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惠東雙月灣沙灘風景如畫,八方游客紛至沓來。
不止湛藍的海水、細軟的沙灘,剛落成的港口“英雄民兵連”展覽館、國防文化公園等場所,也成為不少游客的打卡地。改造升級后的港口“英雄民兵連”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煥然一新,基地內民兵志愿服務隊不時為游客提供咨詢引導、參觀講解等服務。
2024年是港口“英雄民兵連”授稱60周年。60年來,港口這個濱海小鎮和“英雄民兵連”的稱號緊緊聯系在一起,“鐵心向黨、一心為戰、真心助民”的連隊精神也鐫刻在這一片海天之間,從未遠離。
為何英雄的血脈能夠代代相傳,不斷續寫新的榮光?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支英雄的民兵連,一探連隊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再創佳績、再立新功的紅色密碼。
榮譽代代珍惜,精神薪火相傳
從惠東縣港口“英雄民兵連”連部大樓向西南海面遠眺,小星山島在薄霧中若隱若現,耳畔澎湃如昨的海浪,每一聲都是對歷史的記憶。1962年10月發生在小星山島上的海防反特戰斗,創下了新中國成立后民兵獨立作戰取得全勝的成功范例。
如今,小星山戰斗的硝煙早已遠去,但港口“英雄民兵連”的英勇事跡,至今依舊被人們傳頌,連隊沉甸甸的榮譽,讓一代代民兵倍加珍惜。
惠東縣港口英雄民兵連的民兵在進行指揮交通旗語訓練。
港口“英雄民兵連”展覽館內,一張“父女同習武”的照片特別顯眼。照片中,身著迷彩服的女民兵林志芳手持步槍瞄準前方,同為民兵的父親林煜在一旁悉心指導。
林煜出生于1950年,他的父親林樹南是參加小星山戰斗的民兵之一,并榮立二等功。受父親影響,1971年,林煜從部隊退役返鄉后,很快就加入了民兵連,一干就是40多年,曾任港口“英雄民兵連”第12任政治指導員,榮立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
林志芳大學畢業后,本在深圳有一份待遇不錯的工作,但在父親的動員下,她欣然回到港口,成為民兵連首位女大學生民兵,擔任女子民兵班班長11年,多次在演訓比武中摘金奪銀。林煜的孫子林曉陽也在祖輩的影響下,于2023年加入港口“英雄民兵連”,成為家里的第四代民兵。
“對民兵連的情結,來自連隊的光輝榮譽。”林煜聲音洪亮,“成為港口‘英雄民兵連’一員,大家都會高看一眼,這是一種榮譽,更是一份信任。”
和林煜一樣,很多老民兵離隊時,都會主動將子女送到民兵連。目前港口一家四代當民兵的有2戶、三代當民兵的有9戶、兩代當民兵的有29戶。
救生艇操控訓練。
“加入港口‘英雄民兵連’和參軍入伍一樣光榮。”現在,港口當地人們普遍形成了這樣一個共識,大家都以加入民兵連為自豪。
榮譽代代珍惜,精神薪火相傳。數十年來,盡管民兵換了一撥又一撥,但他們始終保持和發揚連隊的優良光榮傳統,每逢新民兵入隊,都會組織他們瞻仰小星山戰斗烈士紀念碑和戰斗舊址、觀看電影《南海長城》,堅持民兵編建到哪里思想武裝就跟進到哪里,任務執行到哪里教育課堂就開到哪里。
惠州軍分區領導指出:“連隊紅色基因之所以永不褪色,源于他們一直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愛黨信黨跟黨走的信念早已融入到血脈、滲透到靈魂。”常態化的教育引導,讓民兵手中鋼槍越握越緊、胸中的火苗越燃越旺。
器械訓練。
港口“英雄民兵連”之所以家喻戶曉、備受愛戴,在于連隊賡續紅色基因的感召,也在于他們所撒播的國防火種點燃大眾、引領風尚。
2024年9月,惠東縣組織全縣師生舉行“國旗下的開學第一課”,港口“英雄民兵連”連長李偉美受邀為惠東縣港口中學師生講述連隊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感人事跡,“為學生們上的‘開學第一課’,我覺得非常有意義,能將我們連隊的紅色基因傳承下去。”李偉美說。
近年來,隨著連隊展覽館、國防文化主題公園、小星山戰斗烈士紀念碑等先后建成或修繕,連隊專題宣傳片、連歌MV、《南海長城》《民兵連故事集》等相繼制作或編印……連隊新時代紅色教育基地硬軟件設施不斷完善,在全民國防教育中的“排頭兵”作用日益凸顯。
轉型步伐堅實,做強新域新質
無人機實時監測險情、無人救生艇海上搜索、水上智能飛翼救援……2024年12月24日,惠東小星山海域,一艘漁船海上“拋錨”,港口“英雄民兵連”多種新科技、新裝備輪番上陣,令人眼前一亮。這是港口“英雄民兵連”一次普通演訓。
演訓不僅展示了連隊官兵的精神風貌,還昭示著民兵隊伍正從數量規模向質量效能、從人力密集向科技密集、從傳統領域向新興領域的深刻轉變。
隨著時代的發展,港口“英雄民兵連”著眼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緊跟全國民兵調整改革步伐,堅持用創新組訓模式增效,以新域新質力量賦能,充分發揮新域新質人才、裝備科技優勢,加速連隊轉型重塑。
對比以前連隊裝備和人員,現在連隊不僅有無人機、無人智能救生艇、智能機器人等高科技裝備,也集納了不少機關、企事業單位優秀干部職工及大學生、大學生村官、退役軍人等群體中的優秀人員,無人機操作手、國家級運動員、生物學博士等一大批高學歷、高素質人才,也紛紛入列新時代民兵方陣。
無人機操控訓練。
談起新域新質力量“擴編增容”,惠州軍分區領導提出:“科學技術就是戰斗力,把新域新質力量編入民兵分隊,才能不斷提升連隊的應急應戰能力,交出一份份讓黨和人民滿意的答卷。”
編好是基礎,訓好是關鍵。港口“英雄民兵連”把備戰打仗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斷歸正“戰斗隊”屬性,制定專項方案,有計劃組織民兵參加訓練演練。
除了每年的武裝泅渡和操舟等訓練外,還有抗眩暈、海上救護等基礎科目,連隊要求個人技能精湛才能過關,考核成績優秀才算達標。
不僅如此,結合部隊演訓這一契機,連隊扎實開展“小聯合”聯動練兵,促進新質戰斗力快速生成;主動對接支援保障對象需求,配合保障各類重大演訓行動,與地方應急力量捆在一起建、合在一起訓、聯在一起用,不斷淬煉過硬戰斗隊,全面提升應急搶險綜合能力。
只有平時編得實、訓得精,關鍵時刻才能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贏。2023年5月,惠州軍分區組織全市民兵應急分隊抗洪搶險專業骨干集訓比武,港口“英雄民兵連”人人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經過激烈比拼,連隊6名參訓民兵,最終斬獲全市沖鋒舟操作班組第一名、沖鋒舟操作科目單項第一名、橡皮艇救援科目單項第一名的優異成績。
力量在轉型中積蓄,戰力在轉型中躍升。
目前,港口“英雄民兵連”已初步成為集衛生救護、通信、偵察和海上救援等多種專業力量于一體的民兵分隊,應急應戰能力大幅提升。
進入新時代以來,連隊先后20余次出色完成民兵分隊訓練試點、聯合警巡、應急救援、抗洪搶險等急難險重任務。
勇擔時代使命,書寫精彩華章
進入新時代,經濟社會出現了新變化,港口“英雄民兵連”緊跟時代步伐,在軍民融合發展之路上不斷激蕩新氣象、奉獻新作為,讓“南海長城”這面戰旗越來越紅、越來越亮。
民兵連所在的港口,是濱海旅游度假區,陸地面積24平方公里,海域遼闊,風景秀麗,素有“天賜雙月奇灣,世上獨有此景”的美譽。每年超100萬人次的游客量,考驗著度假區的旅游服務保障能力。
清晨,當金色的陽光灑滿海面,民兵志愿服務隊就穿梭在景區每一個角落。他們回答游客咨詢、維護交通秩序,為遇到困難的人員排憂解難、提供幫助,成為港口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日常巡邏。
女民兵王熙慧是港口濱海旅游度假區管委會團工委專職副書記,她經常組織民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新時代民兵在各領域持續發光發熱,為群眾辦好事、做實事,讓‘南海長城’這面旗幟始終高高飄揚。”王熙慧說。
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民兵的身影;哪里有險情,哪里就有英雄連隊的紅旗。不管時代如何變化,民兵連寓兵于民、服務人民的本質屬性始終不變。
2022年11月,一艘正在圣告島海域作業的漁船被巨浪掀翻,2名漁民被困礁石上,亟待救援。危急時刻,海洋牧場民兵李永男攜帶潛水裝備跳入巨浪。“沒有他,我們倆真不知道什么時候能脫險。”事后,獲救漁民哽咽著說。
在港口,“有困難找民兵”已成為群眾的口頭禪。近年來,連隊累計出動4200余人次參加應急搶險救援等任務,充分發揮出在急難險重任務中的“突擊隊”作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應該有一代人的擔當。在面對鄉村振興、“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綠美生態建設等時代重任的時候,廣大民兵繼承和發揚英雄連隊優良傳統,始終走在前、作表率。
吳小龍是港口大澳村村民,2003年,他在林煜的推薦下,加入港口“英雄民兵連”,成為一名光榮的民兵。
2020年,吳小龍擔任大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同時擔任村民兵營長。眼光長遠、思路開闊的他充分利用大澳村毗鄰雙月灣的優勢,帶領村民吃上“旅游飯”,在鄉村振興路上“跑”出幸福生活。
“村里現有六個民兵,大家集思廣益,想辦法把村道修好,整治好環境衛生,提高游客的體驗感、舒適度。”吳小龍目光堅毅,“要無愧于臂章上鮮艷的國旗和‘中國民兵’4個字。”
在港口“英雄民兵連”,像吳小龍這樣投身時代洪流的人不在少數,他們深植經濟社會發展沃土,在各自崗位上做足做好軍民融合這篇大文章。
在惠東縣九龍峰旅游區平江村,經常能看到身著“迷彩綠”的民兵參與村容村貌整治、健康義診、義務植樹等活動。“港口‘英雄民兵連’是我們村鄉村振興幫扶共建單位,連隊除了發揮自身優勢服務村民外,還積極開展項目對接,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平江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趙玩超說。
為更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民兵連組織了多個小分隊,常態化深入港口各村(居),以志愿服務形式投身基層治理、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等工作一線,切實發揮廣大民兵的“生力軍”作用。
時代潮涌風帆勁,“南海長城”的戰旗始終鮮艷奪目,綻放著耀眼的光芒。
相關鏈接
賡續紅色血脈 續寫時代榮光
港口“英雄民兵連”的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工人糾察隊,1961年改名為“港口基干民兵連”,第二年10月一天拂曉,一股美蔣特務潛入小星山島,港口民兵連飛舟渡海,正面強攻與敵激戰11小時,取得全勝。
1964年8月,港口民兵連被中共中央中南局和廣州軍區授予“英雄民兵連”榮譽稱號,時任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為連隊題詞,贊譽連隊為“南海長城”。
數十年來,這支隊伍始終賡續紅色血脈,不斷續寫時代榮光,先后被原總參謀部、總政治部表彰為“基層民兵預備役工作先進單位”,4次受到原廣州軍區、14次受到廣東省委、省政府和省軍區表彰,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集體二等功1次、集體三等功3次,2020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評為全國文明單位,2021年被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黨委評為“先進民兵黨組織”。
策劃 惠州日報記者張旭華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戴建 劉豪偉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劉豪偉 歐陽成 龔妍 通訊員黃娘珍
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李松權 哈鵬 楊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