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穩就業促和諧 聚人才強保障
惠州市人社局踐行初心使命,增進民生福祉
民生連著民心,民生凝聚民力,民生關系發展。一座城市,只有在關注民生方面取得長足進步,這里的百姓才會真切地感到溫暖和幸福;一個部門,只有把百姓幸福作為愿景來謀劃,才能真正得到群眾的認可和贊譽。
作為重要的民生保障部門,惠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以下簡稱“市人社局”)承擔著就業創業、社會保障、勞動維權、人才服務等民生保障職能,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又緊緊連著千家萬戶。黨的十八大以來,市人社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生發展的重要論述,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穩就業、強保障、聚人才、促和諧,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充分彰顯了“民生擔當”。
2022年惠州-黔西南東西部協作暨民營企業線上招聘月活動,企業代表做客直播間招攬人才。
夯實“民生之本” 城鎮新增就業累計78.49萬人
就業是民生之本,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百姓福祉。
黨的十八大以來,市人社局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強化政府政策措施穩定就業,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擴大就業,積極推動創業帶動就業,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創業,盯緊失業人員、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從崗位開發、供需對接、援企穩崗、創業扶持、技能培訓、就業援助、失業預防等方面綜合施策,持續推進均等化公共就業服務,惠州就業質量不斷提高。
數字和事實永遠最有說服力。
10年來,就業規模持續擴大。2012年至2022年10月,全市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78.49萬人。就業質量穩步提升。2021年全市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達8277元/月,是2012年的2.39倍。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市人社局打出降成本、穩崗位、擴就業組合拳,全市階段性減免社會保險費59.21億元,為27.56萬戶(次)企業核發失業保險穩崗返還資金3.72億元、穩定崗位202.7萬個(次),建立重點企業重大項目用工保障、農民工返崗復工“點對點”服務保障等機制,保住了市場主體,在非常時期實現了就業局勢總體穩定。
9月2日下午,“雁歸興惠,筑夢起航”惠州市2022年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專場云聘會舉行,活動提供90多家企業、3000多個優質職位,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
大學生的就業關乎他們自身的發展,也關乎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促進大學生就業,市人社局始終將促進高校畢業生為主的青年群體就業擺在就業工作首位,主動靠前服務,加快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各項優惠支持政策落實,優化不斷線服務,助力青年揚帆起航。開展“公共就業服務進校園”活動,把“政策宣傳”“創業服務”“招聘服務”“就業指導”“職業培訓”“困難幫扶”送進校園,促進公共就業政策和服務資源更多惠及高校畢業生。積極主動挖掘契合本市高校畢業生特點的就業崗位,及時準確向高校畢業生推送。
促進就業市場供需匹配,組織舉辦高校畢業生招聘專場活動;實施各類基層服務計劃,做好“三支一扶”高校畢業生志愿服務計劃、基層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崗位招募計劃等工作;開展實名登記就業服務,引導畢業生主動登記,將未就業畢業生全部納入就業幫扶,兜底幫扶困難高校畢業生就業……
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惠州歷年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保持95%以上。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黨和政府始終關注就業困難群體。市人社局始終堅持保基本、保底線、保民生原則,完善就業援助措施,鼓勵企業吸納就業,加強公益性崗位安置、社會政策托底。10年來,全市幫助3.57萬就業困難人員、21.1萬失業人員就業。同時,加大就業扶貧力度,全市貧困勞動力就業幫扶政策享受率、有就業意愿的貧困勞動力就業率、有就業意愿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畢業生就業率均達到100%。
惠州市人社局舉辦“南粵家政”比賽。
織密社保網絡 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達485萬人
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市人社局按照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的總要求,緊緊圍繞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以“保基本、廣覆蓋、促均等、可持續”的原則,不斷完善符合市情、涵蓋全面、覆蓋城鄉、便捷高效、持續發展的社會保障體系。
2012年以來,按照國家和省統一工作部署,我市不斷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從2017年7月1日起,我市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實現省級統籌,執行全省統一的養老保險繳費基數和繳費比例,做好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征收、上解以及擴面工作。經統計,企業退休人員月平均養老金不斷提高,從2012年的1445元增長至2022年的2649元,年均增長率為8.3%,確保退休人員養老保障權益。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不斷提高,從2012年每人每月70元增長至2022年的190元,比2012年增加了120元;全市每年按時足額發放城鄉居民養老金34.41萬人,參保人數為115.63萬人。
失業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從2012年的92.5萬人增長至163.77萬人,年均增長率為5.88%。失業保險待遇水平不斷得到提高。經統計,2012年我市失業保險金水平為760元,2022年失業保險金為1548元,年均增長率為10.4%。
2015年開始,市人社局還逐步推進工程建設領域參加工傷保險,涵蓋房屋與市政工程、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碼頭等建設領域按項目參加工傷保險,為保障工程建設從業的進城務工人員等群體的工傷權益奠定了基礎。近年來,惠州市房屋和市政工程領域參加工傷保險達到100%。2019年6月1日起,全市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單位工作人員全部納入工傷保險統籌管理。2021年4月1日起,試行將多種類型的非勞動關系特定人員納入工傷保險范圍,涵蓋了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人員、實習人員、見習人員、兩委工作人員和新業態從業人員等八類人員。經統計,一次性工亡補助金從62.39萬元提高至84.72萬元,工傷傷殘津貼標準從月人均2104.49元提高至3252.65元。
為進一步引導社會各界牢固樹立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意識和工傷預防理念,切實減少工傷事故傷害。10年來,市人社局面向中小微企業、全市機關事業單位和工程建設領域等方面,組織800余期專題工傷保險政策宣傳培訓,深入2000余家企業宣傳培訓,受訓20余萬人次,深受用人單位和工傷職工好評。
10年來,惠州社會保險體系持續完善,社保惠民水平不斷提高。養老、工傷、失業三險種參保累計647.76萬人次,實現制度內全覆蓋,基本實現法定人群全覆蓋。全市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0%。截至2022年8月底,我市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為485萬人,電子社?ê灠l282萬張。
“粵菜師傅”工程多元化發展與實踐,提高了粵菜師傅的專業技能。
英才紛至沓來 全市人才總量近120萬人
前不久,65歲的劉姨通過CTA(CT血管造影)檢查發現主髂動脈閉塞癥,如不及時治療,將會出現下肢缺血壞死導致死亡!在市中心人民醫院周圍血管介入科林宜圣博士的指導下,該院介入科醫生團隊為劉姨閉塞的血管通過介入腔內方式建立一條生命之橋!林宜圣是市中心人民醫院去年8月從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引進的高層次專業人才,也是我市中心人民醫院急需緊缺人才。他的加入,使該院介入診療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也為惠州市及周邊地區肝硬化并門脈高壓癥患者帶來福音。
黨的十八大以來,市人社局實施“博士惠聚工程”和“藍領博士工程”,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加強校企合作培養,推動“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高質量發展,惠州人才數量質量雙提升。與此同時,市人社局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緊扣我市產業發展需求,通過發放建站補貼、在站博士后生活補貼推動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11家、博士工作站37家。目前在站博士后10人,累計培養出站博士后33人;協助高級人才開展科研項目30多個,獲得專利100多項。建成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10家、技能大師工作室18家。完成了廣東惠州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惠州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項目建設,助推“雙創”高質量發展,目前在孵企業(團隊)共72家,累計入駐企業(團隊)270多家。
人才引進后,留不留得住,關鍵看服務。為積極營造“近悅遠來”的良好人才生態,惠州堅持待遇留人、以情留人,設立了高層次人才服務專區,實施一站式服務,服務內容涵蓋入戶審核、子女入學、各項津補貼發放等。在補貼申報季,多渠道宣傳相關政策,指導人才申報,確保人才應享盡享,不漏一人。疫情期間,利用包機、專列、包車方式接送外地人才返崗。
細致的人才服務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高層次人才來惠創新發展。據統計,截至目前,我市人才總量近120萬人,F有博士學歷人才1472人,碩士學歷人才1.52萬人,專業技術人才17.2萬人,技能人才64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1.1萬人。人才隊伍結構更加優化,專業技術人才高、中、初比例從原來的1:40:59提升為現在的8:34:54。
和諧勞動關系 勞動者合法權益得到保護
勞動關系和諧穩定是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的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市人社局持續探索建立矛盾糾紛防范化解機制,開展調解仲裁多元處理機制建設,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執法,構建和諧穩定勞動關系。
2016年,在省人社廳的大力支持下,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展了省市共建和諧勞動關系綜合試驗區建設工作,基本實現了“黨政主導、社會協同、勞資同心、互利雙贏、共建共享”的勞動關系和諧港灣創建目標,勞動保障監察法定期限結案率和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法定審限內結案率均達到100%。2020年底,大亞灣區被認定為“廣東省和諧勞動關系示范區”。2022年9月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被國家命名“全國和諧勞動關系創建示范工業園區”,創建成果豐碩。
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多元處理機制建設得到逐步推進并日趨完善。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機構基本實現實體化,成為化解勞動人事矛盾糾紛的基本力量,并起到主力軍作用。
為集約社會資源,加大對勞資糾紛的調處力度,2018年初,市、縣(區)人社部門聯合市、縣(區)總工會在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成立“市、縣(區)工會勞動爭議案件調解和法律援助工作站”,方便、及時為職工服務;2021年12月,惠州市勞動人事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揭牌成立。這是廣東省首家專門調解勞資糾紛的公益性人民調解組織,委員會由市和諧社會第三方調解中心負責運營,免費為勞資雙方提供快速、靈活、高效、免費的勞資糾紛調處和利益訴求渠道,自委員會成立以來,經調處的勞資糾紛均得到及時有效化解,它將作為第三方力量積極推動惠州構建高質量和諧勞動關系。為最大限度節約群眾的維權成本,方便周邊鄉鎮群眾就近就地參加仲裁庭審,真正做到爭議糾紛就地化解,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在全市推行了派駐仲裁庭制度,有效提升了服務水平。為辦理當事人較多或者具有典型性、影響較大的案件,市人社局建立了流動仲裁庭制度,依托企業、園區等場所,配備必要的庭審設備,每年開展1至3次流動仲裁活動,實現送“庭”上門,讓群眾少跑腿,為當事人提供高效便捷服務,同時積極引導企業加強日常管理,提高了企業自主化解爭議的能力,促進了勞動人事關系的和諧穩定。
據統計,10年來,全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機構立案結案勞動人事爭議案件43483宗;全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機構、各類社會組織調解機構、基層調解組織等案外調解勞動人事爭議案件764953宗。
與此同時,市人社局還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堅持嚴懲手段,保持打擊欠薪違法行為高壓態勢,開辟處理農民工工資爭議案件“綠色通道”,落實“兩法銜接”機制,對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案件的做到快移快立快審,從快從嚴予以打擊。加大聯合懲戒力度,將重大欠薪違法企業列入“黑名單”,并按規定將“黑名單”信息推送至市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提高企業違法失信成本,做到“一處違法,處處受限”,積極營造“不敢欠、不能欠、不想欠”的社會氛圍。
據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協調處理案件4.33萬多件,為8.2萬多名勞動者追發工資等待遇11.5億多元。全市人社部門共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案件198件。全市共有14家企業被列入“黑名單”。
深化“放管服” 人社公共服務效能全面提升
惠州市困難職工何先生因病致殘,在惠陽中醫醫院住院,長期臥病在床,治療開支比較大,家庭生活比較困難。為辦理因病喪失勞動能力提前退休,其家屬向惠州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申請上門鑒定服務。類似情況的還有許先生,因腦出血后遺癥導致左半身偏癱,長期躺臥在家,同樣需要上門進行鑒定。
惠州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了解到這一情況后,9月28日,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主任肖華清帶上工作人員和醫療專家為二人開展勞動能力鑒定上門服務,免去了兩名職工到現場鑒定的奔波之苦。
黨的十八大以來,市人社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生發展的重要論述,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大力加強系統行風建設,開展“局長走流程”,持續優化服務通堵點、疏痛點、解難題,繪就了“人社服務為人民”的新圖景。
與此同時,市人社局深入落實人社服務“快辦行動”,著眼群眾現實需求,升級“互聯網+人社服務”,通過“網上辦”“掌上辦”等多種途徑,為群眾提供“一網式”服務。
據統計,截至目前,市人社局已完成14件高頻事項提速辦理的辦事指南的修訂完善。盡力打通各項服務事項“打包辦”的堵點,如“退休一件事”打包辦,將涉及群眾辦理3個事項的5份材料進行合并整合成一套材料,業務辦理流程壓縮了16個工作日,實現申請人零跑動。實現“一門一窗”通辦,16個社保服務事項線下實現“即辦”,64個社保服務事項實現線下“全市通辦”,11項社保服務事項通過告知承諾實現精簡證明材料,F有行政許可事項7項,公共服務事項共222項,其中166個事項納入省政務服務平臺。社保和人才公共服務事項實現100%網辦,全省率先實現流動人員檔案業務辦理上線粵省事。實行周六延時服務,基本涵蓋人社的全部個人服務事項;建成1281個村居社保服務平臺,實現村居社保服務平臺全覆蓋;推出“惠幫辦”為企業和群眾提供全面的政務服務導辦幫辦,得到人社部公眾號刊登;“上門辦”為獨居老人等特殊群體提供服務1979人次;建立社?ǹ燹k服務點198個,社?ㄐ罗k卡、補換卡可在快辦點實現“即辦”。窗口服務環境和服務水平全面提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授予“全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系統2017—2019年度優質服務窗口”稱號。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駱國紅
通訊員葉曼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