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產權改革“金鑰匙”打開鄉村振興“致富門”
惠州各地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集體經濟收入快速增長的村子日益增多
“我們村以‘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為抓手,盤活土地資源1253畝,成立五大合作社,發展壯大集體經濟,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51.84萬元,比2021年增長10多倍。”博羅縣柏塘鎮小洞村黨支部委員練惠衡說。
改革是釋放發展新動能的“金鑰匙”。近年來,我市各地堅持黨建引領,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清產核資,讓資源變資產,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激發鄉村振興活力,像小洞村這樣村集體收入快速增長的村日益增多。
博羅縣泰美鎮樓下村整合優化村域資源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這是村民在樓下村供銷農場勞作。惠州日報記者鐘暢新 攝
“村黨組織+公司+農戶”
拓寬村集體村民“雙增收”新路徑
金秋時節,惠東縣鐵涌鎮油麻地村,連片稻田變得金黃,星羅棋布的蝦塭波光粼粼,成群的海鴨在灘涂上嬉戲覓食,遠遠望去,宛如一個巨大的拼盤。
油麻地村是瀕臨考洲洋的一個小漁村,具有養蝦傳統。近年來,通過完善蝦塭設施,提高租金,每年帶來的村集體收入近200萬元。從2021年開始,村里發展海鴨蛋產業,并成立惠州市弘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由村“兩委”干部負責經營,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15萬元以上。
“今年村里養了3000余只海鴨,將進一步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收。”油麻地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陳耀宏說,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盤活資源,并探索“村黨組織+公司+農戶”的模式,油麻地村走出了壯大村集體經濟新路子。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現富民強村目標的基礎保障和制度支撐。我市各地持續用力,不斷深化,確保把改革真正落到實處,助推村級集體經濟增收。
博羅縣泰美鎮樓下村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強村集體“三資”管理,大力推廣“村黨組織+合作社+農戶”模式,以資源聯用、產業聯動的方式整合優化村域資源,推動村社共建,充分發揮黨組織密切聯系群眾優勢、農民合作社資源優勢以及村域土地、人力等優勢,強化產業聯農帶農富農,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
“2022年,依托省供銷出資企業、泰美鎮供銷社、樓下村經濟聯合社及農民成員共同領辦的樓下村供銷蔬菜專業合作社,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17萬余元。”樓下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鐘永青說。
土地資金入股
抱團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通過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業經營體制創新、集體資產管理等方面持續大膽探索,我市各地進一步激發農村經濟活力、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
龍門縣龍城街道三洞村由村級統籌3個村民小組土地資源,與74戶村民簽訂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成功整合近百畝土地,依托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打造了花海驛站、帳篷營地等系列鄉村文旅項目,每年能為村集體經濟帶來25.5萬元的收入。
“村經濟合作聯合社和村合作社、村民共同簽訂農村土地經營權入股合同,村民以每畝1股的土地經營權入股,村經濟合作聯合社將流轉出來的土地統一對外招商引資,所獲收益按照村民40%、村經濟合作聯合社50%、村合作社10%的比例進行股份分紅,同時村經濟合作聯合社按每畝500元的標準每年向村民支付土地租賃保底收益。”三洞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吳鎮珊說,通過實施土地股份合作、開展“三資”清理等方式,整合、盤活資源,深挖村集體經濟發展潛力,實現農村資源經營收益最大化。
如何按照市場法則,積極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我市各地進行了努力探索。
惠陽區新圩鎮約場村通過合作社整合“盧偉如公園”配套資源,引入專業團隊按2∶8配股注冊成立運營公司,打造“盧偉如主題公園+粵菜美食基地”鄉村旅游,通過建設孵化樓、特產集散中心等物業出租以及接待研學游客等實現創收,公司營業額目標定為每年3000萬元,按分成比例將為約場村增收近百萬元。
大亞灣開發區西區街道新寮村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和地理位置優勢,大力招商選資,著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通過土地出租、項目引進、村企合作等方式,先后建成7000多平方米的農貿市場和2萬多平方米的工業廠房,推動多家大型企業相繼落戶。其中,采取村里出地、外商出資合作模式升級改造的新寮農貿市場,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從80萬元到800萬元的驟增。同時,新寮村整合6個村民小組零散土地資源共4萬平方米,推動2個大型村企合作項目落地。2022年,新寮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4000萬元,資金、資產、資源等總計價值過億。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有效破解了村集體經濟發展中“無本辦事、無業成事”等難題,村集體、村民與龍頭企業、合作社緊密聯結起來,增收渠道越來越寬。
惠州日報記者歐陽成 香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