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脫貧地區農副產品產銷對接活動首次離京在惠州舉行,集中展示推介中西部22個省(區、市)832個脫貧縣近萬款特色優質農副產品,推動更多脫貧地區優質農副產品“入灣出海”。
產銷對接活動現場,惠州館展示超300種特色農產品,“惠”味濃郁。地處“灣內”的惠州,正在借力推動本土特色農產品“出灣出海”。
(一)
一些家鄉土特產,因不為人熟知,被網友戲稱是“家鄉特地瞞著我產”。
今年初,隨著哈爾濱旅游火爆,南北方互送土特產引起大家關注,例如收到南寧砂糖橘的黑龍江回禮蔓越莓。“蔓越莓是東北特產?”東北老鐵們自己都不相信,還以為是進口的。于是,網友們開始了一場農業特產大摸底,不少人對自己家鄉的特產表示“陌生”。
作為農業大市,惠州人對自己的土特產了解有多少?來看數據:惠州擁有15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約占全省登記總量的13%,同時還有137個“粵字號”品牌。這么多本土優秀農產品,相信很多人沒有全部品嘗過,甚至可能沒聽過。
龍門茶農采摘山茶。(資料圖片)
惠州梅菜、龍門年桔、鎮隆荔枝、羅浮山大米、柏塘山茶、觀音閣花生、觀音閣紅糖、羅浮山荔枝、福田菜心、龍門大米、龍門蜂蜜、龍門三黃胡須雞、惠東馬鈴薯、矮陂梅菜、麻榨楊桃,這15個“地標”產品,不說如數家珍,有多少人能悉數了解?客觀地說,惠州不缺好的農產品,而是缺頭部品牌引領,也缺乏區域公共品牌統領。
土特產的“出圈”不是憑空而起,而是厚積薄發的結果。“隱藏”多年的新疆喀什小圓棗,10萬多棵小圓棗樹中,有一部分已有上千年樹齡,因為種植經濟效益低,一度面臨被砍伐的困境。如今,小圓棗來惠州參加產銷對接活動,開啟“入灣出海”的新旅途。
原來,當地政府從2021年開始把小圓棗列入重點發展產業,隨后建立“一盒子喀什”區域公共品牌,以喀什小圓棗作為“一縣一品”優勢特色產業進行重點打造,一顆不起眼的小圓棗變身大健康產品,實現了小圓棗走進大市場的蛻變升級。
在民以食為天的飲食文化背景下,大家對好吃農產品的期待從未停止。具有地方優勢特色的土特產,不僅要發展成為當地的“潮品”,更要謀劃如何破土而出,實現“出灣出海”。若養在深閨人未識,談何“出圈”?
(二)
新質生產力引領賦能農業現代化,開辟農業新賽道正當時。
今年荔枝減產,可以預見價格會飆升。5月初,廣東300噸凍眠10個月荔枝解凍上市的話題沖上多個社交媒體平臺熱搜第一。運用新攻克的荔枝液氮冷鮮技術,荔枝可實現以年為單位的儲存,可破除荔枝的“季節性”“大小年”困擾。事實上,借助科技力量,去年廣東荔枝歷史上首次實現冬季上市、周年鮮銷,首批產品為廣東荔枝產業帶來超1億元收益。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惠州作為嶺南荔枝主產區之一,荔枝也是惠州最具代表性的農產品之一,怎樣搶抓新發展機遇,續寫蘇東坡的千古佳句?
除了荔枝在夏至前后上市外,不少農產品具有鮮明的季節性,年桔、沃柑、青棗等產品在春節前后集中上市,保存與運輸不易,豐收季“果賤傷農”的產業難題難以避免。
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題中之義。在研究運用鮮果技術的同時,要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做好做深“農產品精深加工”這篇大文章,力爭讓每一個特色農產品都賣出好價格,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5月17日,2024脫貧地區農副產品產銷對接活動現場,許多市民前來“掃貨”。(資料圖片)
產銷對接活動選擇在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舉行,是因為該基地處于國家農產品流通骨干網“兩縱一橫”的交匯處、粵港澳大灣區1~2小時生活圈,也是大灣區目前規模大、品類全、功能優、聯農廣的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基地和農產品供應鏈創新中心。坐擁這個大平臺優勢,惠州優質農產品更應該搭好這趟便車。
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成為持續性“爆款”產品,并不能僅依靠主播帶貨,更需要用心鉆研新技術,挖掘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差異化農產品,叫響“惠州味道”品牌,讓“惠州味道”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惠州日報記者劉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