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漫談丨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過半,惠州如何乘勢壯大汽車電子產業?

        “現在出租車、網約車基本上都換成電動車了。”前幾日,筆者打了個網約車,閑談中,網約車楊師傅對電動車的好處如數家珍,“白天充電一塊二,晚上不到一塊錢。省錢還省事,現在出車只要管個電、四個輪胎,其他基本不用管。”

        不僅是出租車,新能源私家車也越來越多。細心的市民會發現,街上跑的綠牌車越來越多,小區車庫不少車位也裝上了充電樁。

        市民的直觀感受,背后有數據支持。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汽車市場研究分會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上半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零售滲透率為50.39%,首次超過燃油車。

        “油電反轉”,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首次過半。這一指標性節點的到來,對惠州汽車電子產業發展有何啟示?惠州如何趁新能源汽車“大行其道”的東風,進一步做大做強汽車電子產業?

      市民選購新能源汽車。

      (一)

        5月4日,2024北京國際車展落下帷幕。展會期間,華陽集團、億緯鋰能等惠州龍頭企業紛紛亮相,創新技術和優質產品贏得業界廣泛關注和認可。

        此次北京車展,自主新能源汽車品牌款式新穎、百花齊放,引得不少合資品牌車企觀摩學習。人們不禁感慨,“過去的老師,成了學生”。

        數據顯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一,顯示出巨大的消費能力和潛力。無論是新能源汽車整車廠,還是藏身背后的零部件供應商,無不在千方百計搶抓這一難得的市場機遇。

        對惠州企業來說,更是如此。只要融入頭部車廠供應鏈,產品幾乎“不愁賣”,營收也隨之水漲船高。

        2023年,惠州兩大汽車電子龍頭企業德賽西威、華陽集團,營收較上年同期分別錄得46.71%、26.59%的增長。今年一季度也延續了高速增長態勢,進入增長快車道。

        今年3月28日,小米首款汽車SU7上市,德賽西威、華陽集團、TCL華星等多家惠州龍頭企業深度參與小米汽車供應鏈。相信隨著小米汽車的“出圈”,惠州汽車電子企業也將隨之獲益。

        在國內市場銷量屢創新高的同時,新能源汽車也在海外市場不斷“攻城拔寨”,成為中國外貿出口的“新三樣”之一。

        春江水暖鴨先知。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浪潮下,惠州企業積極“走出去”,斬獲國際知名車廠的新項目訂單,并布局海外基地。

        5月15日,德賽西威歐洲新科技園區在德國魏瑪奠基,新園區占地近10000平方米,已啟動的一期工程包括辦公大樓和一座3D天線測量室,預計明年落成啟用,成為該公司國際化的又一里程碑。

      德賽矽鐠一期工程已竣工投產。

      (二)

        我國新能源汽車為何能夠迅速崛起?如此看來,首先是產業鏈的成功。

        中國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產業配套完整,依托科技創新,突破電池、電機、電控等一系列核心技術,形成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獨特優勢。

        作為全國重要的汽車電子生產基地,惠州該如何搶抓新能源汽車“大行其道”的“風口”?筆者認為,關鍵是要進一步做精、做細、做長與新能源汽車相關的產業鏈,融入整車廠供應鏈,共享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帶來的機遇。

        做精做細汽車電子產業鏈。德賽西威自主掌握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全棧設計等能力,在智能駕駛車載領域對人工智能的應用處于行業先進水平,華陽集團成為國內首家出貨量突破百萬套的HUD供應商,億緯鋰能新能源動力電池裝機量躋身全球前列……這是惠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硬核”實力,也是惠州搶抓新能源汽車發展機遇的信心和底氣。

        做長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眾所周知,產業鏈長、涉及面廣是汽車產業的顯著特征。汽車產業憑借巨大的經濟貢獻率以及對上下游產業鏈強力的拉動,一直是地方政府重點引進和發展的產業。依托“鏈主”企業,進行產業鏈精準招商,引進一批新能源汽車上下游重點項目,為惠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增添新動能。

        培育壯大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整合現有產業鏈資源,推動惠州新能源汽車“三電”、汽車零配件、充電設施、精密壓鑄等產業鏈中小企業加快提檔升級,讓更多惠州企業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占有一席之地。

      德賽西威的智慧出行體驗館。

      (三)

        工信部原部長苗圩在其著作《換道賽車:新能源汽車的中國道路》中認為:“電動化、智能化是汽車產業百年一遇之大變局的方向,它們分別代表換道競賽‘上半場’和‘下半場’。”

        毫無疑問,經過這些年的快速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然到了智能化的“下半場”。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是,現在的消費者買車,會更多地關注車的智能化配置:汽車芯片是否最新款的,系統是否流暢,是否支持智能駕駛等。

        尤其是在智能駕駛領域,自去年開始,高階輔助駕駛功能就在加速量產落地。華為、小鵬、理想等眾多廠商相繼開啟城市NOA功能的內測和推送,特斯拉FSD也極有可能引入國內。

        行業普遍認為,今年,高階智駕將進入更為激烈的競爭階段。智能駕駛成為車企進入“淘汰賽”角逐的入場券,重要性愈發凸顯。

        在此背景下,智能化的“下半場”,對惠州汽車電子產業來說,既是一場考驗,又孕育著前所未有的機遇。

        事實上,經過長期的研發創新,惠州汽車電子產業在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領域具有較強優勢。2023年,惠州上榜中國智能網聯汽車50強城市,在全國排名第24位。龍頭企業德賽西威智能駕駛域控制器產品連續多年保持行業領先,高算力平臺已量產配套理想汽車、小鵬汽車、路特斯等多家車企,新獲得超過十家車企的項目訂單。

        然而,在汽車智能化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下,對任何一座城市,一家車企、供應商來說,都來不得半點馬虎和松勁,必須不斷加大研發創新,力爭搶占汽車智能化的技術制高點。

        為此,從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車規級功能芯片、功率器件等關鍵零部件,到人工智能、自動駕駛、大數據、算力等最新技術,再到智能網聯汽車基礎設施、人才配套,惠州都需要持續“加碼”,不斷豐富和完善惠州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

        惠州日報記者謝寶樹

        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編輯: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