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 著瀝青道路走進龍門縣平陵街道祖塘村,“祖塘文化廣場”幾個大字抬頭可見。讀書聲,歡笑聲不時從旁邊的學校中傳出,打破鄉村的寧靜。
沿著村道繼續向前,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銀光閃爍的溫室大棚,格外醒目。大棚外,成片的韭菜花長勢喜人,遠遠望去,滿眼的翠綠,村民正在田間地頭采摘韭菜,忙得不亦樂乎。
近年來,祖塘村在國家稅務總局惠州市稅務局(以下簡稱“市稅務局”)的幫助下,打造光伏發電和蔬菜種植基地項目,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一舉摘掉貧困帽子,煥發新時代新農村的無限生機。
有陽光就有收入
祖塘村地處龍門縣平陵街道東北部,這里生態資源優良,耕地多為農保地。因為沒有產業,祖塘村的集體收入很低,村民主要種植水稻,收入微薄。
近日,記者在祖塘村委會旁邊一個百姓大舞臺上方看到,一塊塊蔚藍色的太陽能板蔚為壯觀,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市稅務局駐祖塘村“第一書記”鄭鈴光站在電箱旁,看著機器屏幕上不斷攀升的發電量數據,露出了笑容。
2018年,扶貧工作組投入資金,在祖塘村委會旁邊搭建百姓大舞臺,并在舞臺上方組建了總裝機容量132.48千瓦的光伏發電項目。從2019年開始至今,已產生收益約30萬元。
據介紹,該光伏發電項目的產權歸祖塘村民委員會所有,收益通過“以獎代補”“以獎代種養”等方式分紅。該村還加大以工代賑實施力度,推廣生產獎補、勞務補助等方式,動員更多村民投工投勞、參與幫扶項目,進一步激發積極創業和發展種養干勁。鄭鈴光表示,光伏發電項目正發揮著“造血”功能,點亮了村民的致富路,為村民增收、村集體經濟快速發展注入了新的源動力。
大棚“種”出好日子
除了光伏發電,祖塘村的大棚蔬菜種植基地也洋溢著希望。為改變村里單一的農業產業結構,2020年,在駐村工作組的幫助下,祖塘村開展大棚蔬菜種植項目,搭建溫室大棚20畝、露天示范種植30畝,同時引進農業公司,帶頭成立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提供技術、種植、銷售及系列服務。
日前,記者來到祖塘村溫室大棚蔬菜基地,一種形似南瓜嫩尖的蔬菜尤為引人注目,據介紹這種蔬菜是佛手瓜植株的嫩梢,由于形似龍須,故被稱為“龍須菜”。
“龍須菜看起來與南瓜苗相似,但它沒那么多茸毛,吃起來口感更爽脆,味道清香,清熱解暑,而且龍須菜在種植過程中化肥用量少,無病蟲害,不使用農藥,是名副其實的綠色食品。”
鄭鈴光介紹,近年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改善,龍須菜以其“鮮”“脆”“香”“嫩”的口感越來越受消費者青睞,市場前景廣闊。“目前市場批發價格賣到12元一公斤,還供不應求。”
除了龍須菜,自去年投入使用后,祖塘村大棚蔬菜基地先后種植紫貝菜、黃瓜、小白菜等蔬菜品種。溫室大棚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含金量”,也成了農民增收的“聚寶棚”。
截至去年底,蔬菜基地產值近20萬元,帶動了當地20多名村民就業,帶動集體經濟增收7萬元,大棚畝均收益近1萬元,效益明顯高于種植傳統作物。“蔬菜品質高,市場反響好,效益也非常可觀。”提及基地的蔬菜出品及收益情況,鄭鈴光豎起了大拇指。
走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溫室大棚也為很多村民提供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他們用雙手創造著幸福生活,也奏響了致富歡歌,加快了祖塘村鄉村振興的步伐。村民馬谷蘭就是其中一位代表。
今年58歲的馬谷蘭和丈夫都是殘疾人,隨著年紀增長,外出務工的選擇越來越少,家庭經濟收入只能靠務農來維持,生活困難時曾一度要靠親友接濟。
家門口的蔬菜基地讓她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自從村里有了這個大棚蔬菜基地,我就經常在基地幫忙干活,還不耽誤照顧家庭,一個月下來還能掙個兩三千元。”馬谷蘭高興地說,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積極扶智強教育
午后,響亮的讀書聲蕩漾在祖塘村教學點的每個角落。該村老黨員梁彥濱走進五年級教室,陌生的面孔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同學們好,我是你們的黨史學習教育校外輔導員,今天由我來給大家講一個紅色故事好不好?”
日前,祖塘村為村內教學點聘請了兩名校外輔導員,為校內學生開展生動豐富的黨史學習教育,為學生成長補足“精神之鈣”,引領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傳承紅色基因。
祖塘村教學點共有180多名小學生,他們多數是留守兒童。自駐村幫扶以來,市稅務局持續關注村內教育,堅持“扶貧扶智”理念,助力祖塘村鋪好教育之路。近年來,駐村工作組多次聯系愛心企業開展愛心捐贈活動,贈送課外讀物、音樂器材、教學設備等,并積極協調政府有關部門,為祖塘村教學點更新教學場所、增加活動場地,完善硬件設施。
為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駐村工作組還積極申請給祖塘村小學教學點全體學生贈閱校園周刊《惠州日報·小惠同學》,豐富小學生的閱讀面,讓孩子們借助報刊學習到更多更好的知識,培養有理想、求上進、勤學習、愛讀書的良好品德和習慣。
祖塘村還設立了獎學金,以激勵學生刻苦學習。“村內考上一本的學生每人獎勵500元。”鄭鈴光介紹。近兩年,祖塘村有3名建檔立卡戶的孩子考上了知名大學的碩士研究生,駐村工作組第一時間幫助他們申請了助學貸款,讓他們順利踏上研究生之路。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盧泓宇 黃宇翔
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