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上倉村積極發展第二經濟產業 走向新生活

      [報料熱線] 2831000

        三十年彈指揮間,悲歡離合,一代新顏換舊貌,村民對古宅的悠悠情懷,深埋故土,深藏在內心。

        天堂山水庫的建成,防洪作用顯著,洪災從過去2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上倉村人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將永存史冊,造福子孫后代。

        上倉村人頑強不屈,勤勞樸實,擦干眼淚,迅速適應新環境,開辟出新的謀生之路,許多年輕人選擇外出謀生,中老年人選擇就地創業,種茶、曬臘味和養雞鴨,等等。在政府的扶持下,上倉村積極發展第二經濟產業,走向新生活。

      與天堂山水庫相依相偎的上倉村。

        在溪灣的水庫岸邊,挖土機和大貨車正在忙碌著,這里規劃成一個集休閑、娛樂、健身為一體的文化公園,既改善人居環境,又吸引外地游客來村里休閑旅游。

        上倉村山林茂密,負離子濃度高,空氣新鮮,最適宜休閑度假。近年來,廣州、深圳和中山等一些外地戶外愛好者,常到天堂山水庫徒步、露營。羅偉晶介紹,村委根據這一需要,將村委老辦公房租給深圳一家有經驗的民宿公司經營,重新裝修,預備改造成住宿的客房,屆時游人可以來這里休閑度假,享受大自然新鮮空氣。

        綠色經濟 大山茶園

        2019年前,上倉村的村集體收入主要來自鉛鋅礦分紅和山林種植。因打造天堂山生態環境保護區,確保水源零污染,2019年鉛鋅礦停止運營,村集體收入減少很多。

        環境要保護,經濟要發展。2019年下半年,上倉村委會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扶持下,實施特色產業培育工程,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由扶貧單位、鎮政府和村委共同投資20多萬元,種植了20多畝茶樹。

        上倉村毗鄰桂峰山脈,常年云霧繚繞,溫差大,日照時間短,土壤富含礦物質,適合茶樹生長。經市場調查,上倉村經濟合作社優選良種茶樹,選種了優質山茶茶樹,共種有5萬多株,約23畝。

        茶園在海拔較高的山腰上,四周是郁郁蔥蔥的竹林,空氣清新,無環境污染,適合茶葉的生長。我們在山上看到,去年種植的茶葉樹,已經長成30多公分高的小茶樹苗了,有專門人員管理,引水上山灌溉,建了蓄水池,水管拉進茶土,實行科學化種植。村委會原主任葉衛居說,到明年就可以采茶了。

        上倉村選擇種植山茶,是因為山茶適于在高山氣候生長,山茶樹芽葉所含兒茶素類苦澀成分降低,而茶氨酸及可溶氮等對甘味有貢獻成分,使得茶葉香味提升,芽葉柔軟,葉肉厚、果膠質含量高。因此,高山茶具有色澤翠綠、鮮活、滋味甘醇,口感滑軟、厚重帶活性,香氣淡雅,水色綠中顯黃,耐沖泡。

        上山去茶園是泥路,坑坑洼洼,沒有水泥硬化,汽車底盤不時被刮得“吱吱”響,要是雨天必須走路上山,汽車不可能上得山來。葉衛居說,等到采摘茶葉時,路面將會硬化。

        從山上下來,經過一片已經平整好的土地,這是上倉村今年新開出的茶土,新增種植茶樹20多畝,這樣上倉村就共有50多畝茶園,兩三年后,能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

        近幾年,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各村鎮根據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種植了大量的茶樹,形成了一定規模和品牌,打開銷路,共同致富。

        臘味飄香 生態美食

      臘味飄香。

        一排排臘味油光透亮,香味撲鼻,遠遠看去,是美食,也是一道風景線,這是上倉村的移民新村。汽車停在門前,村民羅建初熱情跟我們打招呼,他家的房頂、曬坪曬滿了各種臘味,其中臘鴨居多,有100來只。

        “秋風起,吃臘味”這是廣東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話。曬臘味是客家人的傳統習俗,意思是到了秋末冬初,風干物燥,很適合曬各種各樣臘味,無論走到哪村哪鎮,都可以看見村民家門前掛曬著的各種臘味,香味四溢。

        上倉移民新村有50多戶,100多人,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村里約有五六戶曬臘味,都是留守在村里的中老年人。羅建初51歲,在家照顧80多歲的老父親,沒有外出打工,每年冬天曬臘制品,以臘鴨為主打。羅建初曬的鴨子有麻鴨和白鴨兩種。麻鴨價格大概是白鴨的兩倍。

        麻鴨是我國家鴨的祖先之一,麻鴨為家鴨子的主要品種。白鴨,又稱家鴨,是經過人工馴化和飼養的鴨,屬于家禽的一種。

        龍門號稱天然氧吧,空氣清新,水源優質,是一個好山好水的地方,放養的麻鴨頗有名氣。上倉村曬的臘鴨就是選用龍門放養的麻鴨。麻鴨生態散養在小溪河流中,白天自覓雜食和喂玉米等五谷雜糧,運動量大,肉質緊實。

        臘鴨好吃,在制作方法、選料和晾曬方面都很有講究。羅建初介紹,他制作臘鴨一般要分六個步驟:第一步是殺鴨脫毛,鴨毛一定要脫干凈,否則會影響臘鴨的賣相和品質,所以拔毛是臘鴨制作最為耗時的環節。第二步是腌制。拔掉鴨毛后去除內臟,每只4斤左右重的鴨,大約需要50克食鹽。食鹽必須均勻撒在鴨的表面,用手不斷揉搓三四分鐘,直到食鹽滲透到鴨肉里去,加入適當的白酒,再放進容器里,密封起來。白酒是起去腥、防蚊蟲和腐蝕的作用。第三步是晾曬,將腌制了一天的鴨取出來,用清水洗干凈,用竹片將鴨身撐開,形成一個扇子形狀,掛在竹竿上,晾曬三四天,最好是在有北風的干燥陰天,這樣風干的臘鴨味道最好。后幾步就是將鴨子反復晾曬和密封,便成為色香味俱全的臘鴨了。

        為什么臘鴨只能在秋冬季節腌制呢?因為其他季節要么潮濕,要么酷熱,腌制的臘鴨容易生蟲或腐爛。而秋冬季節干燥,制作好的臘鴨在常溫下能保存一個月左右,放在冰箱冷藏則能保存更久。

        上倉村有曬臘味的傳統,以前家家戶戶都會曬臘味過大年,現在年輕人外出打工,老年人僅曬一些給自家過年享用。只有少數幾戶村民會多曬一些,以供外銷。住在羅建初隔壁的羅嫂,立冬后,特意從城里趕回來曬臘味,大概在家住一二十天時間,等臘味曬好,帶回城里,過年時和家人一同享用家鄉美味。

        羅建初曬的鴨子色澤醬紅光亮,肉質緊密鮮嫩。臘鴨分內外五件:鴨舌、鴨肝、鴨腎、鴨翅、鴨腳。每一件都能獨立成盤,各有不同味道,且吃法不同。我們站在臘鴨晾曬桿中間,一陣陣香味鉆進鼻子里,令人垂涎三尺,忍不住咽口水。中午我們就地取材,吃了臘鴨、鴨腳和鴨腎。臘鴨肉質緊、香,鴨腎是包裹在鴨腳板內,吃完了我們才知道其中奧妙。

        “我制作的臘鴨一般都選擇龍門本地的麻鴨,肉質鮮嫩,醇香。”羅建初曬了臘鴨和白鴨,臘鴨按大小之分,麻鴨價格在80-100元/只,白鴨是40-50元/只。他每年約曬四五百只鴨子,銷路很好,供不應求,能賺一萬多元,貼補家用。

        我們感動于羅建初的勤勞樸實、孝敬老人的美德,相繼發了朋友圈,幫他帶貨,很快得到熱心朋友的捧場,返回時,我們帶走十幾只臘鴨,在回程路上,又收到朋友要買臘鴨的信息,次日叫羅建初快遞。隔了幾日,吃了臘鴨的朋友說臘鴨味道非常好,又再次要他快遞了幾次。

        臘味做法很多,可根據個人愛好和地方風俗,清蒸、焗飯、拼盤和爆炒等,無論怎樣的吃法,都是一道美味佳肴。到了過年,親朋好友相聚,倒上一杯小酒,幾盤臘味,美不勝收,其樂融融。

        珍稀植物 名貴藥材

      雞血藤。

        上倉村高山密林,山里植物種類繁多,其中不乏許多珍稀植物,其中最珍貴的要屬雞血藤和飛天擒羅。

        雞血藤生長在海拔較高的山林,或密林溝谷,或灌叢中陰涼潮濕的地帶。在去高寨村的路上,我們看見村民屋后面有幾根曬干的雞血藤,是村民曬干泡酒,或做藥材用。

        豬血藤是中藥雞血藤的一個別名,來源于植物崖豆藤的藤莖,是一種能補血活血和通絡的中藥材。平時它的莖被隔斷以后會出現紅色的液體,與豬的血液很像,因此得名豬血藤。

        豬血藤的功效很多,是女性的“珍寶”,它對女性的子宮有很好的保護作用,能刺激子宮的節奏性收縮,預防多種婦科疾病,特別是對女性宮頸癌的預防有顯著作用。另外豬血藤還有抗菌消炎、補血活血的作用,促進血液細胞再生,能起到明顯的補血作用。

        羅永興說,他小時候到山邊上采伐過豬血藤,因年紀小,不敢到深山密林里去砍,只能砍山邊上的小根豬血藤,曬干拿到鎮上藥店換錢。在深山老林里,采伐難,豬血藤才能長成大條。據村里老人講,村里有人跌倒損傷,拉傷筋骨,輕者用豬血藤的葉子和米酒一起搗碎,敷兩三日就好了,重傷者必須取其藤條切片,與干黃桅籽一起搗碎,加米酒熱敷,兩三次藥到病除,傷勢很快就好了。豬血藤還有舒筋活絡、祛風除濕的功效。用豬血藤泡酒,治療風濕也有一定的療效。

        豬血藤生長緩慢,對土壤土質、生長環境、氣候條件、種植管理都有很高的要求。因其臨床藥用價值大,野生資源近乎枯竭,家種培植難度大,故常年依賴進口。目前在我國只有個別地方還有野生的豬血藤,國家把它列為二級保護植物,禁止砍伐。

        飛天禽羅也是一種珍稀植物,它是多年生蕨類植物,有藥用價值,能治跌打損傷、風濕痹痛、肺熱咳嗽,還能預防流行性感冒等疾病,根莖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客家人用飛天禽羅煲湯比較多,把飛天禽羅洗干凈,與龍骨或排骨一起煲一兩個小時,這道湯的食療效果很好,可以清熱止咳、祛風除濕、化痰散結等效果,對肺結核、紅白痢疾也有特殊療效。

        這些珍貴藥材曾幫助上倉村人度過了最艱苦歲月,或賣掉換錢,或治療疾病。如今這些珍稀植物越來越稀少,政府倡導人們保護珍稀植物,作為擁有這些寶貴資源的上倉村人,更有守護珍稀植物的責任。

        山楂戀歌 野趣童真

        漫步在上倉村,會發現房前屋后、村道邊到處是野生水果樹,有香蕉、枇杷、柚子等,這些樹是沒有經過人工嫁接的土品種,結出的果,不像市場上的水果那么光鮮漂亮,它們個小、味澀,所以常叫“土什么果”。

        在一所村民的房子后面,一棵樹上掛滿一個個小小的果子。羅偉晶說,這種果子本地叫“糖梨子”,學名叫野山楂,是從山上移植到村里的。山楂的酸酸甜甜,有如電影《山楂樹之戀》中,男女主角的愛情,酸中帶甜。

        傳說在很久以前,村里有一對青年男女,從小兩小無猜,青梅竹馬,女孩很喜歡吃野山楂,男孩就經常采摘山楂給女孩吃。到了山楂成熟的季節,長在山邊上容易采摘的山楂摘光了,只有到很高的山上,或者懸崖邊的山楂樹上,才有山楂。有一次,男孩去山里采摘山楂,不幸摔下山崖,慶幸只摔傷了腿。后來男孩為了戀人能經常吃到山楂,就把山上的山楂樹移植到村里來,種植在房前屋后,到了山楂成熟的季節,不用再到深山里去采摘了。這以后,村里就有野山楂樹了。

        野山楂入冬后慢慢成熟,長得小巧玲瓏,掛滿枝頭。野山楂非常適應環境,在中國很多山區有廣泛分布,它既是水果,也有藥用的功效,可消食化積、活血化瘀、降血脂。本地村民喜歡摘下來后,煮水后食用會去掉一點澀味,幫助消化,還有治療腹瀉、止痢等作用。

        上倉村野果繁多,有山稔子、背帶子、風流果、山楂、椎子、櫟波、土琵琶、土稔子……還有許多說不出名字的野果,四季皆有不同。這些野果,在以前物資貧乏的年代,是村里孩子最好的零食。羅永興說,他小時候常和小伙伴上山采摘野果,比起現在市場上的水果,感覺野果更天然美味。

      分享到:
      上一篇:
      編輯:朱冰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網微信
      • 惠州發布微信
      • 惠州文明網微信
      • 惠州頭條APP

      查看所有評論網友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觀點,與今日惠州網無關。發言最多為2000字符(每個漢字相當于兩個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