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特殊學校:用心用情辦好人民滿意特殊教育

        有人說,世上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都是有缺陷的人;而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愛他的芬芳。坐落在惠城區下馬莊路的惠州市特殊學校,擁有超過300顆“上帝喜愛的蘋果”,他們或有聽力障礙,或有視力障礙,或有智力障礙,也有些是“星星的孩子”,這些孩子便是人們口中的“特殊學生”。在這里,越來越多智力障礙學生學會了生活自理,越來越多聽障學生學會了看書識字,越來越多“星星的孩子”不再孤單……

        近年來,市特殊學校按照“為每個孩子提供適宜的教育,讓每個孩子過上幸福而有尊嚴的生活”的理念辦學,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讓孩子們擁有更加出彩的人生。

        癸卯兔年首個工作日,廣東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吹響了高質量發展沖鋒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市特殊學校用心用情辦好人民滿意的特殊教育,探索出適合惠州特殊教育的發展之路。

        

      站在新的起點上,市特殊學校用心用情辦好人民滿意的特殊教育,探索出適合惠州的特殊教育發展之路。

        夯實黨建

        實施“2+5”黨建模式,促進特教事業全面發展

        漫步在市特殊學校的校園,早晨習習的涼風拂過樹梢,伴著廣播的背景音樂,孩子們正神采奕奕做著早操。老師們則在一旁兢兢業業,絲毫不敢懈怠,認真引導每位學生積極參與運動。老師用愛溫暖著每一位“折翼的天使”,用智慧助力他們飛翔,用實際行動詮釋“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

        近年來,為充分發揮學校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該校黨總支探索實施“2+5”黨建工作模式,加強兩支隊伍建設,搭建五大載體支撐,打造黨建工作品牌,實現了學校黨建工作與教育教學工作同頻共振、協調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起,市特殊學校與惠城區特校同址辦學、合署辦公,在市委教育工委指導下,創新工作機制,成立聯合黨委。聯合黨委成立后,充分發揮政治引領、統籌協調、服務保障作用,解決和融洽了涉及兩校共同利益的有關問題,兩校攜手并進,共同開展政治理論學習、實行疫情防控一盤棋管理、舉行聯合升旗儀式及聯合運動會等,實現了校際之間的共建互補、共同發展。

        在黨組織引領下,該校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開展以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養為核心的黨建活動,發揮黨建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重要作用,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如開展“青藍工程”黨員結對幫扶、上黨員示范課、到縣區巡回送教、萬師訪萬家、聯合結對社區開展“共建一流”等活動,打造了“黨員示范 學科引領”的黨建品牌,為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根本保障。

        同時,該校以“庸懶散拖”問題教育專項整治工作為重要抓手,全面推進師德師風建設,要求教師不忘特教初心,牢記育人使命,在細微處見師德,在日常中守師德。

        

      惠州市特殊學校為特殊孩子提供適宜的教育。

        狠抓質量

        鍛造隊伍力推改革,全面提高特教專業水平

        殘疾兒童,是折翼的天使,讓他們的人生擁有能夠出彩的機會,是特殊教育老師的追求,也是全社會的希冀。在市特殊學校,有這樣一群特殊的園丁,他們甘于寂寞,樂于奉獻,他們沒有桃李滿天下的職業榮耀,卻堅持培桃育李的職業操守,他們有時又當爸又當媽,他們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讓一個個家庭重新燃希望。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的特殊教育是蒼白的特殊教育。”秉持著這一理念,市特校打造了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目前,該校共有在職在編教師105人。高級教師17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全國特教園丁獎3人,廣東省特級教師4人,南粵優秀教師6人。同時,該校通過“走出去”“請進來”,不斷提升教師教學水準和師德水平。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在市特校擔任啟智部備課組長的曾家苑介紹說,2009年9月,學校成立啟智部,開始招收智障學生,其中多數為輕度智障。因此,啟智部一直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使用統一的教材,進行分科教學。2012年惠州各縣區辦起了特殊學校,分擔了學校的招生壓力,原來百里挑一的“優質生源”(輕度智障學生)一去不復返。隨著生源發生的巨大變化,中重度的智障學生越來越多,教學工作中的問題逐漸凸顯,統一的教材、統一的教學目標并不適合中重度智障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孩子們得不到更為適宜的教育。為此,2014年,市特校拉開啟智部教學改革大幕。

        經改革,啟智部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實行包班制教學,老師從專科變為全科,正式推行個別化教育。在此情況下,教師們立即轉換角色,從原來課程的被動執行者轉變為主動設計者,突破學校的啟智教育發展瓶頸,為每一個孩子提供了個別化教育計劃(IEP),突破該校啟智教育的發展瓶頸。

        家校共育

        構建“136家校共育模式”,培養合格社會人

        “在上特殊學校之前,做夢也沒想過我女兒能做菜給我們吃!”李女士驚喜地說。她的女兒小劉出生時因缺氧導致智力方面存在障礙,手部力量比較弱,原來連擰毛巾都困難。進入市特殊學校就讀后,老師從生活點滴著手,教會她很多生活技能,且叮囑她在家每天做一次運動、做一道菜、做一次勞動。在家校良好的互動氛圍下,小劉的自理能力進步很大,體能方面也得到較大提升。

        對特殊學校而言,家校聯手共育顯得更為重要。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經驗積累,市特殊學校逐漸形成富具特色的“136家校共育模式”,通過家長、老師自身的不斷學習,成長在孩子之前,通過家校共育,引導、幫助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最終達成共同成長的目的,切實提高“三全”育人成效。

        其中,“1”是指市特殊學校堅持“一生一案”,推進立德樹人,打造德育教育共同體,搭建更廣的學習教育平臺,培養特殊學生成為一個陽光、自信、充滿活力的“社會人”,促進其融入主流社會。“3”是推動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緊密結合,形成一個穩定、長期合作的地基層面,再緊密圍繞學生這一中心點,形成三位一體的合力教育模式,營造良好的共育氛圍。

        在上述基礎上,市特殊學校抓住六條主線,一是組建教育隊伍,抓好德育管理人員、班主任和任課教師三個層面人員的培訓,提升專業技能。二是成立家長學校,開發并實施“家長溝通課程”等支持式家長學習課程,并邀請特教專家到校給學生家長開展正向行為、自閉癥等專題等講座。三是搭建家訪平臺,積極開展“萬師訪萬家”活動,2022年度的家訪率達到100%,以此密切家校聯系、凝聚家校合力。四是開設親子互動環節,學校啟智部率先探索在日常教學中增設學生、家長的互動學習環節,形成良好的協作氛圍。五是開展親子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及家長到戶外開展體育鍛煉活動,升華感情。六是探索社區協作,長期開展普特融合活動,建立“請進來、走出去”普特融合教育實踐活動的長效機制。在多方共同努力下,“136家校共育模式”取得較好的效果,得到家長和學生一致好評,也為該校注入蓬勃發展的動力。由于家校共育工作業績突出,該校協同育人項目“一生一案,以愛育愛”認定為2022年惠州市“三全”育人精品項目,樹立了特校德育新品牌。

        升學就業

        堅持“授之以漁”,讓殘缺的金子依然發光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對于特殊學生家庭,孩子正常升學和順利就業更是家長們最大的愿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為了使學生掌握一技之長,使特殊學生成長為自食其力的人,市特殊學校根據學生特征,分別設立啟聰部、啟明部、啟智部和職高部。根據三類學生的不同生理、心理特征,堅持分類指導,不斷探索嘗試“1+X”課程育人體系(其中“1”是生命教育課程,“X”是生活育人課程、生存技能職業教育課程、IEP教育課程等特色課程),為孩子提供豐富的課程內容,教會了學生一些技能,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與創造能力,為未來多開了一扇窗。

        自2012年開辦啟聰高中以來,該校組織教師外出取經,邀請名師進校指導,實行家校聯動,關注學生身心健康,進行科學備考,加強個別輔導,用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堅持創造了一屆又一屆的高考輝煌,為聽障孩子搭建了更高的發展平臺,打開了更多的機遇大門。2015年以來,該校共71名聾啞學生畢業,其中58人考上大學繼續深造,升學率81.69%,為聽障孩子搭建了更高的發展平臺。

        在職高部,該校開設面包制作、餐飲、客房服務、清潔服務、汽車美容、洗衣等6個專業。為讓學生更好地走向社會,該校積極推動校企合作,分別與索尼精密部件(惠州)有限公司、惠州慧家喜憨兒洗車成長關愛中心、旭硝子玻璃顯示(惠州)有限公司等企業開展合作,建立實習基地,開辟就業輸送路徑。自2019年首屆啟智職高學生畢業以來,18人順利就業,讓特殊學生走上自食其力之路,既為其家庭減輕負擔,增加家庭經濟收入,也讓他們過上有尊嚴、有質量的生活。

        對話

        讓特殊學生的未來綻放多彩之光

        1997年,惠州市特殊學校創辦時只有1名校長、2名主任、4名老師,學生也僅有32名聽障學生,辦學環境被戲稱為“開門見山”,升旗臺就在山腳下,只有一棟樓,半個籃球場,條件十分艱苦。如今該校已開設九年義務教育和三年高中教育,校園環境幽雅,設施設備完善,師資配備合理,有學生302人,在職在編教職工105人。

        26年歲月如梭。作為創辦人之一,市特殊學校黨總支書記、校長李志毅見證了市特殊學校從小變大、由弱變強,也對特殊教育有著深厚的感情。在新時代背景下,作為該校的掌舵人,他對特殊教育有著哪些不一樣的看法?對學校高質量發展有著怎樣的發展思路?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日前對他進行了專訪。

        惠州日報:特殊教育的“特殊”如何體現?

        李志毅:特殊教育的確很“特殊”。比如一個智障班的班里雖然只有10名孩子,每個孩子的狀況都不一樣,如言語及認知障礙,情緒行為失控,社會交往困難,刻板動作,多動癥,自殘自傷行為……這些孩子更需要得到個性化教育訓練的機會,更需要被接納與被愛,這就需要老師根據每個孩子的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實施“一生一案”,為特殊孩子提供適宜的教育。不過,特殊教育其實也有“不特殊”之處,比如教育的最終目標,都是讓孩子面向未來、面向社會,回歸主流社會。

        惠州日報:學校提出了“為每個孩子提供適宜的教育,讓每個孩子過上有品質有尊嚴的生活”的辦學理念,落在具體行動上是怎么做的?

        李志毅:我們要做有情懷的教育人,做有溫度的教育,更要守護特殊孩子成長,為他們創造新的希望。他們軀體殘疾雖不幸,卻也不是最可怕的,最怕的是“心靈殘疾”。所以我認為,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讓孩子融入主流社會,是特殊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所在。因此,市特殊學校持續推進“三全”育人工作,形成人人參與、協同育人的良好氛圍,教育學生自強不息、自食其力。2022年,我校第八屆高考8名啟聰高三學生畢業,7人考上大學,升學率87.5%;10名啟智職高學生畢業,8人順利就業,就業率80%。通過提供教育,我們努力讓特殊學生學會自力更生、自食其力,過上有尊嚴的生活,讓特殊學生的未來綻放多彩之光。惠州特校辦學26年來,已經達到“學生有出息、家長有盼頭、特教有成效”的辦學目的。

        惠州日報:學校提出了高質量發展的思路,計劃從哪幾個方面推進?

        李志毅:開局關乎全局,起步決定走勢。2023年是貫徹宣傳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我市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年。抓好開局之年的工作,沒有捷徑,唯有實干。為推動市特殊學校高質量發展,我們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推進:

        一是堅持黨建引領,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創建全國特殊教育示范校提供強大動力和根本保障。

        二是堅持立德樹人,通過豐富德育形式、提升精細化管理,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和學習、生活等習慣,同時發揮家校共育的作用,引導廣大家庭和社會各方面主動配合學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圍和社會風氣鞏固學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會與學校同向同行、攜手育人的強大合力。

        三是堅持隊伍建設。培養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一方面優化工作作風,鑄就高尚師魂,樂業敬業,在細微處見師德,在日常中守師德。另一方面,組織好外出學習培訓、參觀名校、邀請專家來校指導、校際聯動、開展校內比賽等形式,開展系統的、有針對性的培訓,進一步促進教師們的專業發展,打造一支高質量的師資隊伍。

        未來已來,我們要繼續以“拼”的精神、“闖”的勁頭、“實”的干勁,開好局起好步。特殊教育迎來發展“春天”,我們要找準教育的定位、展現教育的擔當,為惠州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活力。千帆競發,我們當奮楫爭先,精耕細作,靜待花開,不忘初心,不負未來。

        學校名片

        惠州市特殊學校創辦于1997年9月,是市直公辦學校,也是惠州第一所集文化教育、職業教育與康復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特殊教育學校。學校占地面積23659平方米,建筑面積15605平方米,目前學生302人,在職在編教職工105人。學校開辦了啟聰部、啟明部、啟智部、職高部4個學部。學校獲評“廣東省特殊教育先進單位”“廣東依法治校示范校”“廣東省安全文明校園”“廣東省綠色校園”等稱號。

        本版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游璇鈺 通訊員郭瑤

      編輯:小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