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黨員、土湖村原村長王煥深,年近九旬,至今依然精神矍鑠,是當年杜氏公祠參加革命的青年之一,與王文虎、王木興、王木帶都十分相熟。而今,烽火遠去,老人家生活在龍門縣城,子孫繞膝,每天做詩寫文,懷念戰友,歌詠盛世。
王煥深向青年人講述革命故事。
胸懷家國情懷鬧革命
王煥深1924年出生于土湖村松山下,曾經上過私塾,通于文墨,但在那個山河變色的年代,戰爭的炮火讓這個原本寧靜的小村落安放不下一張書桌,家國情懷、民族大義在有識青年心中回蕩。1948年,王煥深毅然參加了革命,并于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到部隊后,王煥深被任命為資料員,負責資料管理、物資籌措,宣講黨的政策,做好群眾思想工作,發動群眾踴躍參加革命。在王煥深老先生家中,珍藏著一份《龍門縣龍潭鎮革命斗爭史(初稿)》,這是他親手所著,也填補了龍潭、鐵崗一帶龍門革命歷史的空白。懷著深情與敬意,在他家中,老人家帶著我們一起,走進《龍門縣龍潭鎮革命斗爭史》,穿過硝煙、回溯歷史。
1946年冬,在中共江北地委龍(門)從(化)縣委領導下,龍從人民保鄉隊隊長馬達、副隊長丘松學、政治處主任巢海周率領龍從人民保鄉隊到龍門縣北部進行宣傳活動,然后延伸到龍潭鎮摸清情況,宣傳黨的宗旨和有關政策,消除群眾的疑慮,開始在龍潭鎮石蓮村黃牛田高山偏僻的山村組建起第一個交通聯絡站,任命羅臠恒為站長,點燃革命的星火。
1947年,龍潭東南面地區仍受偽政管轄,人民受到壓迫,這時革命的火種又燃燒起來了。同年10月間,游擊隊隊長王建率領5個短槍隊由交通站站長巫玉生引路到土湖開展活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掌握敵偽情況的龍潭革命火種燃燒起來,為組織武裝斗爭打下堅實的基礎。
左潭解放第一村
革命斗爭必須要有武裝隊伍,經過一段時間小分隊的活動,廣大群眾對共產黨隊伍的認識有了提高,許多貧苦的青壯年積極要求參加革命游擊隊。當時在革命斗爭組織的領導人馬達、丘松學、巢海周、巢郁文、肖子云、王建等同志的組織指導下,于1946年冬由48人組成龍潭第一支武裝隊伍,隊伍番號生龍隊,武器配有機槍1挺、長槍26支、短槍4支。
經過游擊活動的斗爭,敵偽統治的勢力被推翻,廣大人民群眾當家做主,建立人民政權。經東三支三團批準,于1949年5月成立左潭(龍潭)鄉人民政府,鄉以下成立村政府。全左潭鄉劃分7個行政村,其間土湖為第一村,村長便是王煥深。這里的解放時間比龍門縣城解放還要早3個月。
革命在深入,斗爭在繼續。在區、鄉村基層組織建立后,又以村為單位開展退租、退押毀債運動。在這場運動中全龍潭地區退租、退押、毀債的農戶達1000多戶,債谷50多萬斤,田租谷5萬多斤,退契約400多份,其中土湖村松山下王陳保欠下地主多年的債谷3500斤全部勾銷,“兩退一毀”運動取得巨大成績。在這一運動中,許多受苦、受壓迫的貧苦農民積極行動起來投入斗爭,從此不受壓迫,人民揚眉吐氣,建設美好生活。受“兩退一毀”運動的鼓舞,人民群眾踴躍支前,籌集布鞋200雙、衣衫220件、布料350丈、糧食200擔,并把所有物資送到從化呂田軍供站,為南下大軍解放廣州起到積極作用。
“《龍門縣左潭鎮革命斗爭史》(初稿)的發現讓我們地方史工作者都感到很驚喜!”龍門縣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唐廣祥感嘆道,“這本書里面的內容是我們從未接觸過的,很好地填補了龍潭鎮在黨史文獻方面的空白,也有利于與其他鄉鎮的黨史文獻相互印證。希望革命文物的保護能夠引起人們的重視,讓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真正發揮作用。”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文脈是最好、最深的文化源泉,此前,《龍門縣左潭鎮革命斗爭史》未對外公開過。
王煥深和他的《龍門縣左潭鎮革命斗爭史》,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龍潭革命斗爭史的空白,讓我們得以聆聽英雄的故事,得以獲悉英雄的名字。每一個名字就是一座豐碑!歷史應當被銘記,英雄應當被緬懷,也應當代代流傳。
百戰歸來再讀書
而今,王煥深老先生已是耄耋之年,依然精神矍鑠。據他自己所言,平時有三大愛好:詩詞對聯、山歌創作、運動健身。
在《喜迎十六大》一詩中,他懷著喜悅之情寫下盛世贊歌:“神州大地郁蔥蔥,壯麗錘鐮耀太空。率領奔康排險阻,施行改革脫貧窮。黎民歡樂興家業,社稷安寧舉世崇。經濟騰飛形勢好,城鄉處處滿春風。”
在他所撰的一首五言律詩《步行》中,充分地體現了鍛煉身體的樂趣:“黎明登塔頂,活動在亭旁。空氣清而爽,舒心秘有方。嚴寒不間斷,酷暑亦何妨。每遇同道者,都云壽且康。”
老人家的筆鋒老健,沒有華麗的辭藻和晦澀的典故,信手拈來,平和而輕松。“千秋邈矣獨留我,百戰歸來再讀書”,這位從容睿智的老人曾經用筆書寫了一段跌宕起伏、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如今,也仍然用筆書寫這現世安穩、海晏河清的盛世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