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旱稻測產畝產最高1061.76斤 超全市水稻平均畝產水平

      原標題

      機械直播旱稻測產畝產最高1061.76斤
      平均產量超全市水稻平均畝產水平

        撂荒地、旱播機、節水抗旱水稻,三者能碰撞出什么“火花”?

        今年7月份,惠州首次引進多功能精量氣播(旱播)機,在撂荒地上示范種植節水抗旱稻,如今正是晚稻收獲的季節,11月7日上午,在惠城區汝湖鎮仍北村,惠州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聯合惠城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對節水抗旱稻進行測產,結果顯示,我市節水旱稻機械直播技術測產畝產最高達1061.76斤(濕谷)。此次旱稻測產平均產量超過全市水稻平均畝產水平,旱稻種植經驗做法值得在惠州進行示范推廣。

        機械直播,抗旱稻產出喜人

        穿過鄉間小路,仍北村一片稻田里,抗旱稻沉甸甸的稻穗隨風搖曳。村民們忙著收割稻谷、打谷,現場農技人員有序裝袋、稱重、記錄,對稻谷進行測產。

      農技人員對節水抗旱稻進行測產,測產結果顯示,我市節水旱稻機械直播技術測產最高達1061.76斤(濕谷)。

        “今年,我們引進了4個節水抗旱稻品種和多功能精量氣播(旱播)機,推進節水旱稻機械直播技術試驗示范。”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農機部部長祝升直說。

      此次旱稻測產平均產量超過全市水稻平均畝產水平,旱稻種植經驗做法值得在惠州進行示范推廣。

        此次示范現場種植面積40畝,共引進4種節水抗旱稻,包括旱優73、旱優78、旱優113、旱優786。截至當天中午,農技人員已對三個品種進行測產(旱優113未成熟),其中,旱優73濕谷畝產950.5斤,旱優78濕谷畝產1061.76斤,旱優786濕谷畝產933.8斤。

        “測產結果超過全市平均水稻產量,我們認為通過水稻旱作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節水旱稻種植試驗示范比較成功,值得推廣。”祝升直說。

        省時節本,農戶種糧底氣更足

        據介紹,推廣水稻旱作農機農藝融合技術,可為嚴守耕地紅線,解決耕地“非農化”、糧地“非糧化”,把有限耕地資源優先用于糧食生產,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等提供保障,最終確保糧食生產安全。

      抗旱稻沉甸甸的稻穗。

        “今年,我們推進節水旱稻機械直播技術試驗示范,不僅有效破解缺水難題,而且節省育秧、運秧、插秧等環節的種糧成本。”祝升直說。

        對此,惠州市茂農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王暢新深有體會。他告訴記者,今年早造,合作社嘗試過采用人工撒播、無人機飛播旱種水稻,但效果都沒有用旱播機來得好。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育秧、插秧,要用到秧盤、地膜等耗材,人工插秧、田間管理都要成本,用了節水旱稻機械直播技術之后,這些都省了,一畝地能節省大概300塊錢。”

      農技“輕騎兵”,全程跟蹤,指導種植節水抗旱稻。

        據悉,采用新型多功能精量氣播(旱播)機,一次性可完成旋耕、施肥、精準播種、鎮壓作業;可播種水稻、花生、黃豆等作物,一機多用;通過電腦精確計算每畝下種量,下種更精準,高效高速,一天可播種150畝。

        這臺農機的加入,一次性解決了此前旱種水稻遇到的多數難題,還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效率。“目前合作社有200畝地,我們打算采用節水旱稻機械直播技術,明年全部種植旱稻。”王暢新種糧底氣更足了。

        文圖/視頻 惠州日報記者陳春惠

      編輯: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