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鐘車程“空跑”出千元費用 網約車司機被判詐騙

        從薅2元“羊毛”起步,外賣騎手累計薅了9萬余元;10分鐘車程,網約車司機卻“空跑”出上千元費用……

        有人利用平臺漏洞非法“掘金”被判詐騙

        閱讀提示

        眼下不少電商平臺正開展“618”年中大促,在消費者“買買買”的同時,也有一些平臺從業者盯上平臺漏洞“薅薅薅”,實施詐騙犯罪。除了線上購物,網上訂餐、網約打車等在線經濟的漏洞同樣被盯上,一些從業者非法獲利侵害互聯網企業合法權益,最終受到法律懲罰。

        雖然每筆獎勵金最少只有2元,配送騎手劉某某利用虛擬號碼批量注冊虛假新用戶,騙取電商平臺新用戶優惠券和推廣獎勵費,累計案值竟達9萬余元。近日,經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法院以詐騙罪分別判處劉某某等12名被告人有期徒刑3年6個月至拘役3個月不等的刑罰,并處罰金6000元到1000元不等。

        在互聯網產業快速發展的背后,互聯網犯罪憑借其成本低、隱蔽性強的特點,逐漸成為不法分子的“掘金”新渠道。“刷單”騙取補貼、利用平臺漏洞非法獲利等侵害互聯網企業合法權益案件增加。近年來,上海檢察機關辦理了一批利用新經濟業態漏洞進行詐騙的相關案件,從司法層面加大對職業“羊毛黨”的打擊力度。

        外賣騎手組成“羊毛任務群”

        2019年5月下旬,某電商平臺工作人員趕至楊浦區某派出所報警,稱公司后臺數據監測顯示,2019年1月起,公司多家門店補貼情況異常,疑似有人惡意刷取新人優惠券,騙取上萬份優惠補貼。警方隨即展開調查,發現2019年1月至6月確有10余名配送騎手惡意刷單牟利。

        “新用戶首單享受滿減優惠”“推薦新用戶隨機領取獎勵金”……從這些電商平臺營銷推廣活動中,外賣騎手劉某某找到了漏洞。2019年起,他以單價0.1元的價格購買虛擬手機號碼,并注冊成為平臺新用戶。隨后,他點擊領取平臺滿29元減15元的“新人券”。優惠券到手后,劉某某在平臺下單,訂購略貴于29元的商品,再將商品倒賣至附近的小商鋪套現,每單能賺十幾元差價。

        劉某某還發現,該平臺的推新獎勵活動也有機可乘。他打開注冊成功的虛擬號發出的“邀好友拿現金”鏈接,輸入另一虛擬號完成注冊并首次下單完成收貨后,前一個虛擬號就會自動收到平臺發放的2元至20元不等獎勵金。

        事實上,這一“生財之道”在騎手圈內已“口口相傳”。騎手譚某某自2019年初被拉入一個“羊毛任務群”后,每天按照指令“做任務”賺錢,即通過惡意注冊軟件購買新手機號,并在手機APP上注冊成為平臺新用戶,之后下單購買群主指定商品并先行墊付貨款,再將該交易訂單截圖發給對方,對方會報銷墊付款并支付每單4元至5元的報酬。而兩人到案后都表示,“以為自己賺了大便宜,沒有認識到這是犯罪”。

        楊浦區人民檢察院審查認為,被告人劉某某、譚某某等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虛構事實,騙取他人財物,涉案金額累計達50余萬元。數額巨大,其行為已觸犯刑法第266條規定,應當以詐騙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載虛擬乘客”跑出千元車費

        從接單的起點到終點,只有10分鐘車程,而網約車司機開出500多公里,產生上千元的費用。這是怎么回事?

        近日,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檢察院辦理了這起網約車司機利用網約車平臺系統漏洞詐騙案。

        承辦檢察官沈懌昕介紹,沈某系某網約車平臺注冊司機。2019年初,“黃!闭业缴蚰,稱可幫他通過虛擬訂單獲取額外車費,事后雙方分成。“黃!苯拥健疤摂M乘客”發出的訂單后,指使沈某接單!包S!痹谛谐探Y束后假冒乘客向平臺提出車費異議,同時僅支付幾十元錢車費。網約車平臺收到申訴后,會先行墊付上千元的車費。就這樣,沈某利用漏洞薅到了“羊毛”。

        后來,沈某還發現了平臺的另一漏洞。他利用網約車先行墊付車費再和與其合作的導航APP集中結算這一時間差,讓“虛擬乘客”在導航APP上“坐車”后拒不付款,誘騙網約車公司墊付。截至案發,沈某共刷單61次,非法獲利7.4萬余元。

        “從2019年起,陸續有40多名像沈某這樣的網約車司機用同樣手段實施了詐騙,但他們中的一些人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犯罪。”沈懌昕說。

        利用平臺墊付款“薅羊毛”的還有一些電商平臺網店主。

        一次,某電商平臺網店主李某某發現,因商品缺貨,李某某與顧客協商讓其申請退款。但申請退款成功后,店鋪賬戶依然收到了錢,數天后,貨款才被電商平臺劃走。

        2019年10月,李某某將店鋪的商品價格上調,指使店鋪員工使用個人賬號在其店鋪購買了4萬余元的商品,再申請退款。審核通過后,該電商平臺全額墊付了該筆退款,李某某遂將這筆錢從店鋪賬戶提現至個人賬戶。數天后電商平臺與店鋪結算時因賬戶余額不足無法進行,此后李某某將該店鋪置之不管,騙得電商平臺4萬余元。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經驗,李某某又利用他名下另一家店鋪,用同樣的手法騙得電商平臺4萬余元。

        頻頻結算失敗后,電商平臺產生了懷疑并報案。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檢察院依法以詐騙罪對被告人李某某提起公訴,法院判決罪名成立,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刷手”騙走510萬平臺補貼款

        激烈的市場競爭引發互聯網電商平臺之間的優惠促銷大戰,各大電商平臺往往以派發優惠券、發放補貼的形式搶占市場、吸引客戶。然而,虛構交易、虛假刷單騙取補貼的現象隨之而生。

        2018年10月,方某某在某電商平臺設立某數碼產品官方旗艦店。2019年7月至9月,該平臺推出“百億補貼”優惠活動——參與活動的入駐店鋪以低于市場價的價格銷售某品牌手機,平臺再將差額補貼給商家。

        方某某伙同公司客服人員王某某、運營人員母某某(另案處理),加入專門的刷單微信群,指使十余名“刷手”在店鋪內虛假下單,以發空包裹的方式掩人耳目。等“刷手”確認收貨訂單完成后,平臺方便會自動將對應的補貼款匯入店鋪的賬戶內,而“刷手”們會從方某某、王某某處獲得幾百元不等的好處費。截至案發,方某某、王某某參與騙取平臺補貼款510余萬元。

        “該平臺在內部核查時,發現這家店鋪訂單異常,于是向銀行提出將其賬戶凍結的申請。銀行按照要求限制了該店鋪的提現權限,同時,平臺方及時報案,因此,方某某雖然頻繁提現但最終未能得逞!遍L寧區檢察院檢察官朱皓介紹。

        長寧區檢察院以方某某、王某某涉嫌構成詐騙罪提起公訴。方某某、王某某和涉案“刷手”均被判處刑罰。(記者 錢培堅)

      編輯:任己章
      分享到:
      上一篇:
      分享到:

      查看所有評論網友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觀點,與今日惠州網無關。發言最多為2000字符(每個漢字相當于兩個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