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九牛圳素有“天堂村”之稱 網紅古榕吸引眾多游人

      [報料熱線] 2831000

        從地派鎮政府到九牛圳村,汽車駛過彎彎曲曲的鄉村公路,一路上翻山越嶺,我們像坐在搖籃里,緊緊抓住汽車拉手,眺望窗外美麗的田園風光,期待快點到達,聽說這里是近年驢友喜歡來打卡的地方。

        到達九牛圳村委辦公樓,村干部徐遠倫熱情跟我們打招呼:“通知你們早上9時到,一直在等著。”

        “我們9時才到地派鎮政府,到這里又走了差不多兩個小時。”

        “哦,原來如此,如果從縣城來就近了。”

        徐遠倫介紹,九牛圳村地處地派鎮東北部,距龍門縣城10公里,到地派鎮政府有30多公里,本地村民購物、乘車多是去縣城。到縣城近,到鎮上遠,村委“借居”于天堂山社區,這也算是九牛圳的一大特色。

        從九牛圳的影像地圖上看,九牛圳村轄管的九牛圳、茅田、英村、湖心、山下、塘面、車田派、車田角8個村民小組,均是環天堂山水庫,每個村子臨水而居,氣候溫潤,物擇天成,素有“天堂村”之稱。 

      天堂山水庫美得像一幅立體山水畫。 古樹算是九牛圳的地理標志。

        藏在深閨人未識

        走進九牛圳村,讓人感覺最多的就是豁然開朗。歲月如流,時移世易,昔日的偏遠山村,如今卻是塵市難覓的“世外桃源”。九牛圳依仗天堂山水庫的自然風光,以及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近年來,一些驢友和慕名來到九牛圳休閑游玩的人越來越多。

        2015年之前,村民主要經營是出水庫網魚,部分對外出租山地用于種植年桔,大多數青年人外出打工,部分村民外遷,在家的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少許農業、捕魚、出租山地和政府補助等,村民外遷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村莊缺少人氣和產業。

        雖然九牛圳村小組有山林面積數萬畝,有6公里長的天然綠道。但是這些年一直都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如何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讓更多的人走進九牛圳,一直都是九牛圳村委反復思考的問題。

        從桔園返回時,徐肖文帶我們拐進一條小路,指著對面不遠處一棟兩層的水泥樓說:“這是我們村原來的村小學,自學校搬走后,校舍就閑置了,我們計劃打造成民宿。”

        學校上下有十多間,背后是山,前面是以前的操場,如果打造成民宿,地理環境、交通都十分便利。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徐肖文介紹這些年九牛圳村小組一直致力于打造古村文化、生態旅游、繪畫藝術寫生、有機種養等產業。利用已有的資源,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有序發展露營區、賽車道等。

        徐肖文作為九牛圳村小組長,雖然住在龍門縣,卻經常回到村里,去年主持修建好族里的祠堂,以及建設村里的公共設施。在他看來,故土在則根在,無論九牛圳村的人身處何方,這片土地始終是他們的根,希望能借助村里獨特的環境謀劃一些商機,讓村里富裕興旺起來。

        清涼一夏密溪河

        “我們村里有一個天然的游泳場。”徐肖文自豪地告訴我們。

        從九牛圳村小組開出幾分鐘后,汽車停在村道邊上,我們從一條彎彎曲曲的山路下去約50米,就看見這個“天然浴場”了。

        這就是密溪河,是從附近山頂小溪匯集而成的一條河流,流經九牛圳,最后流入天堂山水庫。

        從源頭看去,一條窄窄的河道流到此處,突然變得平坦寬闊起來,寬約有20多米,長約40多米。幾塊大石鶴立雞群矗立在河中央,密密的石頭鋪滿河床,長年累月的河水把石頭沖刷去棱角,變得圓潤光滑。夏天高歌猛進的河水,現在變得溫柔平緩,細細的溪水從河中的石縫中,向下游緩緩地流去。河中有潭,潭中有水,水中有魚。冬季河水枯竭后,河中央自然形成一個個小潭,潭水變成“死水”,這些不幸被困在潭里的小魚,要等到又一個雨季來臨,河水才能把它們帶向遠方,帶向更加廣闊的江河。

        夏天,河水流量大,因地勢比較平坦,相對安全,大人們帶著孩子一塊來游泳玩水,這里就成了孩子們嬉戲游水的天然游泳池,較之城里的游泳池,這里更有一份山林野趣和天地之間的自由自在。徐肖文說,村里現在沒有學校,孩子們都到鎮上和龍門縣城讀書,只有放假時,才會和大人一起回到村里。我們想,孩子們之所以愿意回到故土,這個天然游泳場,是他們愿意回來的動力之一吧!

        河的兩岸,灌木濃密,長滿各類蕨類植物和茅草。遠處山上樹木蔥蘢,偶有一樹紅葉一枝獨秀于山林中,給山林平添秀色。眺望山林,這小小村莊,隱藏著多少秀麗風光。

        擎天一柱,網紅古榕

        船即將到達九牛圳村碼頭時,遠遠地,我們看見了九牛圳村的“網紅樹”,眼前的這棵古樹算是九牛圳的地理標志,外地游客就是從這棵樹開始認識九牛圳村的,一些旅游愛好者不遠百里,跑來看這一棵風光獨特的“網紅樹”。

        這是一棵榕樹,樹齡約150年。這棵古榕近年頻頻曝光網上,許多媒體都曾報道過。古榕生長在一塊山石上,山石從水面伸出,高出水面3米,古樹枝葉茂盛,生機盎然。它枝干清秀,并不像一般古樹那樣充滿滄桑感。遠遠看去,古榕像一把傘,又像古時皇帝的華蓋,高高聳立于水中央。等船靠近大樹,我們才看清,樹根深深地植入大石里,就像一個母親,把孩子緊緊抱在懷里,相依為命。大石和樹根融為一體,仿佛這塊大石天生就是為這棵古榕而生。

        羅師傅說,在天堂山水庫蓄水以前,榕樹下的山石足足有10米高,古樹像舉在空中的一把傘,枝葉比現在更茂盛。當時山石下只是一條剛過腳踝的小溪,還未形成湖面,每到夏天,榕樹下涼風習習,村里的孩童都愛爬到樹上找鳥窩、掏鳥蛋。每逢農歷初一、十五,尤其逢年過節,村民都會在榕樹下燒香祈福。天堂山水庫蓄水后,山石部分沒入水中,就呈現出眼前的這幅奇景。 

      徐氏宗祠始建于清朝。

        源遠流長 開基徐氏

        九牛圳村位于密溪河邊,水草茂盛,水量充沛。據傳,建村時,因村民在大山中找不到水源,只好請人修渠從鄰村引水。修建水渠歷時兩年,村民一共殺了九頭牛來犒勞工人,故取名九牛圳村。

        1992年,天堂山水庫落閘蓄水時,九牛圳村是涉及地域最廣、人員最多的村,除九牛圳村小組外,其余7個村現在全部在水下。九牛圳在移民前有3000多人口,目前戶籍人口僅剩下478戶,1196人,而實際居住人數,只有100多人,均是老年人。原來的九牛圳村人,如今已分散居住在天堂山圩、龍門縣城、及惠州大湖溪、淡水、大亞灣、增城沙埔、從化等地。曾經的九牛圳村,只剩下九牛圳村小組還居住著比較集中的人口。

        九牛圳有徐、羅、劉三個姓氏,徐姓為大姓。據該村保留的《龍門·湖心志徐氏族譜》記載,清朝中期,徐姓從塘面遷至九牛圳村,開基始祖為徐敬山。徐敬山生有三子:徐慎言,徐慎志和徐慎信。徐氏族譜記載,徐敬山前半生生活艱難貧苦,在50歲左右遷居到九牛圳后以打石、燒石灰為生,后半生順風順水,家業興旺,活到86歲高齡,為子孫后輩留下一份豐厚的家業。九牛圳是徐氏的福地,徐氏一脈在九牛圳開枝散葉,繁衍生息,發展成一個龐大的家族。

        徐敬山的三子均在九牛圳的各村分房落戶,都打拼下龐大的家業,長子徐慎言建有三幢兩巷的大圍屋;次子徐慎志聰敏有才,曾任徐族理事,德高望重,并置有大片良田;三子徐慎信居在下底圍,置有良田百畝,山林上千畝,將部分山林土地出租,積累起豐厚財富。他富貴而仁,熱心公益事業,在當地辦學校,修祠堂、祖墳,修橋、修路,為徐氏后人樹立下良好的家規家風。

        徐氏經過400多年繁衍發展,子孫興旺,人才輩出。在徐氏宗祠的墻上,貼著徐氏歷代比較有成就的徐氏子孫姓名,詳細列舉他們的職務和所作貢獻,以此激勵徐氏族人。

        徐柏清是徐氏開基九牛圳第十九代孫,原來是村小學的教師,今年72歲,童顏鶴發,他看起來比實際年紀要年輕很多。在同輩中,他算是知識分子,對于徐氏家史和村莊的發展史,都能講述一二。

        徐柏清介紹,徐氏子孫從政、經商者都各有所成就,新中國成立后,許多徐氏子孫考上大學,在不同領域為國效力。村里的徐氏二十一世徐立和,于上世紀九十年代考上蘭州大學,是龍門縣的文科狀元,現任職于廣州某報社,當年縣委書記還親自到家里來看望送獎學金。徐立和四兄妹均考上大學,在當地傳為佳話,被樹為村里孩子奮發讀書的好榜樣。

        徐肖文是九牛圳村小組的組長,是徐氏第二十一代孫,屬于徐氏長房一脈,現在主持九牛圳村小組的工作,同時,也熱心打理家族事務,2020年,在他的主持下,翻建了徐氏祖祠。

        九牛圳原有幾座老祠堂,有的沉于水底,有的破敗垮塌,目前在九牛圳村小組還存有四座祠堂,為徐敬山的祖祠和兒孫們的分祠。

        徐氏宗祠始建于清朝,于2011年第一次修葺,占地約300平方米,為磚木結構,三進制兩天井,硬山頂,蓋灰瓦,大門為木料圍邊,設有門枕石,天井為方形結構,河石圍邊,卵石鋪底。第二進有一扇屏風,屏風上有鏤空窗花。祠堂局部較為破敗,前面建有一口半月形風水塘。祠堂格局是典型的客家建筑風格,在惠州各地常見。2020年,村民自發捐款對祠堂完成了重修。徐慎信公祠和徐有先公祠的建筑結構與徐氏宗祠相似,且都相隔不遠。

        故土有根,日漸遠遷的徐氏子孫,不論走得再遠,在清明,或添子加孫時,都會回到這里祭拜,感恩先祖的眷顧和仁愛。祭祖是活著的人對逝去的人的緬懷和追念,瞻仰先祖德能,教化子孫要遵紀守法,勇于開拓,為家族和國家多作貢獻。

        古樸寧靜“天堂村”

        下了船后爬上一個小山坡,眼前頓時敞亮起來,一個古樸寧靜的小山村豁然眼前,村莊里升起裊裊炊煙,隱約傳來雞鳴狗吠聲。村組長徐肖文在村辦公室門口等待我們。

        九牛圳村小組,位于地派鎮東面的山間盆地,距離鎮政府約20公里。該村始建于清朝中期,因人口發展而形成。村南面是塘面村,西面是茅田村。村一面是霧迷嶂,又稱伏虎塘山,海拔800多米,像一道綠色屏障圍繞九牛圳村。舊志記其“高入云霄,春夏之間,常有霧迷,故名。北凹有石室,極幽敞,幾席天然,清泉委曲,流注于左,南有神壇,奇石森列,古木蔽空,有兩條瀑布從兩腋飛下,遇歲旱,鄉人到此禱雨。”明代增城文人胡庭蘭在《霧迷嶂》吟詠道:“何處斯文泛濫吟,掀天揭地作胸襟。山無豹隱依然闊,水有龍吟不在深。黃鳥噪來調玉管,碧犀攜得伴華簪。等閑分付老松柏,撐住斜陽聽好音。”

        山與村相連,村與山共融。九牛圳依山傍水,坐擁天然的高山生態資源。因它地處偏僻,又風景秀麗,被人喻為世外桃源的“天堂村”。

        現實中的九牛圳,并不是像古代那樣真正與世隔絕,雖然偏遠,卻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交通、電子信息都頗為發達。九牛圳在1967年就通電,1968年通電話,1993年通自來水,2014年通互聯網。2005年,全村道路基本實現水泥硬底化,縣道X220線(黃九公路)可以直達村內。2020年,村里又裝上了路燈、建了公廁、安裝了自來水,重新鋪排了排污管道和環保設施。

        九牛圳村存有100多座廣府式傳統民居,均為磚瓦結構,白墻灰瓦,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我們走進村里,感覺這里有一種與世無爭的寧靜和悠閑,村里常住的老人,養幾只雞鴨,種點蔬菜,養幾窩蜜蜂,曬曬太陽,晚年生活安逸嫻靜。

        漫步村里,村道干凈,農家小院雅致整潔,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干凈凈,柴火被劈成長短一致的木條,整整齊齊堆碼在院子里,看起來像是一幅作品。兩三位老人坐在屋檐底下曬太陽閑聊,一只黃狗在門口睡得香甜,看見陌生人來了抬頭看一眼,又埋頭大睡。這份古樸寧靜,莫不是現代人所向往的世外桃源。

        我們信步走進一座老房子,這是一座兩層老式磚瓦小樓,小院精致、干凈,墻邊一盆小小的菊花正盛開著,給小院增添浪漫溫馨,院子中央的竹塊上曬著紅薯干,拿一塊放在嘴里,甜甜的;坪里掛曬的臘魚臘肉,香味撲鼻,讓人垂涎三尺……

        我們看見,一條清澈見底的水溝環繞村里,流經一戶人家的門前時,挖砌有一個蓄水池,池邊放著小板凳、水桶和清洗的工具,幾只鴨子在水池邊自由地嬉戲。徐肖文說,這是從后面山上引下來的山泉水,村民當作日常生活用水,方便,干凈。

        當我們走到村邊的一片小樹林邊,看見山泉水一級一級往下流。

        “剛才你在村里看見的水就是從這里流進村里的。”徐肖文說。

        在村中央有一口古井。徐肖文說,在沒有接通自來水的時候,這一片的村民都喝這口井里的水。井水可以直接飲用,清澈清甜。

        徐肖文十歲的兒子趴在井邊,去看井里的水,在城市里長大的孩子,對什么都好奇。我們看著這圓圓的古井,想象著昔日這里的熱鬧景象。每一個清晨或者黃昏,村民們陸陸續續來到井邊,邊閑談著稻子的收成、孩子的學習成績,邊一桶一桶地打上井水,挑回家,倒進大水缸里,供一家人一天的用水。

        養育了幾代村民的古井,如今就像一個垂垂老矣的退休老人,為村民們服務了一輩子,累了,該休息了,他靜靜地躺在村中央,沐浴著陽光雨露,仰望著日月星辰,守望著老人們的寧靜生活。

        徐肖文說,村中只剩下幾十個老人常年居住,年輕人外出打工,大部分村民外遷。但是,近年來,每逢周末,九牛圳村小組逐漸熱鬧了起來,多了很多過來釣魚或游玩的人。村民也從中看到本村的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開始謀劃村里的發展。

        行走在干凈的村道上,陽光暖暖地照在我們身上,清風拂面,休閑愜意,心情放松,遠離城市喧囂,遠離工作壓力,在這樣的地方休閑度假,莫不是一種享受。

        天堂湖心水 如鏡亦如天

        “等下坐船去九牛圳村小組,我已經安排了開船師傅過來。”徐遠倫告訴我們。

        去九牛圳村小組,需要坐船。聽到這個消息我們為之振奮。坐船是一件很浪漫的事,不禁想起沈從文坐船回湘西,把沿途風光寫信告訴愛人張兆和,坐一路船,寫一路信,平添一段愛情佳話。船行水里,兩岸風光總是令人向往,這里的風光又有著怎樣的浪漫故事呢?

        九牛圳村小組位于地派鎮東面的山間盆地,是天堂山水庫密溪河段的源頭。天堂山水庫建成后,村民們進出主要依靠渡船。徐遠倫介紹,去九牛圳小組有兩條路,一是水路,需要坐船,二是山路,可開汽車前往。坐船近,半小時能到;開汽車比較繞路。九牛圳村小組碼頭與天堂山水庫碼頭之間有6公里的水路。渡船每天上午8時從九牛圳村小組碼頭出發,開至天堂山水庫碼頭,上午10時返回,下午則是2時出發5時返回,每次可搭乘30人。開汽車比較遠,需繞道走密溪林場,有近40公里,整條山路蜿蜒曲折,驅車要1個多小時才能到達。

        因為我們是臨時進去,徐遠倫打電話給開船師傅,特意調來渡船帶我們進村。開船的師傅叫羅承志,是九牛圳村人,他帶我們來到碼頭。這個碼頭既是游客碼頭,也是九牛圳村小組村民往返天堂山圩的必經之地。羅師傅說,縣移民辦購置了渡船,供村民免費搭乘出入村莊。村碼頭岸邊建有一座六角九龍亭,是供村民等候渡輪時在此歇息,涼亭上題有對聯“天上八仙云游奇景,地下九龍彩色迷人”。每逢天堂山圩日,村民都會在“九龍亭”等候渡輪。

        羅師傅開動船緩緩離開岸邊。我們站在船頭,放眼看去,山水靜默,倒映出一幅幅絕美的山水畫。不遠處有一片竹林,高低錯落的竹尖、竹葉,倒映在水中十分清晰,分不清竹林是在岸上,還是在水中。船開到水庫深處,風光越發秀麗,四周都是山峰疊翠。當我們看見前方有一座山,就以為到了碼頭,可到了山前船一轉彎,前方霎時又出現一片廣闊的水域,讓我們驚訝這水庫到底有多深多遠?船再往前開,突然在船的前方出現一方美景:左右兩邊各兩座山,前后重疊,形成兩個大大的鈍角三角形,而正前方有一座小山,像一個橢圓形的環扣,把左右兩座山連扣在一起,全部倒映于水中,形成一幅立體的壯麗山水畫。

        羅師傅告訴我們,這水下淹沒的就是他們原來的村莊,現在水庫最深處有八、九十米深。原來的村莊就是稻田和小山,蓄水以后才有現在的風光。

        船在水中行,人在畫中游。船穿行在山水中,畫面不停變換,我們舉著相機,不敢放下,生怕錯過任何一處美景。遠處的山,有的像靜臥的美人,有的像酣睡的家犬,有的像松軟的面包,有的又像蓄勢待發的列車。湖中有島,島上有景,每一幅畫面都有動人心魄的美麗,不亞于千島湖。

        我們曾不遠千里去追尋美景,這近在咫尺的美麗風光,令我們震撼不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今日的九牛圳人,擁有這方醉人的山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惠及子孫萬代。 

      紅彤彤的桔子惹人垂涎欲滴。

        碩果累累桔子紅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當我們走進掛滿紅彤彤、沉甸甸的桔園時,一派欣欣向榮的豐收景象,立刻讓人想到蘇軾筆下的豐收景致。

        九牛圳地處山林,空氣質量好,水源干凈,負離子高,是市級生態示范村。九牛圳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作物有水稻、番薯、花生等。近些年,村里將山地承包出去,種植了幾百畝桔子。

        徐肖文介紹,今年村里種植了100畝多春甜桔,100多畝年桔。徐軍平是本村村民,在2017年承包本村山地45畝,種了2700棵年桔,2019年開始掛果,每年能摘果約15萬斤。

        徐軍平帶我們走進他家的桔園,一樹樹紅彤彤的桔子掛滿枝頭,有的桔樹掛果密,枝椏垂到地上,需用木條撐起。桔子金黃油亮,實在是惹人垂涎欲滴,忍不住要摘一個剝開送進嘴里。

        九牛圳種植的年桔不是盆景年桔,是水果桔子,每年的收購商都會來村里提前訂購采買。廣東過年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買來送禮,或祭祀供神,取“大吉大利”之意。

        徐軍平自豪地說:“這里產的水果本不愁銷路。往年到了這個時候,收購商就上門來訂購,價錢也好。”徐軍平種植水果有經驗,以前種過香蕉和百香果,利用九牛圳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的天然優勢,種植了多年水果,都能產生不錯的經濟效益。他種的年桔,全部使用有機肥料花生窋、家禽肥等,結出的果比較清甜。

        徐軍平介紹,種植桔子看起來容易,實則一年四季都要操勞。他掰著指頭給我們算:“等到桔子摘了,開始施冬肥,要開溝、埋肥。到了春天要剪枝、施肥、殺菌,等等。桔子掛果后,需要噴灑農藥,不然就很容易被蜏蜘蛛和紅蜘蛛侵害,致使桔子黑皮,沒看相就很難賣出。”

        種植桔子的成本也高,以他家45畝年桔為例,掛果后,每月需噴灑2次農藥,一次要打4萬斤水,一個人需噴一個星期才能噴完,每次購買農藥需1700多元。在除草、摘果的繁忙時候,還要雇請工人幫忙,除去個人的工費不算,每年的成本在18~22萬元之間。

        說到這兩年的桔子市場,徐軍平皺起眉頭,2019年底碰到疫情,桔子銷不出去,幾毛錢一斤處理了,今年被霜凍凍壞一半,損失慘重。

        桔子豐收了,卻沒有給他帶來豐收的喜悅。世事難料,去年12月遇到寒流低溫,一場霜凍,桔子被凍壞。徐軍平在一棵樹上摘下幾個桔子,剝開給我們看,哪些是凍壞的,哪些是沒有凍壞的,經他手指一捏,馬上能辨出好壞,但是桔子的好壞外行很難看出。

        “我不能把壞桔子賣出去,寧愿丟掉,也不能壞了信譽。”徐軍平坦誠地說。

        村里還種植了幾百畝春甜桔。春甜桔比年桔要甜,價錢也高,一般能賣到4-5元/斤,承包人王銘城來自普寧,同樣的原因,春甜桔也沒能幸免,被霜凍凍壞了一半。

        疫情加上天災,大家只能共渡難關,期待明年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衣冠簡樸古風存

        九牛圳位于龍門縣西北部,與從化、新豐接壤,在傳統習俗上,融合了廣府文化和客家文化,語言是交夾雜著白話的客家音。在節慶時,會做米餅、糖環、油角等小食品,清明節會做艾糍,端午節包堿水粽、咸肉粽等。

        每年九月初九,各戶村民共同集資,男丁集中攜帶酒食果品、三牲、香燭、鞭炮、黃紙錢等祭品上山祭祖。祭拜完畢后,參與祭祖的男丁集中聚餐,每年正月初五是該村的起燈節,凡去年添丁的戶主會共同購買一個燈籠,由爺爺、奶奶和父母,抱著去年新生的男孩到祠堂參加上燈儀式,要完成上香祈福、祭祖、鳴炮、吊燈籠等過程。儀式完畢后,各戶主在家中宴請親戚朋友“飲燈酒”。

        曬臘味是九牛圳的傳統,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上好品質的臘味,這里山高林密,常年氣溫比龍門其他鄉鎮略低,尤其在九牛圳村這種偏遠山區,晝夜溫差大,特別適合臘味的制作。這里制作臘肉沒有繁雜的工序,只放鹽和糖,均勻灑抹在每條五花肉上,用竹竿掛起晾曬即可,晾曬好的臘肉在一周左右的時間里,通過熱脹冷縮發生蛻變。

        立冬后,在家的老人們都會熏制一些臘味,有臘腸、臘鴨、臘魚及鴨腳包等。曬好的臘肉晶瑩透亮,散發出一種誘人的香味,等過年子女回來時,共享故鄉這熟悉的美味,慰藉離家的鄉愁。

        余光中說,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對于九牛圳村外遷的村民而言,鄉愁是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街一巷,一片菜土,一口古井……母親曬的臘味,父親勞作的身影,都成了最親切的回憶。

        九牛圳村

        九牛圳村地處地派鎮東北部,距離地派鎮政府30多公里、龍門縣城10公里。地處天堂山水庫環繞地帶,村總面積5.59平方公里,含水田300畝、旱地200畝、山地18075畝,山地的面積是水田的60多倍,是典型的群山羅列之地,風光秀麗。

        九牛圳兼得山水之利,遠離塵囂,寧靜祥和,傳說仙人曾置神石九塊于此,化作九頭神牛。村子下轄九牛圳、茅田、英村、湖心、山下、塘面、車田派、車田角8個村民小組,共478戶1196人。

      分享到:
      編輯: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網微信
      • 惠州發布微信
      • 惠州文明網微信
      • 惠州頭條APP

      查看所有評論網友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觀點,與今日惠州網無關。發言最多為2000字符(每個漢字相當于兩個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