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發展鄉村民宿 完善產業鏈條
《惠州市民宿管理實施細則》出臺
建在海岸沿線、立在田邊村頭、藏在山間密林……作為舊鄉愁與新鄉村相結合的產物,民宿抓住了城市人群消解鄉愁、親近自然的心理需求,以其小而精美的特色和田園詩式的生活體驗,迅速搶占不小的市場份額,成為帶動鄉村振興、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引擎。
尤其是這兩年來,游客出行的半徑縮短,以本地為中心,基于興趣愛好或某種體驗的“微度假”成為潮流,為民宿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借此契機,珠三角地區的民宿如雨后春筍般遍布開來。
根據實際,相關政策出臺,以促進民宿行業良性發展。2022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把民宿發展納入到年度計劃中;2022年3月,《惠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發布,提出加快發展鄉村民宿,完善產業鏈條。
據今年8月廣東省旅游協會民宿分會、民宿發展研究院聯合發布的《廣東省民宿產業發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廣東民宿報告》),當前廣東旅游民宿分布中,廣深民宿位居榜首陣營,惠州與清遠、韶關位列第二陣營。羊城晚報記者從惠州市民宿行業協會獲悉,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惠州民宿已超1000家。日前,惠州印發了《惠州市民宿管理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規范民宿經營管理,促進民宿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充滿鄉村氣息的惠州民宿。圖/受訪者供圖
惠州民宿逾千家
秋夜繁星點點,星光伴著入夢,推門見景,開窗見畫……在剛剛過去的中秋假期,地處環都市圈休閑度假旅游帶關鍵節點的惠州,各民宿迎來入住小高潮。
在博羅縣橫河鎮下河村,取自陶淵明的“悠然見南山”、詮釋當代田園生活的“悠然山居”民宿,中秋假期入住率達100%。民宿合作人張曉帆介紹,民宿內有14個房間,風格各不相同,分別以春夏秋冬、農耕、小康、教師等元素為主題設計打造,定價在500至2888元不等。“我們的客人80%來自深莞,其次為廣佛惠,節假日都是滿房狀態,剛剛過去的暑假,整體客流也達七成,整體收益很不錯。”張曉帆說。
臨近惠州西湖,歷史味十足的祝屋巷也成為特色民宿簇擁地。在祝屋巷與西湖交匯處,入住愛樹·觀湖書院的游客可透過落地玻璃,觀日出品落日,看群鳥飛舞,賞煙雨朦朧如畫般的西湖。
觀湖書院是惠州市愛樹文旅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愛樹”)旗下的民宿。惠州市民宿客棧與精品酒店協會會長、愛樹創始人、CEO謝煒添告訴羊城晚報記者,目前愛樹品牌旗下有7家門店,在建5家,分布廣東省內外,“中秋節期間,旗下各民宿的入住情況都很理想”。
謝煒添透露,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惠州的民宿已超1000家,逐步向規模化、集聚化、品牌化方向發展,環惠州西湖區、稔平半島濱海區、環羅浮山區、環南昆山區等主要民宿區正在形成。以惠州西湖為例,兩公里范圍內開設的民宿就有三四十家。
記者了解到,早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南昆山出現了第一個“家庭旅館”概念的度假村——高山森林度假村,為廣東省最早的民宿代表。隨后30年時間,憑借廣沃的土地、縱深的鄉村、優質的農產品,“濱海民宿”“湖畔民宿”“森林民宿”“溫泉民宿”“歷史文化民宿”等特色品牌在惠州不斷涌現。根據今年8月發布的《廣東民宿報告》,在全省11000余家民宿中,惠州民宿已躍居第二梯隊。
湖景樹屋。圖/受訪者供圖
打造百家“惠州人家”精品民宿
隨著惠州旅游業的發展,民宿成為惠州旅游產業中最具活力的行業之一。
近幾年來,通過政府指導、政策支持、市場培育等手段,惠州成長起了不少本土民宿知名品牌:發源于博羅的禾肚里稻田民宿,已在全省布局了八家店;愛樹民宿發源于龍門,已在省內外布局了十余家店;秋長谷里、云侶堡美宿、山里院子、菁木山舍等精品民宿嶄露頭角……惠州鄉村民宿在承接景區溢出效應,帶動田園綜合體、文化游憩地、康養運動基地、創意手信等其他鄉村旅游產品提質升級中效用顯著。
2021年,惠州在《惠州市推動鄉村旅游提升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中提出了更為明確的目標,明確2023年前要培育提升5個民宿集聚區、建成100個“惠州人家”精品民宿。
為達到這一目標,惠州出臺了《實施細則》,從2022年10月1日開始施行,有效期3年。該《實施細則》明確了民宿管理標準、管理依據、管理部門職責、誠信經營、事中事后監管等事項,旨在提升民宿服務質量,保障旅游者與經營者合法權益,并帶動盤活城鄉閑置資源,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記者留意到,《實施細則》明確要加強品牌建設,民宿經營者登錄廣東省旅游民宿管理系統完成信息系統登記后,可統一使用“廣東旅游民宿”品牌標識,未完成的則不允許使用。
“《實施細則》的出臺,對于惠州民宿的規范發展具有很大的作用。悠然山居民宿也及時將細則落實到實處,完善了民宿登記、員工培訓等工作內容。”在張曉帆看來,惠州民宿行業,特別是鄉村民宿的發展,需要相關的管理細則去規范、保障行業秩序,這不僅體現了惠州對于民宿發展的前瞻性,對民宿自身的工作也有很大的推進作用。
謝煒添則表示,《實施細則》的出臺,將惠州民宿管理標準化,對投資者和入住客人都有不小的好處。對于投資者而言,由于民宿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推門即風景”,投資者在選址時會更多在自然條件等方面下工夫,《實施細則》有利于讓他們有針對性地避開水庫保護區等不能開發的領域,在消防等設施上也有標準可依;對于入住客人來說,經營標準化、合法化,也保障了他們的入住安全與體驗感。
據了解,按照惠州市相關規劃,惠州將把鄉村民宿業融入鄉村振興規劃之中,建立鄉村旅游發展“一盤棋”推進機制,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各鄉村旅游點、民宿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增加民宿發展專項資金,堅持“屬地管理、條塊結合”管理模式,細化和厘清民宿主管部門與各相關部門職責,著力解決民宿商事登記、消防安全、權屬證明、環保衛生等方面瓶頸問題,不斷推動惠州民宿發展壯大、提質升級。
民宿已成為我市旅游產業中最具活力的行業之一。惠州日報記者王建橋 攝
城鄉融合發展新載體
2017年10月,我國首部《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開始實施,該標準將民宿定義為“利用當地閑置資源,民宿主人參與接待,為游客提供體驗當地自然、文化與生產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設施”。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城市人群對鄉村旅游消費的需求變得多元化,民宿把來自城市的人才、理念、技術和資金注入到鄉村,著眼于城市消費者的新需求,讓鄉村的住宿業態實現升級,消費者對鄉村游的訴求已經從過去的“觀光型”轉向“度假體驗型”。
縱觀惠州各民宿,無論是惠陽的秋長谷里、博羅的禾肚里,還是愛樹·白馬河畔,在宣傳上往往突出其所能帶來的田園詩式生活體驗,將之與都市的喧囂忙碌進行對比,抓住城市人群消解鄉愁、親近自然的心理需求。
“我喜歡民宿有家一樣的感覺,平淡舒適。”90后市民阿嘉說。80后的市民小安則認為:“外出時,我比較看重住宿的舒適度以及周邊配套的方便程度,七八百元/晚的民宿都在我的選擇范圍之內。我尤其喜歡有院子的民宿,可以在那泡茶聊天,也能體驗當地特色活動。”
阿嘉與小安是惠州民宿消費的常客,透過他們倆,可以看到民宿的用戶畫像。《廣東民宿報告》指出,當前的民宿行業用戶畫像逐步清晰,城市居民為鄉村游主力軍,一線、新一線城市出行人次最多;80后、90后預訂鄉村民宿的占比接近70%,親子游、情侶、團隊多人出行是主要出游群體,自然生態、果蔬采摘、農耕研學、手工制作、美食野味是最受鄉村民宿游客青睞的體驗活動。
在2021年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提出,“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在《瞭望東方周刊》刊載的《在民宿,城鄉融通新載體》中,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提出,我國已從“鄉土中國”轉變為“城鄉中國”,在經歷急速的城市化以后,城鄉關系正在重塑,單向的城市化正在轉向城鄉互動。劉守英認為:“城市化達到一定水平以后,人口、資本等要素將在城鄉之間重新配置,城鄉經濟、社會結構會表現出與快速城市化階段明顯不同的特征,即城鄉融合。”
當下,城鄉融合是我國民宿發展的一個重要背景。未來城鄉經濟相互依存、城鄉產業結構差異減小、城鄉收入水平逐漸縮小是大勢所趨,而民宿經濟正是城鄉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流動的連接點,將在其中發揮橋梁和平臺作用。
張曉帆認為,一方面經營者應打造特色精品品牌,提升服務質量;各民宿業主之間要實現資源共享,抱團發展;另一方面,政府應該完善鄉村配套設施,加強對旅游景點的保護與管理,開發、利用當地旅游資源,增強宣傳力度,吸引更多的游客走進來,讓他們玩得開心、住得開心。“當前惠州民宿行業的發展越來越規范化。”謝煒添表示,惠州有關部門也可制定相關政策,激發民宿往精品化方向發展,比如民宿評選達到國家級、省級標準時,可給予一定的獎勵政策。
民宿已成為我市旅游產業中最具活力的行業之一。惠州日報記者王建橋 攝
文脈特寫
“農房變客房”
村民笑哈哈
地處羅浮山北麓的博羅縣橫河鎮,是廣東首批鄉村民宿示范鎮。近年來,該鎮依托山水資源優勢,合理規劃鄉村旅游發展,以建設民宿產業專業鎮為目標,引導民宿向標準化、專業化發展,推出了上良民宿、禾肚里稻田民宿、上河麥客喜客等一批特色精品民宿,初步實現農村產業轉型和綠色發展崛起,全鎮經濟發展后勁不斷增強。
上良民宿位于橫河鎮郭前村上良村民小組,緊鄰顯崗水庫,自然風光秀美。漫步其中,百畝荷花池、濕地公園和后山森林公園等自然景點讓久居城市的游客“復得返自然”;13棟91間主題客房、村史館、傳統及現代手工藝作坊等場所,將當地特色的漁家文化、客家風情展現得淋漓盡致……
然而在2015年前,上良村民小組還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2015年年底,在當地政府推動和支持下,上良村民和惠州市上良鄉村旅游有限公司簽署合同,合作開發民宿旅游。
優質民宿千千萬,上良當何以立身?據了解,上良民宿生態旅游項目采取村民自住一樓開辦農家樂、娛樂體驗等項目,企業承租二、三、四樓并負責民宿項目規劃、設計、建設、經營、管理及維護等的模式,讓游客深度體驗田園農家生活。這一模式成功讓上良的農房變民宿、農民變旅游從業者、農產品變旅游產品。
成為旅游從業人員后,上良村民小組的村民還圓了在家當老板的夢。村民阿娟便和家人回到家中,經營農家樂,為游客提供早餐、午餐等餐飲服務,年收入約20萬元。據統計,2020年全村一年的旅游收入約500萬元,人均收入約3.1萬元,比2015年的8000元左右有了質的提升。
如今,上良村民小組已經發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是廣東最大的整村民宿村,也是首批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被視為村企合作發展鄉村旅游、激活農村閑置物業、實現“農房變客房”整村民宿開發、推動鄉村振興的典型代表。
2015年,橫河鎮境內登記在冊的農家樂僅4家。2015年以來,考察投資的旅游企業紛至沓來,民宿生態旅游項目接連落地,鄉村活力的一池春水得以激活。截至2021年年底,橫河鎮內共有鄉村民宿39家,其中入庫省民宿系統6家,可同時為1000余名游客提供住宿服務。以上良、禾肚里、麥客喜客為代表的3家民宿企業,其年營業收入合計超過1000萬元,帶動本地就業超100人。僅博羅禾肚里稻田民宿,2021年入住人數5161人次,住宿收入 235.7萬元。
統籌策劃/羊城晚報記者 陳驍鵬 馬勇
文/羊城晚報記者 林海生 通訊員 周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