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賢太守崇文重教 建書院惠及后人
惠州正在籌劃建設伊秉綬展覽館,展現這位惠州知府倡導風雅、弘揚學術的風采
【編者按】
近期,清代書法家伊秉綬所書“長生長樂之居”隸書大字橫幅以2875萬元成交,刷新了其個人作品的拍賣紀錄。作為著名的書法大家,近年來伊秉綬的作品在書畫市場上屢受追捧。然而,很多惠州人還不知道,伊秉綬與惠州關系密切。在任惠州知府期間,他復建書院、倡導風雅、弘揚學術,對惠州文教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惠州人欠伊秉綬一座紀念祠。”“要講好伊秉綬與惠州的故事。”此前,相關專家在羊城晚報《惠州文脈》提議,設立伊秉綬等豐湖書院名人展堂,宣講名人故事。如今,這些呼吁有望得到回應。近日,惠州市惠城區委書記曹洪彬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透露,正在籌劃建設伊秉綬展覽館。 (李海嬋)
伊秉綬,字組似,號墨卿,福建汀州人,故又稱為“伊汀州”。伊秉綬任惠州知府期間,尤重教興文,倡率躬行,多有建樹,影響深遠。清代名士宋湘有感于伊秉綬對振興惠州人文的杰出貢獻,曾撰書一聯懸于豐湖書院大堂予以頌揚:“萬間廣廈庇來新,問秀才老屋深燈,他日幾逢賢太守;百頃平湖游者眾,看后學洙情沂思,有人重起古循州。”
伊秉綬重建了豐湖書院,院內“敦重”石碑引人關注,其雕像現存于惠州市博物館
師從劉墉 為清代碑學的開山鼻祖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伊秉綬出生于書香門第、官宦世家,父親伊朝棟為乾隆三十四年進士,官至光祿寺卿,著有《南窗叢記》《賜硯齋詩鈔》等。
伊秉綬幼稟庭訓,承傳家學,聰敏勤奮,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進士及第,授官刑部主事,先后任惠州、揚州知府,“廉吏善政”,卓然有聲,《清史稿》有傳。伊秉綬少時曾從同鄉名儒陰承方游,為學講求立心行己;出仕后受到大學士朱珪的賞識,亦為紀曉嵐所器重,紀曉嵐曾延聘他為自己的孫兒課教。
伊秉綬又從劉墉學書,是一位書法大家,四體皆能,尤以隸書獨步當世,“愈大愈見其佳,有高古博大氣象”,與鄧石如并稱為清代碑學的開山鼻祖。詩則有《留春草堂詩鈔》七卷行世,多為寓惠期間作品。洪亮吉《北江詩話》評其詩如“貞元朝士,時務關心”;居粵之作,“多峭厲之詞”。可以說,伊秉綬在當時中國文壇,是一位星光耀眼的一流人物。
東坡紀念館內,伊秉綬將蘇東坡書房匾額“思無邪齋”摹刻上石,現僅存“邪”“齋”兩塊碑刻
仰慕蘇軾 重修東坡祠作文酒之會
嘉慶四年(1799年),伊秉綬任惠州知府,“問民疾苦,裁汰陋規,行法不避豪右。故練刑名,大吏屢以重獄委之,多所矜恤”。在他主政期間,惠州經濟得到極大發展,耕地面積在廣東全省僅次于廣州和肇慶,儲糧達全省六分之一,鹽業、采礦、蠶桑諸業皆盛。伊秉綬造福百姓,一時政聲卓然,是當時有名的清官能吏。
伊秉綬治惠“政績”突出,“文績”更是影響深遠。惠州曾是蘇東坡被貶之地,他仰慕蘇東坡,便在白鶴峰重修東坡祠,在每年十二月十九日東坡生日,“招宋湘諸名士設祀堂中,賦詩飲酒”,并在墨沼中掘得東坡墨硯后,發起詩歌唱和活動,并重修朝云墓。這項面向全國的征詩征文活動,參與者除伊秉綬、宋湘二人外,還有翁方綱、趙希璜、吳錫麒、樂鈞等,都是當時的著名詩人、文章大家,惠州一時間成了全國文化人關注的人文亮點。
伊秉綬還在準提閣建無礙山房,政余之暇與賓客門生、地方俊彥在那里作文酒之會。“準提閣迥孤云上,倚醉分題忘主賓”,他的詩句真實記錄了當年與會者坐列無序、融洽無間的情景。如此切實有效的措施營造了寬松活躍的文化氛圍,使沉寂多年的惠州文壇重現蓬勃生機,推動了文藝創作的發展。
惠州市博物館內,“敦重”拓本保存完好,字跡清晰
倡辦教育 重建豐湖書院影響深遠
重建豐湖書院,是伊秉綬在任期間最大的善政。在此之前,建于永福寺側的惠陽書院“就圮者十余歲,紳士屢請重建,以費巨不果”。惠州府十屬生員每年赴府學歲考,皆因惠陽書院堂舍鄙陋不堪而難以安身。
伊秉綬出任惠州知府,十屬紳縉乃集議再請。伊秉綬聞之稱善,欣然許諾,遂選址豐湖黃塘寺之北,即祝圣院舊址規劃重建。為籌集資金,伊秉綬“發簿十屬簽題”募捐,各縣縉紳紛紛響應。嘉慶六年(1801年)冬,占地百畝、設施齊全的書院竣工,伊秉綬將其命名為“豐湖書院”。
豐湖書院三面環水,講堂居中,堂前為大庭,左右前后皆為生員居舍。在講堂北面稍高處建一堂四室共五間,為掌教者居室。伊秉綬延聘宋湘為首任山長,宋湘親自書撰楹聯懸于門前:“結廬綠繞青來處;得句花香鳥語中。”又為書院二門額榜書“豐湖書院”四大字,并配以楹聯:“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自此,荒廢多年的豐湖書院逐漸成為東江最高學府,培育了大量的地方文人,開創鼎盛時代。
后伊秉綬因與其直屬長官、覺羅吉慶爭執,以失察教匪罪論處。巧遇新任總督倭什布巡視惠州,惠州數千士民奔走總督門下訴其冤,新總督也深知前任總督覺羅吉慶“居官廉而察吏疏”,將伊秉綬論戍有欠公道,遂奏于朝。朝廷聞奏,免伊秉綬罪,官復原職,改授揚州知府。
伊秉綬任揚州知府期間,亦像在惠州一樣賑濟窮苦百姓,嚴治奸霸擾民者;除劇盜,修水利,保護和發展揚州地方歷史文化,深受當地百姓愛戴。嘉慶十三年(1808年),伊秉綬丁父憂回鄉盡孝,居家八年,嘉慶二十年(1815年)進京,道經揚州病逝。伊秉綬逝世后,揚州百姓為紀念他,將他祀于“四賢祠”,與北宋歐陽修、蘇東坡及清初王士禎一起配食。
西湖景區,伊秉綬為王朝云題刻的墓志銘
統籌策劃/羊城晚報記者 馬勇 陳驍鵬
文/何志成 圖/羊城晚報記者 李海嬋 通訊員 王小虎
伊秉綬在惠遺跡一覽
文/ 羊城晚報記者 李海嬋 通訊員 王小虎
作為著名的廉吏和書法家,伊秉綬極大地促進了惠州文教發展。如今,歷經了兩百余年風雨,惠州是否留有伊秉綬的遺跡?近日,記者實地走訪多地,發現伊秉綬在惠州蹤跡豐富,留下了眾多匾額和碑銘石刻。這些珍貴的書法作品極大地豐富了西湖乃至惠州的人文景觀。
豐湖書院
八月驕陽似火,豐湖書院正進行升級改造,施工現場如火如荼。遠遠望去,一塊刻著“敦重”的石碑屹立于正中央,仔細看發現“重”字的撇少了一半。“這并非損壞了。”據工作人員介紹,這是伊秉綬的墨寶,石刻是按照其歷史原貌復刻而來的。
據《豐湖書院記》記載,豐湖書院在清代重建時,伊秉綬為書院頭門撰書楹聯:“學焉得其性之所近;覽者將有感于斯文。”又于門廳大書“敦重”二字,并作跋語:“人需厚重也。重則威儀整,學問固。所以語云: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是之謂乎。余故于廳內題‘敦重’二字以銘之。”
嘉慶十六年(1811年)秋,伊秉綬重訪豐湖書院時,見到書院內設有奉供自己的祠堂,便令撤去。因此,這石碑是豐湖書院中找到的與伊秉綬本人最為密切的痕跡。值得一提的是,伊秉綬當年為豐湖書院題的“敦重”二字,如今也成為惠州學院校訓的重要內容,成就了惠州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話。
惠州市博物館
在惠州市博物館三樓,還存放著伊秉綬為豐湖書院題刻的“敦重”拓本,保存完好,字跡清晰可辨。博物館還佇立著伊秉綬的雕像,供游人參觀瞻仰。
惠州市博物館存放著伊秉綬為豐湖書院題刻的“敦重”拓本,懸掛著伊秉綬與宋湘的人物介紹
東坡紀念館
伊秉綬崇敬蘇東坡,曾重修東坡祠。一批東坡祠的詩碑石刻留存至今,如“德有鄰堂”“思無邪齋”等,也都離不開伊秉綬的摹刻,才讓世人得以一窺東坡原書法的風采。
惠州東坡紀念館坐落于東坡祠景區,記者看到,在紀念館負一樓展示區,可見“德有鄰堂”四字分刻在四塊石頭上,字跡清晰,保存完好。據說,“德有鄰堂”的牌匾原為木制,清嘉慶六年(1801年),伊秉綬將其摹刻上石。伊在跋中說:“蘇文忠公以宋紹圣三年營新居于白鶴峰,書此額流傳至今,慮其朽也,摹勒上石。”到嘉慶年間,東坡所書之匾仍在,而今卻不知去向。伊秉綬摹刻后,將其嵌在白鶴峰東坡祠的墻壁上,后張友仁將其收藏在中山公園內的豐湖圖書館,現陳列于東坡紀念館內。
“思無邪齋”也是蘇東坡在白鶴峰故居中書房的匾額。清嘉慶六年,伊秉綬摹刻上石,字為楷體,分別刻在四塊石碑上,每塊高63厘米、寬63厘米、厚7厘米。原嵌在白鶴峰東坡祠的墻壁上,后被毀,如今僅存“邪”“齋”兩塊碑刻。
伊秉綬在重修東坡祠時,還發生了一個故事。他曾意外地從墨池里發現蘇東坡珍愛的“德有鄰堂”端硯。后來伊秉綬把此硯帶回寧化老家,并把書齋命名為“賜硯齋”。現在,此硯珍藏于寧化縣博物館,為國家二級文物。
重建豐湖書院是伊秉綬在惠最大的善政,影響深遠
可開設情景小劇場
文/ 羊城晚報記者 李海嬋 通訊員 王小虎
惠州籌劃建設伊秉綬展覽館的消息一出,讓眾多專家學者備感欣慰。此前,惠州學院政法學院歷史系主任、副教授包國滔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惠州要講好伊秉綬的故事,延續伊秉綬教育理念,推動惠州教育事業長遠發展。“相比于走馬觀花逛建筑,觀看模擬課堂的演出更能讓游客感受本地文化。”包國滔建議,應在豐湖書院內開設小情景劇場,實景上演誦讀古詩文、靜心寫字,又或是學生頑皮受夫子懲戒等古時教學場景,吸引游客駐足觀看,感受惠州古時教學氛圍。
事實上,惠州歷史上賢明命官眾多,除了伊秉綬之外,還有“以令率人,不若身先而使其從之”的陳堯佐,后來官居宰相仍不遺余力地推介惠州;“以我為州,非以州奉我”的陳偁,經畫惠州西湖使之成為名勝; “瘠一身以肥邦”的劉克剛,興建豐湖書院,振興地方人文;又如重修惠州府城墻保障惠城平安的江國霖等等。嶺東文史研究所所長吳定球認為,他們良好的道德風范和施政經驗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尤其是對惠州文化教育的貢獻將被永遠銘記。因此,惠州應深入開發整理文化名人資源,將惠州歷史文化名人留下的諸多歷史遺存串珠成鏈,助力惠州文化強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