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政協專題調研組:以惠州西湖為中心打造 “嶺東水韻”文旅名片

      原標題

      以惠州西湖為中心打造 “嶺東水韻”文旅名片
      市政協(教科委)專題調研組

        《惠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大力發展特色文旅產業,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文廣旅體產業發展方式的轉變。發展特色文旅產業,對于惠州而言,西湖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如何有效整合市區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以西湖為中心,將江南、橋東、橋西轄區內的古街巷、古建筑、古遺跡等“串珠成鏈”,提升文旅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水平和城市能級?

        市政協成立了專題調研組,圍繞以西湖為中心,深度挖掘古城文化,打造“嶺東水韻”文旅名片進行調研。所謂“嶺東水韻”,主要是指西湖、東江、西枝江的“綠水元素”和“一街兩府”(即水東街、原歸善縣衙、惠州府城)的文化元素,將“山、水、城、人、文、景”有效融合起來。圍繞這一主旨,調研組先后到橋東、橋西、江南進行了實地走訪,并與西湖工作專班及相關人士進行了座談。同時,對標借鑒山東省臺兒莊古城、徐州淮海文旅中心等地的發展經驗,形成調研報告。 

      惠州西湖。 惠州報業傳媒集團東江圖片社供圖

        優勢

        “半城山色半城湖”

        調研組介紹,惠州市區兩江匯流,六湖山環水繞,五湖相通,五山(西山、豐山、梌山、高榜山、飛鵝嶺)并立,水域面積達3.13平方公里,綠地面積達17.78平方公里,長期居住的鳥類達50多種,其中鷺鳥數量過萬。自宋以來就有百花洲島、橫槎小隱、桃園日暖、水簾飛瀑、荔浦風清等迷人的自然景觀,進入市區就能感受到山、水、城相融的景觀體系。“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畫中”,正是如今惠州市區的真實寫照,故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

        惠州府(縣)城的歷史,自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開始。隋朝在梌山(今中山公園)設循州總管府,自此成為粵東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嶺東雄郡”威震天下。蘇東坡寓惠后,惠州名聲大噪。東坡之后,唐庚、楊萬里、文天祥、祝枝山等一批名臣雅士相繼踏足惠州,為西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近代孫中山、周恩來等領導人在惠州從事過革命運動,在西湖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調研組認為,惠州是東江中下游的中心城市,處在客家文化、東江文化、廣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匯地帶,各種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文旅結合的核心,文化并存的多樣性,構筑了惠州城市的特色和文化亮點。

        同時,以西湖為中心,向周邊輻射的江南、橋西、橋東是文物遺產的集中地,有省級歷史文化街區3條,分別為北門直街、金帶街、水東街;明清以來的文物有68處,包括橋西的惠州府城遺址、文筆塔、明城墻、野吏亭、黃氏書屋、賓興館、表功牌坊等,橋東的鐵爐湖、東坡祠、裘屋、將軍府、歸善學宮等,江南的猶龍山、葉夢熊墓、楊爺山、文星塔、青草姑婆廟等。這對打造“嶺東水韻”文旅名片具有極大的支撐作用。

        2002年,國務院批準惠州西湖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15年,惠州市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8年,惠州西湖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西湖的保護與開發。如從2007年開始,每年春節都舉辦“西湖燈會”;2020年,由惠城區主導,對祝屋巷、金帶街、水東街進行微改造,“兩街一巷”的面貌煥然一新。據統計,今年春節,僅祝屋巷的游客就達4萬人次,同比增長5.2倍。如今,“兩街一巷”已成為外來游客旅游的首選之地。

        問題

        現狀與優勢不匹配

        市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提出,要加快惠州西湖及周邊區域更新優化,強化系統觀念,突出保護為主,加強重點區域管控,充實歷史遺跡文化內涵,提升城市景觀文化品質。以西湖為中心打造“嶺東水韻”文旅名片,是貫徹市委全會精神的深入思考,也是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機遇的有力行動。根據調研掌握的情況,調研組認為,推動西湖及周邊區域更新優化,打造“嶺東水韻”文旅名片,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進一步明確主管部門職責,厘清管控范圍,加強頂層設計,以正確的文化觀、“非遺”觀,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調研組認為,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對西湖及周邊環境進行改造,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的現狀與惠州所處的區位、空間、產業優勢卻不匹配,天然“聚寶盆”未能發揮相應的巨大效應,主要存在幾方面問題,如管理體制不順暢,制約了西湖景區連片發展;頂層設計未先行,沒能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資源開發不充分,未能形成整體效應;基礎設施不完善,與高質量服務體系有差距;宣傳營銷不到位,未能講好惠州故事。

        建議

        全力打造惠州文旅產業“新航母”

        一是理順體制機制,明確管理和運營主體。成立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作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建議將橋東、橋西、江南的旅游資源和現有景點,劃入西湖景區范圍,打造“大西湖”概念。引入市場機制,成立隸屬管委會的國有公司,通過市場化手段,盤活現有資源,增強景區運營的活力。

        二是堅持文旅融合,高起點規劃“大西湖”空間格局。建議將“大西湖”劃分為“一湖兩江四街四組團”空間發展格局。針對這一空間格局,可由市委、市政府廣撒“英雄帖”,邀請國內外知名文創公司來設計、建設、運營,全力打造惠州文旅產業的“新航母”。

        三是利用“江湖”資源,做好“水城”文章。打通“江湖”航道,使西湖、東江、西枝江與金山湖之間實現互聯互通,方便小型游船自由進出。重新規劃東江夜游路線,建議由東江泊位碼頭,繞合江樓進入西枝江,看昔日縣、府兩城遺址;再進入新開河,游人工河道,看新城建設;最后駛入東江,觀兩岸夜景,看裸眼3D夜畫,形成閉環,提升夜游質量與品味。

        四是完善配套設施,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著力破解交通難題,建議規劃環湖單行線,開通環湖旅游觀光車;拆除部分公產房,建設大型地下或地面停車場。優化公共服務設施,加快建設旅游集散中心。提升信息化服務水平,打造能用、好用、管用,集宣傳推廣、管理指揮、導游導覽等功能于一體的文旅綜合服務平臺。讓市民成為城市旅游宣講者,培訓一批專業和兼職導游,讓出租車司機成為城市介紹人和城市旅游的傳播者。

        五是活化利用資源,培育惠州特色文旅產品。打造體現惠州風土人情、彰顯文化圖騰的文旅IP,籌劃打造西湖主題元素的《印象西湖·魅力惠州》大型舞臺劇。提升文創產品的特色、檔次、規模和效益。積極培育夜間經濟,提升西湖亮化工程,打造夢幻燈光秀,推出夜游西湖、酒吧茶肆等有影響力的夜間經濟產品,培育“網紅”打卡點。

        六是創新營銷思路,打響“嶺東水韻”文旅名片。用足、用好各類宣傳媒介,激發市民創作熱情,讓全民為城市“代言”。主動加強景區與旅游平臺的深度合作,將惠州旅游資源更多地融入外地旅游銷售線路之中,吸引更多游客來惠旅游消費。

      編輯: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