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染上網癮了,怎么辦?”網絡平臺上,網友的一句求助難倒了眾人。深陷“網癮”的銀發一族經常日夜顛倒地刷手機,沉醉在各種“打卡”和“養生知識”中。
很多人壓根沒有想到,曾經勸年輕人“少看點手機”的父母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竟然也不同程度被手機吸引,有的甚至深陷“網癮”。手機里的世界為何讓他們著了迷?
(一)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超2.96億,其中約1.7億是網民。在老年網民中,被稱為“網癮患者”的群體還真不小。調查數據顯示,全國51%的老年人日均上網時長超過4小時,15.7%的老年人超過6小時,超過10萬老年人日均上網時長超過10小時。筆者對生活在惠州的50名60歲以上老年人的調查中,33人日均上網時間超過4小時,其中9人超6小時,最長的日均上網時間達11小時;其他17人,多因視力、忙于家務或平時沒有帶手機的習慣而少看手機。
不少老年人熱衷于領取各種“紅包”、重復著各種“返利”操作,沉迷于五花八門的“養生知識”。“我媽經常把那種標題驚悚、不明真假的鏈接推送到家族群,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家族群發早上問候圖。”家住惠城區江北街道的上班族江小藝說,媽媽離開老家的“熟人社會”到惠州生活后,手機成了她關系最密切的“熟人”。
曾經不會操作手機而談網色變的銀發一族,為何紛紛“進化”成了“手機控”?
日常生活中,購物、打車、掛號就醫……數字生活讓老年人難以離開手機。許多老人剛開始并不習慣使用手機,一旦操作順手了,就發現離不開了,“一坐下來,就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機”成為一種常態。
這種常態從何而來?究其原因,部分老年人從工作崗位退下來后缺乏興趣愛好,日常時間無處打發,于是拿起手機消磨時間。特別是人手一部手機的家庭,當年輕人沉浸式融入各自的網絡世界,老年人最直接的反應就是默默地掏出自己的手機。誠如家住博羅保利山水城的羅女士所說,“每天晚飯后,兒子、兒媳、孫子一人抱一部手機,跟他們講話也是有一句沒一句,覺得有種莫名的冷落,也只好拿起手機打發時間”。
另外,一些電子產品為用戶設計的“即時獎勵”機制,如社交媒體的點贊、評論等,“砍一刀”“刷視頻賺錢”等“圖小利”的日常打卡活動,頻頻成功“圈粉”老年人。加上許多短視頻APP通過算法精準推送內容,“投其所好”粘住用戶。這些看似有趣又貼心的操作,讓老年人慢慢深陷其中。“打卡‘喂雞’,‘雞’長大了就可以‘生蛋’,覺得這種白拿的雞蛋很劃算,所以每天都會‘喂雞’。”家住惠城區河南岸街道美地花園城的趙阿姨回憶起幾年前每天在購物平臺打卡“喂雞”的情形仍然津津樂道。
(二)
常言道,過猶不及。過度使用手機甚至有了“網癮”,給老年人帶來的危害性不容忽視。
首先,是對健康方面的影響。綜合保健醫生的說法,老年人身體相對較虛弱,機體各方面都在慢慢退化,抵抗力下降,經常熬夜、久坐不動看手機,容易引發頸椎、心腦血管等方面的疾病,長時間看手機也會影響睡眠。
其次,他們熱衷的“網絡社交”很容易成為現實負擔。“機不離手”的時代,老年人的社交方式也從以前的串門聊天轉移到網上。有人早晨起床就要在微信群先發個“早安”,有人看見微信群里群友發言就立即回復,也有人看到朋友圈有人發照片就馬上評論點贊……使用手機,讓聯絡更加便利,這本是好事,問題是,一旦錯過了問安、點贊、回復,一些老年人就心生不安,甚至產生被朋友“疏遠了”的感覺,更加關注“手機動態”,生怕錯過那些“重要信息”,久而久之成為心理負擔。
此外,網絡世界的復雜讓很多老年人防不勝防,他們對于信息的辨別能力較弱,更容易被誘導,在網購、交友、直播互動等場景中,面對保健品花式坑老、暗藏的“殺豬盤”等套路警惕不夠,面對聊天員的“嗲式問候”輕易敞開心門……多種套路不時精準收割銀發一族,造成財物損失。
(三)
老年人上上網、玩玩手機,享受數字生活帶來的便利,是與時俱進之舉,是他們主動“靠近”主流社會生活的結果,值得肯定。但對于深陷“網癮”的老年人,應為他們砌筑“防火墻”,幫助他們安全便捷地享受精彩的數字生活。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給予老年人更多陪伴和關愛。在日常生活中,年輕人要多與長輩溝通互動,多去戶外休閑鍛煉,給予足夠的關心和愛,讓他們能夠在陪伴下感受到老年的幸福和快樂。
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以公益組織、社區服務等方式,為老年人提供老年群體活動、身心健康服務、保健養生小知識講座等,鼓勵他們開展娛樂休閑活動。老年人也要積極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多進行下棋、打太極、跳舞等有益于身心的活動,減少對電子產品的依賴。
構建良好網絡環境,讓網絡對老年人更加友好。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繼續對各類APP進行優化,對利用彈窗誤導用戶點擊跳轉等APP進行糾正或下架,避免老年人上當受騙。持續開展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多方合力全鏈條式打擊電信網絡詐騙,遏制養老詐騙蔓延。同時,開展防養老詐騙宣傳活動,強化銀發一族的防范意識,提高識騙防騙能力。
惠州日報記者凌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