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辛亥革命先驅、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
廖仲愷先生!仲愷高新區因他而得名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辛亥革命以深刻影響,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變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的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強調,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我們要學習和弘揚孫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驅為振興中華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惠州,作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在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輝的革命印跡。
孫中山先生曾組織領導的10次規模較大的武裝起義,其中有兩次發生在惠州,不僅如此,在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影響下,還涌現出廖仲愷、鄧仲元、鄧演達、葉挺等一大批惠州籍革命志士。
其中,廖仲愷是我國近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杰出的民主革命家、中國國民黨左派領袖、中國共產黨的真摯朋友。而在他的家鄉惠州,仲愷高新區也因他而得名。
精神之火熊熊不滅,廖仲愷為振興中華、推動國共合作、扶助農工、最終為國犧牲的革命事跡,時至今日,仍激勵著家鄉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賡續奮斗、毅勇向前!
1914年,中華革命黨在日本成立時留影,廖仲愷(一排右二)任該黨財政部副部長。 惠州日報記者林麗娟 魏怡蘭 邱舒婷 翻拍
■矢志踏上革命路
孫中山的得力助手,黃埔軍校的“慈母”
在惠州老城區的中山公園東面,矗立著一座特殊的紀念碑,上面鐫刻著“先生姓廖氏,諱恩煦,字仲愷,以字行,廣東惠陽縣(甲)鴨子步村人也……”字樣,今人用這樣的方式緬懷著一位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先驅。這位革命先驅,正是廖仲愷(中山公園的廖仲愷碑于上世紀80年代重立,由惠州書法家祝國沛書寫)。
仲愷先生是個地地道道的惠州人——廣東歸善縣鴨仔埗窯前村人(現惠州仲愷高新區陳江街道幸福村)。
1877年,出生于美國舊金山一個僑商家庭的廖仲愷,年少時因父親病故隨母親護送靈柩回到了故鄉惠州,拜家鄉之碩儒梁緝嘏為師學習經史策論,開始了求學之路。1896年,投奔時任清政府招商局總辦的叔父廖志崗(又名維杰),入讀香港皇仁書院,并于次年與香港地產商、茶商何炳桓的女兒何香凝在廣州結婚,成就了一段伉儷佳話。
1903年,廖仲愷與何香凝東渡日本留學,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也就是在日本的求學過程中,夫婦二人結識了孫中山先生,并深為孫中山先生救國救民的革命思想與信念所打動,用一句“想參加革命工作,愿效微力”的鏗鏘之語,參加同盟會,與孫中山先生一道踏上了艱辛的民主革命之路。
那時候,廖仲愷夫婦二人在東京的家是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的聯絡站和聚會場所,他們積極宣傳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思想,還相繼翻譯了一些早期社會主義學說并在《民報》上發表。
“在日本期間,廖仲愷積極聯系革命志士與清朝政府以及日本政府的鎮壓開展堅決斗爭。1909年夏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廖仲愷受孫中山先生指派到吉林發展革命力量,營救革命勇士,為吉林的革命運動增添了光輝一筆。這些努力為不久之后的辛亥革命凝聚了革命火種和力量!被葜輬髽I傳媒集團智庫專家白瑞強向記者介紹。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廣東成立軍政府,廖仲愷任軍政府財政部副部長。在南北議和期間,廖仲愷任南方革命政府代表,恰巧他的哥哥廖恩燾(曾任清政府外交官)也被袁世凱指派為北方代表。兄弟倆一個是革命派,一個是袁世凱派,各表一方,在談判桌上對峙,一時傳為新聞。
能在談判桌上“舌戰群儒”,廖仲愷最為人稱道的,是作為政治活動家的他,還有著令人贊嘆的理財能力。
當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后,廖仲愷隨孫中山先生一同抵達廣州,擔任廣東省軍政府財政司長,大力治理財政,不僅為廣東省軍政府的運行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也為后來革命政權的重新建立、鞏固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廖仲愷故事》一書中,就記載了“二次革命失敗后,袁世凱下令通緝革命黨人,廣東軍閥龍濟光曾懸賞1萬元捉拿廖仲愷”的故事。
1914年,孫中山先生在日本組織中華革命黨,廖仲愷被推舉為黨的財政部副部長,此后,他長期奔走于上海、廣東等地,組織反袁、護法斗爭。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深受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鼓舞和啟發,廖仲愷大贊十月革命是“空前之舉,震懾全球,前途曙光,必能出人群于黑暗”。隨后,廖仲愷同朱執信等創辦《星期評論》(《民國日報》副刊)和《建設》雜志,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傳播孫中山學說。1919年,他堅決擁護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積極參加聯俄聯共相關事宜。
值得一提的是,受孫中山委派,廖仲愷兩次與蘇聯代表越飛在日本會談,促成《孫文越飛宣言》發表,確定了聯俄聯共的原則。1924年1月,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有共產黨人參加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廖仲愷在大會預備會議上,代表臨時中央執委會作了《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預備會上的報告》。在國民黨“一大”會議上,廖仲愷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不久又被推為中央常務委員,后又兼任工人部部長。
革命要成功,必須有自己的革命武裝。在新華社發布的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共產黨一百年大事記(1921年7月-2021年6月)”中記載,“1924年5月,為造就革命武裝的骨干力量,國共合作創辦的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開學。6月16日,軍校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任軍?偫,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記者在《廖仲愷故事》一書中看到,孫中山決定創辦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任命廖仲愷為黃埔軍;I委會代理委員長,協助軍;I備,期間,他以極大毅力克服財力人力的不足,最終成功創辦了黃埔軍校。同年,在廖仲愷的推薦之下,周恩來歸國出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
其后,為辦好軍校,他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在教育方針上,他堅持以孫中山“三民主義”為指導,堅持反帝反封建;在與共產黨合作方面,他堅定推行聯俄聯共政策;在解決軍校財政困難方面,他千方百計籌款。
也正因如此,他被譽稱為“黃埔軍校的慈母”。
1908年,廖仲愷何香凝與兒女在東京合影。 惠州日報記者林麗娟 魏怡蘭 邱舒婷 翻拍
■革命愛情傳佳話
抗爭的“大腳良緣”,一生的革命伴侶
“后事憑君獨任勞,莫教辜負女中豪;我身雖去靈明在,勝似屠門握殺刀。”這是廖仲愷在感覺到自己隨時可能被害時,寫給妻子何香凝的《留訣內子》。
在廖仲愷的民主革命征途上,與何香凝的革命愛情可謂是一段佳話。
時間回到1897年。廖仲愷的父親臨終前囑咐他要娶大腳女人為妻,當叔父廖志崗為侄子尋覓大腳“千金”做媳婦的消息甫一放出,香港商人何炳桓立馬委托媒人前去撮合。
說來也巧,何炳桓的女兒何香凝性格外柔內剛,從小便與父母的纏足“小腳手術”進行了抗爭,父母無奈只好任由她長成了一雙大腳,可在當時盛行“三寸金蓮”的封建習氣下,很難找到婆家。一個想找“大腳媳婦”,一個反對纏足,媒人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婚事撮合成功。
廖仲愷和何香凝結婚后,他們先寄住在廖仲愷叔叔家,后來又搬到廖仲愷哥哥廖恩燾家里住。廖恩燾的家位于廣州市同福西路,是一座磚木結構的雙層小樓。他們先是住在樓下的一個房間里,后來為了靜心讀書,便在樓頂搭了一間小屋居住。每遇皓月當空,月光如水般照在兩人身上,何香凝觸景生情,寫下了“愿年年此夜,人月雙清”的詩句。兩人自得其樂,將這個小屋命名為“雙清樓”,即“人月雙清”的意思。
他們在“雙清樓”度過了四五個春秋,這段時間成為他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后來,廖仲愷把其詩集取名為《雙清詩草》,何香凝自稱為“雙清樓主”,并將其詩畫集命名為《雙清詩畫集》。多年以后,何香凝用父親留下的遺產買了廣州東山百子路10號連體別墅,起名“雙清樓”。
記者在何香凝著的《回憶孫中山和廖仲愷》一書(下稱“回憶錄”)中看到,戊戌變法失敗后,赴日留學成為風氣,廖仲愷也希望能去日本留學,尋求救國之道。為玉成丈夫出國留學的志愿,何香凝變賣嫁妝,湊到三千多銀元的路費和學費,二人先后東渡日本。
為協助廖仲愷開展革命工作,從不燒水煮飯的何香凝開始起早摸黑,擔負起一切有關革命的聯絡和勤務工作。平時收轉信件、保管文件、看守門戶,當孫中山在他們租住的房子里召集會議時,她不但要照料茶飯,還要擔任看門開門、看風、收鞋(留在門外的鞋子易暴露目標,必須收藏起來)掩護同志以防止日本警察和清政府的偵探前來窺探等任務。
1904年,何香凝在香港生下女兒,取名“夢醒”,據悉取意為中國睡獅從夢中覺醒,屹立世界民族之林。1908年,他們的兒子在日本東京誕生,取名“承志”,則寓意子承父志,一代勝過一代。
何香凝的回憶錄記載,1906年,孫中山派廖仲愷秘密前往天津聯絡革命工作,何香凝賦詩贈別:“國仇未報心難死,忍作尋常泣別聲;勸君莫惜頭顱貴,留取中華史上名!弊掷镄虚g,洋溢著夫婦二人深沉的報國情懷和堅毅的革命意志。
1922年,陳炯明叛變革命,廖仲愷被秘密囚禁。何香凝為營救丈夫,冒著生命危險四處奔走,獨自探監,闖進陳炯明的軍事會議。“那時仲愷已被囚禁六十多天,陳炯明自知理虧,便下令釋放了仲愷!焙蜗隳貞。
在廖仲愷遭暗殺后,為弘揚仲愷精神,何香凝積極創辦仲愷農工學校(現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多次奔走于國民政府與廣東省政府之間,最后通過國民政府撥的經費、自己賣畫籌款以及黃埔軍校師生在內的廣州各界人士、香港、澳門及海外同胞的支持,仲愷農工學校于1927年建成并開學,何香凝任校長的15年時間里,為培養人才、扶助農工、弘揚仲愷精神作出了重要貢獻。
廖仲愷;葜萑請笥浾吡蛀惥 魏怡蘭 邱舒婷 翻拍
■中國共產黨的摯友
堅定維護“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每年的清明時節,惠州仲愷高新區陳江街道幸福村的小山下,總會迎來一批批前來祭拜的中小學生、機關單位干部職工,紀念碑前擺滿了鮮花。人們祭拜的正是廖仲愷先生。
1925年3月孫中山先生逝世后,廖仲愷堅定維護“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密切地同中國共產黨人合作,支持工農革命運動,推動中國國民革命發展?蛇@般的堅定,也讓他成為了國民黨右派、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的眼中釘。
《惠州名人列傳》中記載,當時身兼14個要職的廖仲愷,雖然聽到風聲有人要殺他,但他無所畏懼,繼續投入革命工作。妻子何香凝曾勸他多加衛士防備,他卻平靜地說:“生死由他去,革命我總是不能松懈一步的!”
1925年8月20日,廖仲愷在前往參加國民黨中央執委會會議途中,被國民黨右派豢養的暴徒刺殺于中央黨部樓前。廖仲愷被暗殺后,周恩來親自撰寫《勿忘黨仇》《沙基慘案與黨代表之死》等悼文。
1935年,廖仲愷的遺體被遷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側,在他的故里仲愷高新區陳江街道幸福村,則建有廖仲愷先生紀念碑。
“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這是廖仲愷先生在獄中寫給兒女的訣別詩《訣醒女、承兒》中的一句。
在父母的熏陶下,廖承志和廖夢醒在青年時代便投身革命。廖承志參加過長征,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1942年,廖承志奉黨中央指示,組織秘密大營救,營救了800多名滯留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名人。他多次身陷囹圄而矢志不渝,逐漸成長為黨和國家的優秀領導人、無產階級革命家、杰出的社會活動家。廖夢醒1931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何香凝和宋慶齡的得力幫手。她從抗戰時期起便擔任宋慶齡的秘書,長期戰斗在特殊戰線上,負責中國共產黨與宋慶齡之間的聯絡工作。在秘密大營救中,廖夢醒、李少石夫婦去澳門建交通聯絡站,無暇顧及個人與家庭。
《惠州名人列傳》記載,1941年,廖承志來到惠州途經西湖,見到故鄉惠州遭日寇掃蕩,滿目瘡痍,痛心不已,抒懷作詩《惠州西湖留丹亭》:“破堞樓頭來復去,留丹亭畔恣徘徊。悠悠夜月東江水,忍望天南剩劫灰。”現今惠州西湖正門牌坊上的“惠州西湖”大字,正是從這首詩中挑選出來的,出自廖承志之手。
“將振興中國之責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這是廖仲愷的人生寫照,縱觀其一生,先后經歷了反清、討袁、護法、國民革命等多次運動,最后以身殉國。孫中山先生說過:“‘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边@也是廖仲愷的希望,是支撐他在振興中華的道路上一次次抗爭、一次次求索中,明知有人對他不利,也始終沒有屈服的精神力量。正如鄧穎超同志評價說,“廖仲愷、何香凝先生一生為中國革命事業鞠躬盡瘁,建樹了光輝的業績。他們堅持原則,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廉潔奉公,不斷進步,勇于犧牲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遠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
“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绷沃賽馂檎衽d中華鞠躬盡瘁、勇于犧牲。以廖仲愷先生名字命名的惠州仲愷高新區,將繼續以廖仲愷的革命精神激勵后人,勇于探索,與時俱進,努力奮斗,推動仲愷高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
◆相關新聞
廖承志入選惠州十大紅色名片
近日,由惠州市委宣傳部組織開展、惠州報業傳媒集團承辦的“惠州十大紅色名片”“惠州十大紅色遺址”評選結果出爐,廖仲愷之子廖承志入選“十大紅色名片”。
廖承志(1908—1983),出生于日本東京,祖籍仲愷陳江,廖仲愷、何香凝之子,無產階級革命家、杰出的社會活動家、黨和國家的優秀領導人。
廖承志1924年加入國民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脫離國民黨,赴日本入早稻田大學第一高等學院學習。1928年在日本因從事革命活動被日本政府拘捕,同年回國并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任中共川陜蘇區省委常委。1934年任紅軍第四方面軍政治部秘書長。1935年參加長征途中,曾被張國燾拘捕,后在周恩來解救下獲釋。
1938年1月任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人。太平洋戰爭爆發后,1942年1月到粵北參加領導中共南方工委的工作,奉黨中央指示,組織領導秘密大營救,營救了800多名滯留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名人。5月在廣東樂昌被國民黨拘捕關押。1946年1月由中共中央營救出獄。
新中國成立后,曾擔任統戰部副部長、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華僑大學校長、北京外國語學院院長、中日友好協會會長等職。為團結海外僑胞、促進中日邦交正常化作出了重要貢獻。1983年,在北京逝世。
2008年,廖承志誕辰100周年之際,根據其生前遺志,經中央批準,其骨灰從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遷回故鄉惠州,安放在紅花湖景區故鄉園內。
參考文獻:
1.尚明軒著,《廖仲愷傳》,北京出版社(1982年)。
2.尚明軒、余炎光編,《雙清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
3.陳福霖、余炎光著,《廖仲愷年譜》,湖南出版社(1991年)。
4.余德富、方文良主編,《廖仲愷故事》,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
5.何香凝著,《回憶孫中山和廖仲愷》,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年)。
6.陳訓廷主編,《惠州歷史文化叢書》,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
感謝惠州報業傳媒集團智庫專家白瑞強對本文的幫助。
惠州日報記者林麗娟 楊敬賀 魏怡蘭 邱舒婷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魏怡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