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安全教育日打卡“秘密大營救”站點:東湖旅店

        高大的門面、古老的磚墻和歐式風格的豪華裝飾……漫步在繁華的東平大街上,一座歐陸風格的老洋房在鬧市中默默矗立,這座建于1935年的東湖旅店在現代建筑群中顯得尤為醒目和耀眼。抗日戰爭時期,這家旅店作為中共惠陽縣委設立的秘密交通站,見證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營救,100多位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通過這里得以脫險。如今,這里已打造成為“東湖旅店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是廣東省黨史教育基地,也是惠州首個市一級“國家安全教育基地”。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今年4月15日是第七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不妨借此機會,到東湖旅店來一趟“紅色”之旅,追尋先烈足跡,感受革命先輩們為國家安危所作出的努力和貢獻。

        小小旅店 見證一場“秘密大營救”

        走進旅店內,古樸的青磚墻和綠色的琉璃瓦錯落有致,原裝的地板、扶梯雕花、西式壁爐,見證著當年的氣派、典雅。而革命戰士用過的舊實物和一張張泛黃舊照,仿佛帶人重回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時針撥回到上世紀。1941年冬,日本侵略軍向九龍新界發起猛烈攻擊,香港淪陷,眾多文化界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被困于香港,危在旦夕。1942年的春天,在中共中央、廣東黨組織精密部署下,東江抗日游擊隊以最快、最安全的方式,將文化名人轉送到各游擊區和大后方。一場驚心動魄的粵港“秘密大營救”就這樣悄無聲息地鋪展開來。

        這場“秘密大營救”歷時近200天,中國共產黨與日軍、偽軍、土匪等斗智斗勇,出奇制勝地營救出滯留香港的抗日愛國文化界人士、民主人士及其家屬800余人。沿途跋山涉水,遭遇匪徒、躲過追殺、住過草寮……這場驚心動魄的大營救不費一槍一彈,護送全員脫險,無一人犧牲,無一人被捕,可謂是世界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跡。

        在這場“秘密大營救”中,當時年僅22歲的地下黨黨員盧偉如(時任惠陽縣委武裝部長、組織部長、宣傳部長),假扮香港富商租下東湖旅店這個要塞之地作為中轉站。從1942年1月初開始,茅盾、廖沫沙、韓幽桐、胡繩、張友漁、鄒韜奮等文化名人從香港經寶安白石龍,被護送至惠州東湖旅店落腳,在這里下榻、休整。一批又一批文化名人通過這座旅店秘密中轉,悄無聲息的沿江北上,陸續轉至大后方。

        這場被茅盾稱之為“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為中國百年文化薪傳,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此次營救行動不僅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文化事業歷來的高度重視,對優秀知識分子的殷切關懷,更顯示出黨對保護文化火種、延續中華文脈的卓越遠見,許多獲救的文化精英和愛國民主人士,成為各個文化藝術領域的領導者和佼佼者。

        修舊如舊 變身“紅色打卡地”

        光陰荏苒,驚心動魄的戰爭硝煙已散。作為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東湖旅店建筑是珍貴的紅色文化資源。經過修繕活化,從2019年起,東湖旅店被打造為營救中國文化名人陳列館,列入廣東省黨史教育基地、惠州市國家安全教育基地,全面展陳這段大營救歷史。

        與大多數革命文物陳列館、展示館、博物館等采用“圖片+文字+實物”的傳統展示方式不同,東湖旅店注重人物歷史活動場景的復原再現。在這里,每一位前來游覽的觀眾,都可以感受當年文化名人圍坐享用團圓飯的場景。二樓展廳內還設計了一座茅盾夫婦銅像,他們手捧佳肴,還原1942年大年夜夫婦倆親自下廚烹飪家鄉名菜“風味雞”的場景。

        廖承志的“惠州詩草”、鄒韜奮的“早出晚歸”、廖安祥的“源吉行”、港九疏散委員會的“周密部署”……在二樓大廳外的電子閱覽屏上,一個個故事帶領觀眾走進大營救歷史中的生動細節。

        歲月長河,歷史足跡不容磨滅,時代變遷,英雄精神熠熠生輝。據悉,東湖旅店開館三年多來,就已接待國內外游客超過十萬人次,線上游客超過百萬人次。不少營救者和被營救者的后人紛紛前來參觀,追尋著前輩的足跡,重溫東湖旅店的故事,感受生生不息的紅色基因。

        文 惠州報業全媒體記者劉乙端

      編輯:小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