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熱議大灣區貿易高質量發展:大灣區要成為雙循環重要樞紐

        10月15日,珠江國際貿易論壇三場分論壇舉行。首屆珠江國際貿易論壇,是廣交會發展史上第一次舉辦國家級的國際貿易論壇。在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振蕩、國際貿易和投資急劇萎縮的情況下,廣交會將為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廣交會智慧。

        當天,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貿易合作論壇上,專家熱議新發展格局下的大灣區貿易高質量發展。在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黃奇帆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是規則制度型開放的先行者、受益者。在新發展格局下,原本作為外循環牽引內循環重要節點的大灣區,應當成為內外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重要樞紐。

        要在內外貿一體化上有新突破

        “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關鍵,仍在于推動貿易高質量發展,首先要在補充我國對外開放的短板上有新舉措。”黃奇帆分析,我國是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但貨物貿易背后還涉及物流、銀行金融清算結算以及各種跨境產業鏈的服務,即服務貿易,大部分是外國企業在做。

        “這與我國在金融、服務貿易、公共服務和數字經濟領域的開放度不夠有關。”黃奇帆認為,粵港澳大灣區除了有香港、澳門兩個自由港外,還有三個自貿片區,要發揮這些高水平開放平臺的作用。

        “服務貿易要擴總量、調結構、樹特色。”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余淼杰認為,我國服務貿易總量不夠,且服務貿易總量占全國外貿總量的占比太低,需要繼續擴總量。而涉及到服務貿易里的運輸、教育、旅游等方面,都可以通過改善營商環境、降低貿易壁壘來促進服務貿易發展。“我們可以借鑒韓國美容產業的發展舉措,促進中醫產業的發展。”

        在黃奇帆看來,粵港澳大灣區外向型經濟發達,是“兩頭在外”加工貿易的發源地、聚集地。受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和近年來中美貿易摩擦以及新冠疫情的持續沖擊,這些加工貿易正在轉型升級。

        “這個過程還要加快,要由‘兩頭在外’轉向‘一頭在內一頭在外’,在內外貿一體化上有新突破。”黃奇帆說。為此,他建議,積極推進傳統加工貿易向服務貿易、技術貿易轉變,大力發展保稅物流、保稅研發、保稅檢測、保稅維修、保稅展示、保稅租賃等“保稅+”新業態。支持企業開展“委托加工+自主品牌”生產方式,鼓勵企業在海外布局更多銷售渠道、服務網絡、海外倉,逐步提高各方面的業務水平。

        產業升級為貿易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在推動創新要素跨境流動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充分發揮開放優勢,推動創新要素跨境自由便利流動,吸引集聚國際創新資源,打造國際科技合作創新平臺。”黃奇帆認為,從產業發展需要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中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和低碳經濟,對監管的標準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比如,壯大數字經濟必然涉及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問題,涉及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過程中的“三新”經濟監管問題。“這些都必然在大灣區先行先試,取得經驗后再逐步推廣。”黃奇帆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余斌也持同樣的看法。“粵港澳大灣區在推動中國的制度性開放、規則性開放中,將會為全國積累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密集的地區,未來在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升級過程,將在全國發揮引領和帶動的作用。

        貿易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有強大的產業支撐。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畢吉耀認為,近年來,廣東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科技企業的發展使得先進制造業基礎雄厚,港澳提供金融、航運、物流、法律等專業服務,三地加強合作,能促進產業的進一步轉型升級,為貿易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畢吉耀還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要建成世界級城市群,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在擴大進口方面有很大優勢。“粵港澳大灣區有著便捷的交通運輸條件、物流條件,加上未來在灣區內部之間的各種基礎設施規劃,交流將會更便利。這也為貿易的發展以及聯通海外市場和國內的經濟腹地提供支撐。”

        南方日報記者 昌道勵 賓紅霞

      編輯:任己章
      分享到:
      上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