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惠州博羅的鐘阿姨因高燒不退、呼吸困難被送往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搶救,罪魁禍首竟是因為不做防護近距離接觸家養的雞鴨而感染上“鸚鵡熱”!搶救期間鐘阿姨一度病情危重,甚至要依賴呼吸機維持生命,所幸經過搶救終于化險為夷。
無獨有偶,浙江50歲的耿阿姨近日因突然全身乏力,甚至連走路都走不了,還出現劇烈干咳,伴有發熱等癥狀到醫院急診,最終被診斷為“鸚鵡熱”。而感染疾病的原因是耿阿姨“在發病前10天左右曾看人家宰殺鴨子”。
為有效防止病毒在動物和人之間的傳播,各地對冷鏈食品和家禽屠宰相關工作進行嚴格的規范和監管。疾控部門提醒市民盡量避免到活禽市場、盡可能少接觸禽鳥。但一些居住在郊區鄉村的市民仍有養雞、養鴨的習慣,甚至不做任何防護措施暴露在“屠宰現場”,不知不覺中,病毒就通過動物傳染到自己身上了。
平時體健突然發病 禍源竟來自雞鴨
據悉,家住博羅的鐘阿姨平時身體健康,也很少感冒,她是村里有名的“熱心腸”,平時在家里里外外都是把好手,還養有好幾只雞鴨。入院前1周,鐘阿姨突然出現咳嗽咳痰,以為是受涼了,當時并未重視。
誰知幾天后,鐘阿姨出現發熱,期間她還胸悶氣短、不停咳嗽,咳出來的痰又黃又濃,家里人十分擔心卻束手無策。“我可別是得了新冠肺炎!”鐘阿姨擔心不已,在丈夫的陪同下到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博羅分院(博羅縣人民醫院)就診。
經過新冠肺炎核酸檢測,檢測結果為陰性、未感染新冠肺炎,鐘阿姨懸著的心稍稍放下。同時醫院的CT檢查結果顯示:肺部有陰影,懷疑是細菌感染。發熱門診醫生考慮為普通的社區獲得性肺炎,將鐘阿姨收入感染科給予抗菌治療。住院期間,鐘阿姨依然胸悶氣促、呼吸困難、氧飽和度持續下降,后期甚至只能依靠氧袋面罩吸氧來維持生命,重癥醫學科考慮是重癥肺炎引起的呼吸衰竭,需要將鐘阿姨轉入ICU給予呼吸支持等,并密切觀察治療。
了解到鐘阿姨病史并進行了檢查,同時結合她肺部CT影像學特點,該院主任醫師陳勁飛高度懷疑鐘阿姨可能是非典型病原體的肺部感染,并安排進行在纖支鏡下留取肺泡灌洗液的病原學化驗。微生物基因檢測的結果令鐘阿姨和家屬大吃一驚,病因居然是感染了鸚鵡熱衣原體這種病菌。
經與家屬溝通,醫生精準判斷出病毒感染的經過:鐘阿姨在入院前10天內在無防護措施的情況下近距離接觸家禽,很大概率是在那個時候不慎感染上了鸚鵡熱衣原體!
抓到罕見的“元兇”,重癥醫學科團隊根據病原學結果,及時調整聯合多西環素的抗感染治療方案,并繼續機械通氣治療,纖維支氣管鏡肺部吸痰,鐘阿姨病情明顯趨向好轉,體溫逐漸降至正常,感染逐漸得到控制,循環穩定。最終在醫護人員的悉心照料和鐘阿姨的積極配合下康復出院。
傳染源來自飛禽 嚴重者可致死亡
“鸚鵡熱”究竟是個啥?與鸚鵡有什么聯系?陳勁飛介紹,“鸚鵡熱”又稱鳥熱,是衣原體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主要在鳥類動物中流行,但可以感染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因最初發現該病多見于玩賞鸚鵡的愛好者,故命名為“鸚鵡熱”。
“鸚鵡熱”的傳染源除了鸚鵡,還有鴿子、金絲雀等鳥類,以及雞、鴨等家禽。當人體自身免疫力低下時,接觸帶有病原體或生病的鸚鵡等鳥類或家禽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環境、羽毛、塵埃,以及宰殺病禽等都可能被感染。
“鸚鵡熱衣原體在細胞內生長,使用常規微生物培養無法檢出,臨床醫生如果不熟悉這種疾病,又沒有懷疑或缺乏鳥接觸史時,極有可能將其誤診為病毒性疾病、腦膜炎或腸胃炎。”陳勁飛介紹。
“鸚鵡熱”感染者患病后,通常表現為突發高熱、寒戰、嚴重頭痛、肌肉酸痛、干咳、呼吸困難等。鸚鵡熱衣原體在社區獲得性肺炎的病原體中僅占1%,且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實驗室傳統檢驗不易檢出,導致診斷困難、抗感染治療缺乏針對性,部分患者因此進展至重癥,出現多器官功能障礙,甚至死亡。陳勁飛表示。
記者搜索相關報道發現,近日浙江麗水有一例“鸚鵡熱”患者救治無效死亡,引發社會各界的關注。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間,越來越多市民對這一動物源性傳染病提高警惕。
據介紹,獸醫、養寵物鳥或在養鳥地方工作的人為高危人群,潛伏期常為5-14天。
相關鏈接
如何預防感染“鸚鵡熱”?
身處相應工作環境中如何預防感染“鸚鵡熱”?
1、飼養禽鳥類的家庭要定期對環境進行消毒,盡量避免吸入這些鳥類的羽毛、糞便的塵埃,避免被咬傷,防止感染鸚鵡熱。
2、在野外盡量避免直接接觸野生鳥類及糞便、羽毛等,接觸禽鳥后要徹底洗凈雙手。
3、空調外機及管道中有可能積攢鳥糞,在打掃衛生及接觸可能存在被動物排泄物污染的這類環境時,一定要注意做好個人防護。
4、向正規的動物售賣商購買禽鳥,切勿購買來歷可疑或不明的患病禽鳥寵物。
5、改變禽類的銷售、食用模式,盡量選購冰鮮雞,降低感染風險。
惠州日報記者李春鳳 通訊員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