培育科技型企業,企業創新主體規模不斷壯大,創新主體作用更加凸顯。“科技部門為企業服務很及時,也很貼心。”我市不少企業負責人認為,惠州市科技局每年都會舉辦高企政策分析指導培訓會,將政策全面細化,并通過惠州高企服務平臺,第一時間發布高企相關政策、金融信貸等信息,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更好的服務。
“我市把培育引進高企作為提升創新能力的核心抓手,企業創新主體規模不斷壯大。”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我市高企首次單年度組織超過1000家企業申報,存量首次突破2000家,總量增至209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首次單年度組織2000家企業參評,存量達到1862家,持續保持年均20%增速。
其中,我市上市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均由高企培育產生,全市高企實現了對國家高新技術8大領域、169個技術節點全覆蓋,成為“2+1”現代產業領域創新型企業的標桿。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雷曼光電、洲明節能、西頓照明等一批惠州高企研發的高技術產品頻頻亮相、閃耀賽場,充分體現了我市高企創新能力不斷攀升、量質齊升的良好效果。
去年,我市首次面向“2+1”現代產業探索實施“揭榜掛帥”制度,推動攻克優勢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共計8個發榜項目、11個揭榜方案中榜,引導企業投入研發經費達1.8億元。今年4月,市科技局再次發布征集重點領域“揭榜掛帥”重大科技項目需求,凝練榜單后形成11個“揭榜掛帥”發榜項目,向全社會公開發布榜單并組織項目揭榜申報。
同時,積極探索設立“粵惠聯合基金”,支持我市高校、醫院、科研機構、企業等開展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有所突破,我市也成為第5個設立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區域聯合基金的城市。
成果轉化 提升服務水平,科技成果轉化成效明顯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設科技成果轉化首選地。一直以來,我市堅持把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作為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與科技支撐能力的關鍵舉措,不斷優化政策措施,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支持力度,取得明顯成效。2021年,全市技術合同認定登記達600項,同比增長177.78%;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20億元,同比增長79.73%,其中技術交易額19.01億元,同比增長74.08%。
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建立起了“小試+中試+企業孵化+成果推廣”四位一體、極具精細化工專業特色的科技成果轉化鏈條,加速成果轉化。2020年,該研究院科研團隊成功轉化“精密設備特種潤滑材料的研制及產業化”項目,從分子水平設計潤滑材料,開發機器人減速器潤滑脂等產品,助力惠州“智造”。
產學研對接解決企業難題的成果也在不斷擴大。圍繞企業技術難題,我市探索開展了市級企業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大力推行農村科技特派員制度,組織開展“惠企專家行”活動,助推企業、高校、研發機構交流與對接,簽約落地項目20多宗,推動仲乃琴、孫松林教授團隊兩項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實施。2017-2018年連續兩年成功舉辦科交會,共達成科技成果意向交易項1428宗,促進了一批高校科研團隊及成果落戶惠州。
“通過加快提升科技服務,我市科技成果轉化成效明顯。”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由廣東利元亨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牽頭申報的“鋰電池激光焊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獲得2021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我市還積極推動科技獎勵制度落實,啟動首屆“東江之星”科學技術獎、“醫學科技獎”評選活動,探索縣域農村科技特派員制度試點工作,以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創新賽事成果轉化效果顯著,連續多年成功舉辦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東·惠州賽區)暨惠州市“天鵝杯”科技創新創業大賽和中國創新挑戰賽(惠州賽區),“以賽代訓、以賽促融”發展機制逐步成熟,創新挑戰賽促成企業與技術團隊達成合作協議近40項,加快實現技術和產業融合。
環境優化 集聚科技資源,優化創新創業環境
科技創新離不開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近年來,市科技局通過完善科技政策體系,包括系統研究制定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等環節的系列科技政策,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制定完善科研項目管理、資金管理、績效評價、信息管理等科研管理政策體系,提高科技管理和服務水平,為創新企業、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團隊開展科研攻關創造有利條件,營造良好氛圍。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我市科技人才引育政策也在不斷優化,先后組織實施了“天鵝計劃”“天鵝惠聚工程”等市級重大人才工程,重點集聚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急需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豐富引才引智渠道,深入實施“惠”聚優才行動,通過設立突出貢獻獎激勵人才創新創業,樹立人才標桿,營造良好的氛圍;通過參加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國家引才計劃等擴寬引才聚才渠道,實現了人才與市場需求的“無縫對接”,推進精準引才。
構建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離不開科技金融創新不斷加強。我市出臺了科技金融獎補政策,對科技金融科技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考核優秀的銀行機構給予獎勵,并與“5+2”銀行簽署科技金融戰略合作協議,支持科技型企業解決融資難題。引導金融機構健全以企業創新能力為核心指標的融資評價體系,推出“立項貸”“人才貸”“研發貸”等專屬創新金融產品,建立完善科技金融創新平臺,重點扶持初創型、中早期企業創新創業。
“激發創新活力,提高管理效能。”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市還將進一步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企業培育等各環節的創新制度,形成環環銜接、閉環管理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將科技計劃布局為科技研發攻關、創新平臺建設、創新主體培育、科技成果轉化四大計劃,形成全鏈條、全要素的科技計劃體系。
接下來,市科技局將繼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深度融深融灣行動,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推動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培育發展創新型領軍企業,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為惠州經濟高質量發展、爭創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建設提供強大創新動力。
數讀科創
●2021年我市全社會研發費投入同比上年增長超30%
●2019年8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授牌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啟動建設,成為第三批廣東省實驗室之一。實驗室依托兩大科學裝置和惠州石化產業優勢,聚焦先進核能、化石能源等領域開展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著力破解能源領域重大科學問題,打造核科學與技術國際研究中心
●2021年,我市高企首次單年度組織超過1000家企業申報,存量首次突破2000家,總量增至209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首次單年度組織2000家企業參評,存量達到1862家,持續保持年均20%增速
●2021年,我市新認定29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數達209家;新增2家省重點實驗室,總數達7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13家,全市省級以上創新平臺總量達229家,比5年前增長近2倍
●全市擁有科技企業孵化器43家(其中國家級8家、省級5家)、眾創空間31家(國家級10家)、省級大學科技園1家,科技企業加速器3家,累計孵化企業超1783家,孵化高新技術企業超200家
●2021年,全市技術合同認定登記達600項,同比增長177.78%;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20億元,同比增長79.73%,其中技術交易額19.01億元,同比增長74.08%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劉豪偉
通訊員譚立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