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市企業家座談會聚焦大產業大平臺大項目大企業大環境
政企凝心聚力 共謀高質量發展
惠州城市環境優美。 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惠州將持續大力實施制造業當家戰略,狠抓大產業、大平臺、大項目、大企業、大環境,奮力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1月28日上午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后,下午惠州市企業家座談會召開,市領導向企業家通報2022年惠州市經濟社會發展成效及推動制造業發展工作思路,傾聽與會企業代表就惠州市高質量發展、企業定位和發展的心聲和意見,共謀高質量發展之道。
廣東德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惠州市企業家協會會長姜捷:
“惠州是個干事創業的好地方”
姜捷
“春節假期過后開工的第一天,市委市政府就召開企業家座談會,面對面聽取企業的意見,給企業鼓勁打氣,共謀高質量發展策略,足以看到市委市政府對企業的關心和重視,我們備受鼓舞。”會上,廣東德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惠州市企業家協會會長姜捷稱,他1988年來到惠州工作,至今已35年,無論是德賽還是個人的成長發展經歷,他都深刻感受到惠州是個干事創業的好地方,近年來朝著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方向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越來越好,取得非常大的進步。
面對新冠疫情給企業帶來的影響,政府積極作為出臺了一系列幫扶企業的政策,幫助企業解決很多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助力企業渡過了很多難關,“惠州發展潛力大、后勁強,充滿活力,我們堅定看好惠州、共建惠州,與惠州共同成長。”
據介紹,2022年德賽集團銷售收入達419.7億元,同比增長26.5%,利潤總額22.6億元,同比增長20%。“集團的目標是力爭今年銷售收入達480億元,增長15%左右,到2025年達到600億元。”
他建議今年貫通市政主干道宏達路,進一步優化惠南高新科技產業園交通路網。
惠州贛鋒鋰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賓術:
“要乘惠州這塊福地東風搏擊市場浪潮”
賓術
惠州贛鋒鋰電科技有限公司是江西贛鋒鋰業集團旗下江西贛鋒鋰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項目總投資30億元,預計2025年全部建成,年產值約50億元。該公司總經理賓術介紹,項目于2021年3月動工,在惠州“店小二”式服務的優良營商環境下,已完成全部土建基礎建設,建成了首期每天20萬只聚合物鋰離子電池產能,目前計劃在今年繼續投資二期設備產能,預計2023年實現產值5億~7億元。
“惠州贛鋒的目標是進入消費類鋰離子電池領域第一梯隊,我把公司今年的整體發展思路總結為‘外乘東風、內拼創新’。”賓術表示,“東風”主要指的是惠州這塊福地的東風,利用惠州的區位優勢和優越的營商環境,企業將集中精力搏擊市場浪潮。
同時惠州贛鋒持續推動產品技術創新、制造技術創新和經營模式創新,實現綜合效益最大化。他介紹,惠州贛鋒建設的工廠用的是行業最先進智能制造的自動生產線,通過物聯網大數據,實現生產條件、測評和管理智能化,將生產資源、基礎設施與信息化、自動化相結合,實現實時業務分析及持續優化。
廣東金力智能傳動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呂志峰:
“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增強競爭力”
呂志峰
廣東金力變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1年從深圳遷到惠州,是一家致力于微型精密減速傳動系統的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今天參加座談會后,我們對惠州的前景和企業自身的發展更加充滿信心。”廣東金力智能傳動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呂志峰介紹,公司擁有有效知識產權約200項,成立了省、市級技術研究中心3個,參與起草國家標準1項,主導團體標準1項,在高端核心領域實現國產替代,在國內細分市場占有率近年來持續領先。
“2022年,企業實現產值3.06億元,2023年公司產值預計突破5億元。”呂志峰表示,為了完成這一目標,企業將不斷提升生產環節的數字化、信息化、自動化水平,牢牢把握國內生產需求,持續加大研發投入,進一步占據國內市場領先地位,增強與國際一線品牌的競爭力。
他建議惠州持續加大對專精特新企業的政策引導,加大人才引進、稅收政策方面的幫扶力度,引導更多的中小企業成長為專精特新企業。
廣東利元亨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研究院院長杜義賢:
“持續在新能源和智能制造領域精耕細作”
杜義賢
“生在惠州、長在惠州,成立在新能源鋰電裝備市場高需求背景下,企業已發展成為全球第一梯隊的鋰電裝備頭部企業。我們對惠州的發展充滿信心。”廣東利元亨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研究院院長杜義賢介紹,2022年,利元亨前三季度實現營收約30億元,研發費用占比11%,全球員工近萬人,國內外知識產權布局超3000項,參與了30余項國家、行業標準的制定。
“利元亨將緊緊圍繞惠州‘2+1’現代產業發展主攻方向,聚焦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中新能源電池板塊,持續創新。”杜義賢介紹,新的一年,利元亨將堅持“技術立業,苦練內功”,持續在新能源和智能制造領域精耕細作。為了滿足生產需求,當前正在加快企業二期工業園建設,三期工業園也計劃今年年中動工,預計明年投產。此外,企業還在持續發力,積極拓展海外市場,開辟企業新增長方向,進一步擴大研發光伏電池和燃料電池的智能化生產設備。
企業發展離不開優質的營商環境,杜義賢建議政府加大對產業園區周邊的配套設施建設,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尚雷仕(惠州)智能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冉敬軍:
“企業發展離不開優良投資營商環境”
冉敬軍
“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當地優良的投資營商環境。”尚雷仕(惠州)智能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冉敬軍表示,從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到惠州企業家座談會,讓他倍感振奮。
尚雷仕2017年從廣州搬到惠州的龍門工業園,是一家致力于全球SPA泳池水療設備及智能家居的研發和制造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擁有發明、著作權、實用新型、外觀設計等專利100多項,通過CE、TUV等國際認證,產品暢銷海外市場,在細分領域排名居全球前三和國內第一。
在惠州發展期間,園區以“一個項目一支隊伍”的工作機制,及時了解企業遇到的痛點和難題,讓企業一期項目只花了半年時間就實現了從簽約到投產的全過程,2022年完成工業產值4.71億元,目前二期項目正在建設階段,預計今年9月建成投產,達產后預計年產值8億元。
他建議由市里統籌全市院校資源,制作成專業宣傳小冊子發放給企業,打通院校與企業的人才培育信息通道,方便企業根據用工需求聯系院校進行訂單式培養專業技術人才。
中廣核新能源(惠州)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艷生:
“為打造世界一流綠色灣區提供綠色能源支撐”
陳艷生
中廣核惠州港口海上風電項目總投資約181.4億元,分兩期建設,其中港口一期項目投資68億元,已于2021年底建成全容量并網發電,港口二期項目擬投資113.4億元,由PA項目450MW和PB項目300MW組成。中廣核新能源(惠州)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艷生介紹,截至2022年底,PA、PB項目已開展招采、勘察、設備預制等前期工作,累計完成投資12.3億元,今年3月計劃海上開工連續建設,年底實現全容量并網,今年總投資58億元。
項目建成后總裝機容量達到100萬千瓦,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首個海上風電百萬千瓦基地,屆時年上網電量約26億度,相當于每年節約標煤約103.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95.01萬噸、種植8.56萬畝森林。
他透露,按照國家《“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等政策文件,2022年7月公司已取得惠東白花1GW/2GWh電化學儲能項目的備案,并已通過惠東縣政府常務會議申請列為省預備重點項目,力爭2023年實現項目開工建設并新增投資10億元。
“2023年是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是公司落實‘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中廣核新能源(惠州)有限公司將堅定黨建引領,切實完成項目建設投運,為廣東清潔能源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世界一流綠色灣區提供綠色能源支撐。”陳艷生說道。
惠州金籟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肖義松:
“惠州正迎來制造業發展大好形勢”
肖義松
“金籟科技(惠州)磁性元器件制造項目2022年2月落戶,從簽約到動工僅歷時50多天,去年底封頂,比原計劃提前了2個月,為今年投產奠定堅實的基礎。”惠州金籟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肖義松表示,當天上午聽了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下午又參加惠州組織的企業家座談會,倍感親切備受鼓舞,“特別是惠州正迎來制造業發展大好形勢。”
肖義松介紹,金籟科技(惠州)磁性元器件制造項目投資規模約50億元,主要從事高頻變壓器、電感、VCM馬達線圈、OIS馬達線圈等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有望成為磁性元器件國產應用的標桿,年產值規模約100億元。
項目從簽約到建設過程中,他感受最深的是政府的保姆式服務,各政府部門每月主動下沉企業,解決項目落地遇到的問題,打通了政務服務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無事不打擾,有事立馬解決”。
“一個旅游區,客人到了,酒店沒建好是留不住客人的。”肖義松認為,當前不少企業遇到了資金困難,需要金融機構大力支持。他建議金融機構創新改變固有放貸模式;建議政府在下沉服務中擴大服務范圍,帶著金融機構一起支持服務企業發展。
欣旺達惠州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宋崇軍:
“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宋崇軍
“聽了今天的匯報,更增加了企業在惠州發展的信心。”欣旺達惠州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宋崇軍介紹,欣旺達惠州新能源有限公司是欣旺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2012年起在惠州建設大型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基地,已建成先進的動力電芯、動力電池Pack、3C消費類鋰電池、SMT、精密模具及精密注塑等智能制造車間。2022年,欣旺達在博羅基地的產值超100億元。
對于企業高質量發展,宋崇軍建議,惠州要以工業互聯網為抓手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引導更多金融資本向數字化項目傾斜;建議出臺綠色能源綜合利用規劃,支持儲能技術研究和項目布局,構建綠色能源創新體系;推動先進制造業快速發展,拓展工業用地空間,優先滿足高端制造業需求;鼓勵頭部企業在惠州建設行業領先的燈塔,引進高端人才;加大產業園周邊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使教育、醫療等配套設施與區域項目增長相適應。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馮麗均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馮麗均 邱若蓉
攝影(除署名外) 惠州日報記者李松權 湯渝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