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級非遺!惠州剪紙:昔日走出國門,如今有待傳承

        原標題:

        惠州剪紙:昔日走出國門 如今有待傳承

        惠州力推剪紙藝術常駐校園,進一步推廣這項市級非遺

        “先里后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依次剪出水滴形、米粒形、花瓣形……”近日,在惠州市惠城區文化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剪紙工藝大師劉雅晶現場教授市級非遺項目——惠州剪紙。幾張彩紙,一把剪刀,在學員們的手中一折一疊一剪,瞬間就變成了栩栩如生的花草、蝴蝶,深受學員們的青睞。

        一剪一世界,一刀一乾坤。惠州剪紙歷史悠久,與人們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是民俗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過去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剪紙的影子,承載著眾多老惠州人的記憶。隨著時代的發展,這項藝術在人們生活中漸行漸遠。如今,民間掌握這項手藝的人少之又少,且都上了一定年紀,惠州剪紙面臨傳承困境。

        近日,記者從惠州市惠城區文廣旅體局獲悉,當地計劃推動惠州剪紙常駐校園,設置非遺工作站,打造成為橋西街道轄區學校的品牌活動,進一步推廣傳播這項古老的傳統工藝。


      劉雅晶在惠州學院開展剪紙培訓 受訪者供圖

        現狀:惠州剪紙后繼乏人

        位于惠城區橋西街道麥興路,惠州剪紙代表性傳承人蘇定明家中,隨處可見精美的剪紙作品,風景人物生動形象。“認真看,一幅好的剪紙作品能給人帶來藝術享受。”“惠州剪紙很講究構圖,多種元素同時呈現但不顯雜亂。”“畫畫能修改,但剪紙刻錯就沒有后路了。”……一談起剪紙,蘇定明滔滔不絕。

        已到古稀之年的蘇定明,跟剪紙打了大半輩子交道。他的剪紙技法是家中祖傳。一開始,他只是將剪紙當作愛好,直到20世紀80年代,了解到惠州剪紙面臨湮滅危機,才全身心投入鉆研。在數十年的創作生涯中,蘇定明的剪紙作品不僅在省內外多次獲獎,還受邀到我國港澳臺地區以及歐洲等地展出。

        其間,還發生了不少趣事。最讓蘇定明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他帶著剪紙作品到國外展覽展出,現場演示用2到3分鐘“速剪”一張人物側影,令外國人大為震驚。“他們不相信只用普通剪刀就能剪出那么傳神的作品,甚至懷疑剪刀里有電子芯片。”無奈之下,蘇定明給對方檢查剪刀,事實證明并無異常,他們連連稱贊:“中國不僅功夫了得,還有如此厲害的工藝。”


      劉雅晶刻苦鉆研剪紙

        時光流轉,昔日走出國門的剪紙藝術也難敵世事變遷,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所幸,近年來的推廣宣傳,逐漸吸引了一小批民間愛好者,劉雅晶是其中佼佼者。在2004年退休后,她開始重拾兒時愛好,加入老年大學剪紙班,刻苦學習,多次代表惠州前往外地進行交流,其剪紙作品也在深圳文博會等大型活動上亮相。

        從學員變成導師,劉雅晶不遺余力地開展公益教學活動,走進多個社區、多所學校推廣剪紙藝術,在每年惠州市文化館春、秋兩季開班,學生不計其數。剪紙已融入劉雅晶的生活。受她的影響,上初中的孫子從小喜歡剪紙,四五歲時就能剪出一輛小汽車。

        然而,后繼乏人還是最急迫的現實問題。“惠州真正會剪紙的人實在屈指可數,且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劉雅晶說,作為一門民間藝術,剪紙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微弱,能堅持下來的人很少。

        此外,剪紙難以走商業化道路,讓傳承更加艱難。劉雅晶記得,她曾幫忙創作過一幅作品,對方最終花費200元買下,但光是裝裱就花了200多元。“未來,希望能有更多熱愛剪紙藝術的年輕人,能把剪紙文化傳承下來。”劉雅晶盼望著。

        同樣期盼的還有蘇定明。接班人的難題成為他多年壓在心中的大石,家中孩子也都無心傳承,“目前我還在尋找接班人,歡迎有耐心、有恒心、真正熱愛剪紙的人士來聯系我”!


      經過蘇定明的設計和剪刻等步驟,西湖美景躍然紙上

        往昔:市井剪影承載記憶

        惠州剪紙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距今便有200余年,實際上可追溯到明代。”蘇定明介紹,惠州剪紙主要圍繞人生禮俗、歲時節令等民俗生活制作,純作欣賞的較少。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袁學歡曾撰文介紹,惠州剪紙有著南派剪紙柔美清秀、圖案精巧、技法寫實、以刻為主以剪為輔、剪刻結合的表現風格,吸收了國畫和版畫的表現手法,設計疏密有致,刀工細致入微,畫面豐富飽滿。

        追溯過往,在民國時期,惠州民間的剪紙較為活躍。在多數家庭中,都有剪紙作裝飾、鎮邪之用,或純粹作為美術作品,懸掛于廳堂、房間、書房。當時,西方一些生活用具及現代交通、電力等一些“新元素”涌入惠州,剪紙藝人及愛好者就將其作為剪紙題材。例如剪五代同堂,在八仙桌上便出現了暖水壺甚至風扇、煤油燈等;在郊野放風箏,可以見到剪紙的一角偶爾出現火車、汽車等元素。

        那時并沒有專職的剪紙藝人隊伍,刺繡、紙扎、竹木雕藝人也會剪紙。剪紙在花燈、喜事、年節及打醮等場合中都是作為配角,因此未有單獨的剪紙社團及專門以剪紙為生的門店作坊。蘇定明介紹,如果大型活動需要較多的剪紙,則預先告知會剪紙的人做準備,要用的時候就派人到其家中去取,“小型、簡單的多是一角左右,大型、復雜的則一元幾角或幾元,一般不會超過五元”。


      劉雅晶獨創以剪紙符號教學,通過剪紙符號組合可以形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新中國成立后,為喜慶活動、民居美化或作美術工藝品欣賞的剪紙不斷增多,但都以個體愛好或業余創作居多,未形成門店、組織等。每次畫展都有一定數量的剪紙作品參展,受到廣大老百姓的喜愛。

        1954年出生的劉雅晶還記得,小時候流行剪紙,她就與家中姐妹剪出花花草草,印在蚊帳上玩游戲。空閑時,她還會制作人偶,穿線拉桿,在家上演皮影戲。剪紙在當時是重要的休閑娛樂方式,幾乎是一代人兒時的共同記憶。“小孩子受到驚嚇,家里人便會剪個小人,放到受驚的地方‘打小人’。”劉雅晶說,幾乎所有的家庭婦女都會剪簡單的圖案,特別是會“花心思”去裝扮自己的圍裙,用巧手剪出花紋圖案后,再將其繡上,成為獨一無二的“時尚”。

        除了在民間各式活動中作裝飾外,在20世紀60年代,剪紙還廣泛地應用于商業廣告。蘇定明說,那時候惠城一些拳頭產品,如唐卓興剪刀、黎德芳跌打藥酒等,都是用剪紙作店標與商標,“黎德芳跌打藥酒的商標是一個扎著飄帶的葫蘆剪紙,其深遠內涵令人一目了然。”而貼在街頭的電影廣告也屢見一些剪紙圖案,造型生動,視覺沖擊力特別強,能吸引人們前來觀看。

        惠州市民們在一些公共場所中也能經常看到剪紙身影,如公園、影劇院、賓館區交通標志等方面。據老人說,惠城在民國時期,已有一些較高檔的旅店,在廁所中貼上了男女剪紙圖,使人更易識別。


      蘇定明的作品講究整體氛圍

        突破:進校園打造品牌項目

        昔日鮮艷亮麗的剪紙,如今卻逐漸黯淡失色。不忍看到剪紙藝術日漸沒落,劉雅晶鉆研創造出一套剪紙的特定語言和符號,通過線上線下的教學,吸引了不少初學者。

        據介紹,一整套課程分為初級、中級、高級。初級班設計了12節課,每節課教授4個符號,如彎月形、水紋形、月牙形等,在掌握48個入門的符號之后,初學者能基本剪出小花小草;中級班則是通過符號組合搭配,讓人們從會剪一朵花到一束花;學習完高級班課程,能剪出十二生肖。在課程中,劉雅晶還會傳授剪紙口訣,如“圓如明月、彎如柳條、尖如麥芒、方如瓷磚、斜如鋸齒”等。

        “以前大家都有一個誤區,認為有繪畫基礎才能學習剪紙。”劉雅晶說,通過剪紙符號的授課方式,能讓眾多沒有繪畫基礎的中老年人入門,并產生興趣。“其實,以前家庭婦女也都是通過一個個符號,組合成精美的剪紙圖案。”不過,這些課程只能帶領人們入門,如果想更進一步,學會設計創作,就需要漫長的學習過程,更多的是靠個人的天賦與努力。

        近日,記者從惠州市惠城區文廣旅體局獲悉,將加強與校園聯動,把惠州剪紙逐步推廣至保護單位——橋西街道轄區學校。據橋西街道文化旅游體育服務中心主任張文倩介紹,之前開設了多堂剪紙公益課,多次開展了非遺“三進”(進校園、進社區、進機關)活動。接下來,將在原先的基礎上,計劃先挑選兩到三所有基礎的學校,首先推進教師培訓,然后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開展相關的活動,如打造興趣班等,因地制宜將惠州剪紙打造成為學校的品牌。如果條件成熟,逐漸開展剪紙校園“全覆蓋”。

        對此,劉雅晶深表贊同:“短期一兩節課效果有限,只有長期穩定的課程才能讓更多的學生真正了解剪紙,感受到剪紙的魅力。”據悉,橋西街道將為劉雅晶組織申報區級非遺傳承人,而劉雅晶計劃開設更多課程,讓更多人學習剪紙。


      惠州剪紙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 受訪者供圖

        統籌策劃/羊城晚報記者 陳驍鵬 馬勇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李海嬋 通訊員 王小虎

        蘇定明:醉心指間 刀光剪影

        文/羊城晚報記者 李海嬋

        蘇定明的母親和祖母都喜歡剪紙。其祖母擅長創作西湖風景及故事,剪紙技藝遠近聞名。作品常賣給從南洋回鄉探親的華僑,作為禮物帶回去,緩解思鄉之情。“那時一幅作品的價格甚至抵得上一年的伙食費。”其母親雖然忙于工作,但也有著一雙巧手,能剪出不同形狀、各式各樣的雙喜字。周邊鄰居都愛不釋手,爭相購買。

        在耳濡目染之下,蘇定明很小就學習了祖母的刀法,如流水刀、橫刀、直刀,也習得不少口訣,如“輕柔似水,鈍如大石”等。但是由于調皮貪玩,他只是將剪紙當作愛好,并沒有深入學習。后來,他考上了美術專科學校,從事美術工作。

        在20世紀80年代,當地文化部門的工作人員找到他,讓他傳承剪紙技藝。“但我剛開始不太感興趣。”蘇定明說,后來經過調查了解到,惠州剪紙已經岌岌可危,剪紙人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幾乎無人繼承。讓他痛心的是,往昔每逢傳統節慶,街頭巷尾買賣剪紙作品的熱鬧景象,早已消失。“如果這么寶貴、接地氣的藝術就此消失,無人傳承無人問津,太可惜了!”

        于是,蘇定明下定決心傳承剪紙技藝,一心一意接過剪紙傳承大旗。在有繪畫功底的基礎下,他四處走訪學習,投入創作,“經常一坐就是大半天,癡迷到外面刮風下雨都不知道”。

        功夫不負有心人,蘇定明獲得了人們的肯定。我國美術界老前輩、剪紙藝術家萬籟鳴曾評價,蘇定明作品大部分表現出故鄉山水或富于哲理的畫面,構圖奇巧,刀法嫻熟,有很強的藝術性和觀賞性。其剪紙作品屢獲大獎。1987年,《小鎮春光》《晨光好》曾參加了全國首屆剪紙展,被中國剪研會收藏;《靜心》獲得1988年海內外“屈原杯”大賽獎;《香港回歸暢想》曾獲得全國書畫雙龍杯大賽銀獎;2002年惠州首屆剪紙展覽,蘇定明剪刻藝術作品展覽引起轟動;2012年,剪紙作品《東征》更是站上國際舞臺,獲得國際剪紙藝術節銀獎。

        

      編輯:海晏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