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市人大常委會把人大制度優勢轉化為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治理效能
打好組合拳 織密監督網 守護惠州藍
行走在惠州,觸目所及,藍天白云,水清岸綠。然而,隨著我市城市建設、路網建設不斷升級,如何有效管控揚塵,成為提升城市氣質的重要一環。
今年1月1日,《惠州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正式實施。前5月,全市揚塵污染問題立案1387宗,處罰金額約1070萬元,查處揚塵問題力度之大、范圍之廣、效果之實,前所未有。這是市人大常委會為守護惠州氣質貢獻人大擔當的真實案例。
近年來,市人大常委會深刻領會并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關于大氣污染防治的部署要求,把大氣污染防治攻堅作為監督履職的重點,依法重拳出擊,對癥開出良方,打好“組合拳”,織密“監督網”,守護“惠州藍”,努力把人大制度優勢轉化為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治理效能。
惠州西湖。圖片來源:惠州報業傳媒集團東江圖片社
“小切口”監督實現成效“大縱深”
可以深呼吸的清新空氣,是惠州給予所有走進這座城市的人們共同的幸福感,也是全市上下多年來不遺余力共同守護的“生命線”。由此,大氣污染防治列入市人大常委會重點監督清單,并在如何把大氣污染防治監督工作做深做細做實,聚焦具體問題、推動問題解決等方面,做了大量有力的探索。
增長迅速的機動車保有量,成為大氣污染的一大“元兇”。市人大常委會每年審議我市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報告,2020年,市人大常委會一改常態,聚焦大氣污染治理短板中的汽車尾氣治理問題,提出建立汽車排放檢驗與維護制度,推進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建立檢測-處罰-維修的聯合監管執法機制等審議意見。市政府和相關部門高度重視,確定從2021年1月1日起實施機動車排放檢驗與維護閉環管理。
得益于市人大常委會以“小切口”方式協同,支持政府和有關部門強化對尾氣排放源頭治理、過程治理,今年6月1日起,全天24小時禁止黑煙車在我市行政區域內道路行駛,這是我市首次劃定黑煙車禁行區域,有效扭轉機動車對大氣污染持續上升的態勢,對環境空氣質量改善具有積極作用。
業內人士表示,市人大常委會通過精確把握我市汽車保有量迅速增長,把監督汽車尾氣治理作為“小切口”,實現監督成效“大縱深”。
打出組合拳開展“回頭看”監督
揚塵污染是造成我市PM10、PM2.5濃度偏高的主要因素,為了推動揚塵污染防治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市人大常委會把監督著力點放在整治泥頭車、工地揚塵這些最難啃的“硬骨頭”上,連續3年將其列為常委會監督重點,久久為功,環環相扣,持續促進解決泥頭車、工地揚塵問題。
這是市人大常委會開展“回頭看”監督的一個縮影。在打出“組合拳”開展“回頭看”監督過程中,市人大常委會創新方式方法,通過暗訪,結合回訪、調研的形式,了解掌握企業對揚塵管控、泥頭車管理的措施和問題,在指導和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的同時,組成暗訪組對市區多處典型施工場地開展暗訪,歷時5個月找尋現象規律、深挖揚塵根源、追蹤問題整改。
堅持問題導向、結果導向,把督促整改落實擺在關鍵位置,這是市人大常委會開展“回頭看”監督的另一個亮點。記者了解到,通過人大代表集中視察,聯合相關政府部門到泥頭車、工地揚塵突出地段現場督察,并及時向政府及有關部門提出意見建議等,推動查處施工工地未采取有效揚塵防治措施案件200余宗,泥頭車密閉化率實現100%,有效促進城區粉塵顆粒物濃度降低。
全市逐步形成大氣污染防治“大監督”格局
2021年1月1日,對我市大氣污染防治來說,是個不平凡的日子。當天起,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惠州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正式實施,開啟以法律武器治理大氣污染、以法治的力量保護藍天白云的新征程。這是市人大常委會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將我市在揚塵污染防治實踐中可復制推廣的經驗,通過立法予以總結、提升結出的碩果。
條例特別明確了村(居)民委員會的勸阻、報告和協助責任,將揚塵污染監管從市、縣(區)、鎮(街)延伸至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市人大常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此舉主要為了突出地方立法的引領作用和統籌功能,促進各級各部門、各種監督管理機制之間的有效銜接,努力形成多方參與的防治格局,最大限度地增強防治合力。
為了推動防治領域從局部向全面延伸,條例針對揚塵污染源頭復雜、監管部門眾多,從方便管理的角度補充細化監管主體和防治要求,確保防治的全面性。針對施工揚塵污染企業監管不夠到位的問題,指定生態環境、城管、自然資源等部門負責各自對應企業的揚塵污染防治監管、落實責任。根據惠州實際,條例細化重點領域揚塵污染防治措施規定,確保防控措施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針對泥頭車管理,在明確車輛責任的基礎上創新規定工地、物料堆場和易產生揚塵污染企業的源頭管理義務,專門解決車輛遺撒管理難的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在條例的引領下,市生態環境等部門已建立揚塵污染聯合執法檢查機制,并與城管執法部門共享空氣質量監測信息和工地揚塵在線監測信息,市檢察機關啟動重點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公益訴訟工作,全市逐步形成大氣污染防治“大監督”格局,凝聚起共同守護“惠州藍”的強大合力。
惠州日報記者黃曉娜 特約通訊員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