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漫談丨如何營造安全舒適騎行環境?

        日前發布的一則《惠州市中心區慢行系統改善提升規劃方案(公示稿)》引發網友熱議。在惠州市區騎車出行,環境將更加“友好”。

        騎自行車或者電動自行車出行省錢、便捷、方便停放,若還有不夠完美之處,交通環境可算其一。所以,城市慢行系統改善提升,往往吸引大量關注。

        全國范圍內,非機動車道不連貫、狹窄頗受詬病,一些路段不時出現臺階、井蓋等“路障”,疊加上下橋路段的坎坷和陡峭,對騎行者形成難度不小的“技術考核”。

      惠州市區金山湖區域。

        道路硬件欠缺,借道通行成為習慣性選擇,于是機動車道變身“機非混合”,人行道上人車混行。

        大家“蹭路”走、搶道跑,看起來“順其自然”,但不時發生的交通安全事故反復提醒:混亂的交通秩序,誰都可能成為受害者。

        非機動車在人行道上穿插,或在機動車道上“競速”穿行,往往招來怒目、引發事故。特別是在機動車快車道上騎自行車或者電動自行車,很容易遭遇變道難、掉頭難問題,身邊險象環生。

        完善道路功能,營造安全便捷舒適的慢行環境,便利自行車、電動自行車通行,也有助于緩解市區道路擁堵。

        這兩年,惠州非機動車騎行者接連聽到好消息。

        去年12月,金山大橋慢行系統開通,市民稱贊說,騎電動自行車或自行車無須與機動車搶道,安全感舒適感大大提升了。

        8月25日發布的《惠州市中心區慢行系統改善提升規劃方案(公示稿)》提到,通過現狀通道微改造及新建坡道、地下通道等方式,對機非交織嚴重、存在安全隱患的重要過江橋梁(橋頭)、穿山隧道和立交節點進行改善提升,完善慢行交通系統,改造對象包括隆生大橋、西枝江大橋、合生大橋、金榜隧道、三環演達立交、三環金山立交。屆時工程交付使用,惠州市中心區交通環境又將迎來一次大改觀。

      金山大橋慢行系統改造工程全長約1.8公里。

        放眼全國,不少城市都在努力解決非機動車路權缺乏問題,其中一些做法值得借鑒。

        比如,北京針對路面寬度12米以上道路設置非機動車道路段,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拓寬,保障其通行寬度達到2.5米以上;針對路面寬度12米以上機非混行路段,采用增設綠化隔離、施劃地面標線等多種形式設置獨立自行車道,保障自行車獨立路權;針對路面寬度小于等于12米的機非混行道路,采用增設慢行優先標識等形式,強化自行車路權。

        城市交通格局、資源各不相同,各地“破局”方式不一。因地制宜增加和完善非機動車道、強化非機動車出行管理是基本動作。

        惠州市中心區平時交通繁忙,常住人口越來越多,交通環境改善提升不僅要滿足目前需要,也須著眼未來。完善提升市中心區慢行系統的同時,打通“斷頭路”、強化非機動車道日常管理也日顯迫切。

      惠州市區三環路。

        也應看到,打造安全舒適交通環境,不能全靠交通硬件。實際上,部分騎行者缺乏安全意識,為圖一時之便而闖紅燈、逆行、超速行駛,容易讓本來安全有序的交通環境陷入混亂、引發事故。

        據交管部門統計,近5年來,全國發生低速電動車交通事故83萬起,造成1.8萬人死亡,18.6萬人受傷,事故數量和造成的死亡人數逐年增長。

        所以安全舒適交通環境的營造,終歸要回到“人”的身上,安全觀念、規則意識、文明涵養對非機動車騎行者都必不可少。騎車動輒橫沖直撞,對生命安全顯然過于兒戲,于己于人都不利,也不利于舒適、和諧、文明交通環境的營造。

        道路硬件不斷完善,騎行者自覺遵守交通法規,不搶道、不逆行、文明禮讓,騎行之路才能更加安全舒適。

        圖片:惠州東江圖片社

      編輯: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