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健全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做強“科技引擎”支撐產業向新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林麗娟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林麗娟 馮麗均 通訊員惠科宣
東江實驗室建設步入新階段,增設新能源和新型儲能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轉化中心;香港理工大學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2024年9月正式揭牌,將建設成為惠港兩地深化科研合作、人才交流的重要平臺;德賽西威推出國內首次搭載Thor芯片的行業最高算力域控制器IPU14,在智能駕駛域控制器領域取得新突破……
站在2025年的新起點,回望2024年,在“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積極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大趨勢下,我市“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進一步健全,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產業科技創新氛圍活躍,創新成果突出,為惠州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奮力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貢獻科技力量。
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快馬加鞭,推動產業升級
在2024年11月中旬舉行的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碳中和分論壇暨惠州能源材料創新發展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鎖江透露,惠州正大力推動石化及新材料產業研發中試基地建設,并計劃將其納入國家“十五五”規劃。“這個平臺要按照世界一流的水準來建設,要突破傳統的科研院校到中試到企業的單線接力研發轉化模式,構建起立體協同攻關的轉化新范式,真正打造成大灣區關鍵技術攻堅基地、成果集成轉化基地、創新人才匯聚基地。”張鎖江說。
科技創新平臺能整合人才、技術、資金等資源,促進產學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產業升級,是科技創新的關鍵支撐。2024年,惠州大力推進創新平臺建設,建成多個重大創新平臺:
東江實驗室建設步入新階段,增設新能源和新型儲能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轉化中心,設立新型儲能專項資金,將引進和整合相關大學大院大所儲能創新資源,聯合龍頭骨干企業,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開展新能源和新型儲能關鍵技術攻關;
東江實驗室是推進我市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科技力量。惠州日報記者鐘暢新 攝
香港理工大學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2024年9月正式揭牌,下設新材料與新能源研究中心、綠色化學與可持續催化研究中心、綠色與智能制造研究中心、空間計算與影像研究中心等4個研究中心,將引入專業團隊,開展深度產學研合作,培養一批掌握未來關鍵技術的卓越工程師和高素質技術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
……
一個個重大創新平臺的建成,將為惠州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為促進創新平臺健康發展與建設,惠州進一步完善管理服務體系。記者從市科技局獲悉,2024年,惠州新修訂《惠州市新型研發機構管理辦法》《惠州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管理辦法》,新認定6家市級新型研發機構、30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增20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次啟動市級概念驗證中心建設,已認定首批市級概念驗證中心5家。
強化科技金融支撐,促進科研成果轉化
“科研之花”只有轉化成“產業之果”,才能真正實現其價值。2024年,惠州聚力健全成果轉化機制,構建高效完備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生態體系。
2024年3月,《惠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的若干措施》印發,圍繞促進科技成果有效供給、暢通科技成果轉化路徑、完善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增強科技金融服務能力、健全成果轉化制度保障等5個方面提出16條具體支持措施。其中對以“揭榜掛帥”方式組織的項目,按照技術交易額的一定比例給予最高300萬元補助。
過去一年,惠州組建了5個科技成果轉化專班,依托華南技術轉移中心惠州分中心啟動建設全市科技成果庫,積極對接并整合知名高校和重點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強化產學研合作機制,深入企業、園區開展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科技攻關、成果推廣等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活動,搭建起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之間的橋梁,發揮市場對科技成果的導向和催化作用,確保科技成果的轉化方向符合市場需求,促進科技及產業的深度融合與發展。
科技創新是高投入、高風險、迭代速度快的長周期活動,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更需要一整套安全穩定的金融服務支持。2024年,我市進一步強化了科技金融支撐。
2024年7月,市科技局發出《惠州市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管理機構遴選公告》,組建規模2億元的惠州市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重點投向具有市場前景的實驗室成果、概念驗證項目、中試研發項目、重點產業和未來產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2024年11月,惠州市科技金融聯盟成立大會舉行,來自深圳、廣州、惠州等大灣區內具有科技金融產品或科技金融服務經驗的銀行、投資機構、保險、基金、投資銀行、證券、擔保、律師、會計師和審計師事務所等38家泛科技金融知名機構,共同發起成立惠州市科技金融聯盟。市科技金融聯盟強化對優質早期科創項目的發現和投資培育,已初步建立起惠州市科技投資種子庫和聯盟導師庫,引導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同時,支持仲愷高新區“企業創新積分制投融資”試點,推動12家銀行、1251家科技企業入駐積分平臺,已有702家企業通過平臺獲得專項貸款或授信436.15億元。
強支持促交流,培育創新創業沃土
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能為創新創業提供肥沃的土壤,促使科研機構、企業和人才不斷進行技術研發和創新,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和源泉。過去一年,惠州著力培育創新創業沃土。
為加快推進新時代人才強市和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以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集聚科技人才(團隊),2024年,我市對2022年發布的《惠州市科學技術局關于引進培育科技人才(團隊)的實施辦法》進行了調整優化。其中,對戰略科學家團隊項目采取“一事一議”方式予以立項,并且根據團隊的創新影響力、投入程度以及預期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等情況進行綜合評估,給予不超過1億元的綜合性支持。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全市研發人員總量達8.6萬人,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量達197人年,排名珠三角第4。
為構筑人才交流平臺,我市成功舉辦2024年大灣區科學論壇碳中和分論壇,大灣區科學論壇主席、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白春禮院士及多位院士、國內外知名專家參加論壇,圍繞“低碳科技革命促進新質生產力”主題開展深入研討,發布多項低碳科技成果并舉行科技合作簽約。
與此同時,惠州持續辦好惠州西湖科學講壇,邀請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工學院創院院長徐政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碳中和技術研究所所長、深圳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能源工程學院名譽院長成會明,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學勤講座教授兼理工學院院長唐本忠等一大批科學界大咖作客惠州開展專題報告,在集聚專家智慧賦能惠州發展的同時,持續提升惠州各界人士科學素養,營造濃厚的尊重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