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公安以黨建引領“村警工程”,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2309名村警為群眾辦好事實事27365件
“走群眾路線是開展群眾工作的法寶,也是駐村工作的法寶。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將革命傳統傳承發揚下去,村(居)警事業大有作為。”近年來,惠州公安堅持群眾路線,以黨建為引領,全面實施“一村(居)一警”警務工作機制,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開創社會治理新局面。
博羅駐村(居)民、輔警走訪村民了解社情民意。(資料圖片)惠州日報記者朱麗婷 李燕文 賀小山 攝
創新“一村(居)一黨小組”工作機制
惠東縣城北社區是老城區,有低保戶家庭97戶、“三無”人員家庭9戶。轄區一名年近80歲的林阿婆,與身患殘疾的兒子住在一起,是登記在冊的低保戶。
和居委會工作人員一起走訪中,惠東縣公安局城西派出所副所長、城北社區駐村(居)民警陳景林發現,林阿婆每次上洗手間都要下一個狹窄的大臺階,然后通過一條昏暗的通道才能到廁所。“廁所為蹲廁,沒有扶手,加上光線又不好,老人家如廁過程中很容易出意外。”陳景林說。
今年5月10日下午,城北社區黨委、城北社區“一村(居)一黨小組”聯合縣直駐點單位、街道駐社區工作組、友誠社工組建“社區家居微改造團隊”,在轄區內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之家居微改造項目。當天下午,工作組給林阿婆的廁所安裝了扶手,把蹲廁改為坐廁,更換走廊里的燈。
“困難在哪里,黨員民警就在哪里。”陳景林介紹,以前駐村(居)民警基本是“單打獨斗”,現在黨小組成立后多了兩名青年黨員民警,遇到事情黨小組成員可以商量,社區警務工作也更接地氣、更好落到實處,警民關系也更加緊密了。
據悉,結合公安隊伍教育整頓工作,從今年2月開始,全市公安機關探索創新“一村(居)一黨小組”工作機制,創立“三上三下”黨建工作法(群眾困難上討論、關鍵節點上黨課、組織生活上臺階,聯系群眾下基層、黨建任務下清單、黨員學習下通報),逐步探索形成了“困難在哪里,黨員民警就在哪里”的工作局面,切實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
鼓勵年輕黨員民警到一線鍛煉
仲愷高新區公安分局黨員民警周究偉是全市1292個村(居)2309名駐村(居)警力中的一員。2019年初,周究偉主動申請成為駐村民警。如今,他成為一名會講客家話、會指揮交通、會做群眾工作的多能“村警”,2020年底成為我市首批十名獲得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一村(居)一警”工作室駐村民警之一,并獲評全省2020年“最美基層民警”。
據了解,惠州市公安局黨委一直堅持深入推進公安黨建筑基工程,推行第一議題學習、支部書記上黨課、設立黨建活動室、實施黨組織“頭雁工程”等措施。鼓勵年輕黨員民警到一線鍛煉,從制度安排上讓黨員民警成為基層主心骨,在強化基層治理中形成良性循環。與此同時,以黨建引領“村警工程”,打造1~2個紅色文化傳承“一村(居)一警”品牌,組織開展“雙百創優”活動,以百帶千、以點帶面,不斷開創社會治理新局面,實現“發案少、秩序好、社會穩定、群眾滿意”目標,推動基層社會治理水平、服務實戰能力、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提升。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是每名黨員民警義不容辭的責任。兩年多來,我市2309名駐村(居)警力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想方設法解決好群眾急事、難事、煩心事,有力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累計收集各類社情民意信息41235條、為群眾辦好事實事27365件、協助排查化解矛盾糾紛23175起、消除各類安全隱患29717個、協破案件1830起,有力推動了社會治安大局持續穩定。
故事
龍門民警利用駐村優勢快速挽救輕生男子
1月1日凌晨,龍門縣公安局龍華派出所接到程女士報案,稱其丈夫提著一瓶擰開氣閥的煤氣罐駕駛小車離開,聲稱要自殺,且沒帶手機,無法聯系,請求幫助。接報后,派出所立即安排人員趕赴現場。
熟悉情況的駐村民警葉少龍帶領6名輔警前往救援,同時通知龍華鎮專職消防隊員、醫院醫護人員等。“煤氣瓶多大,用了多久?他抽不抽煙,喝不喝酒?”葉少龍一詢問,發現情況比設想的要嚴重:煤氣罐沒用多久氣很足,當事人是“老煙槍”,當晚還喝了酒。當晚,圩鎮上熱鬧非凡,抽煙者也不在少數,煤氣罐隨時有可能在人群中被點爆。“快,分三路堵住去圩鎮的路,然后向外圍擴散搜索。”葉少龍利用駐村熟悉當地的優勢快速分配任務。
一番搜尋下來,民警在一空曠的工地上找到了張某的車輛。因考慮到張某吸煙,極有可能攜帶打火機,而車上的煤氣罐已擰開,一旦張某有過激行為,后果將不堪設想。為防止其情緒激動,葉少龍決定獨自上前與張某溝通。葉少龍小心翼翼地接近張某的車輛,發現除了前擋風玻璃外,其他車窗都貼了黑漆漆的車膜,無法看清車內情況。葉少龍只好在車前打開手電筒,嘗試與張某對話,但車內的張某沒有回應,先是趴在方向盤上,接著又往后倒。葉少龍猜測張某已吸入煤氣意識模糊,于是與消防隊員迅速討論應急方案,決定讓4名警員同時拉開車門,并在靠近張某的車輛之前,用手先觸碰警車消除靜電,以免因車內煤氣濃度高而發生意外。
“我們4名隊員同時打開車門,一股濃烈的煤氣味撲鼻而來,事后4名隊員還采取了高壓吸氧措施。”葉少龍發現,當事人意識模糊,便馬上組織送醫救治。“再晚十多分鐘,人就沒救了!”醫生這句話讓全場人員松了口氣。“是你們給了他第二次生命,謝謝你們!”程女士拉著葉少龍的手連聲道謝。
“群眾遇到緊急情況,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派出所、是駐村民警,我們必須爭分奪秒,哪怕流血流汗,都不能讓他們失望。”葉少龍說。
博羅駐村民警力促治安復雜村變身“平安村”
博羅縣湖鎮鎮光輝村曾是戴著數頂整治帽子的綜合治理重點村,駐村民警來了之后,這里發生了質的變化。
駐村民警凌海紅介紹,光輝村以前因糾紛多、矛盾多、安全隱患多、出租屋多、“三小場所”多、土地和房屋產權等歷史遺留問題多,經常發生打架吵鬧事件。
凌海紅剛到村里就進入“滅火”狀態,一起家庭糾紛讓這名部隊轉業干部跑了7次,折騰了一整夜。凌海紅回憶,當時,為了平息一男子因酗酒而引發的家庭矛盾,他和村干部7次前往調解,終于讓男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向妻子道歉并取得諒解,同時保證不再酗酒打人。
經過此事,凌海紅決定從源頭上治理光輝村。部隊出身的他雷厲風行、說干就干:對吸毒、刑滿釋放等重點人員納管納控,社會面治安明顯好轉;聯合村委對出租屋、“三小”場所進行排查、登記,不達標的進行整改,為平安鄉村建設打下安全基礎;排查化解常年積累下來的矛盾,杜絕矛盾糾紛發展為刑事案件。
“只要群眾一個電話,我會第一時間到達現場。慢慢地,群眾就會認可你、支持你、配合你。”凌海紅介紹,為群眾做的實事越多,群眾參與村居治理的積極性就越高,通過近兩年的整治,昔日的治安復雜村變成遠近聞名的“平安村”。
今年3月16日,凌海紅剛出門就遇到街道排污管爆裂,街面一片狼藉。凌海紅二話不說,馬上帶領村干部和施工人員進行搶修。“此前也發生過爆管事件,影響了村子的形象,村民打心底期盼有人能站出來把村子建設好。”凌海紅說,如今駐村工作和村委工作獲得群眾高度認可。
文字 通訊員袁雋豪 黃輝延 劉承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