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小寒| 御寒保暖 進補佳期

        1月5日,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冬季的第5個節氣。

        對小寒節氣名字的由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釋:“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它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變化的節氣。

        冬至過后,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持續降低,溫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際降到最低。民諺:“小寒時處二三九,天寒地凍冷到抖”,這說明小寒節氣的寒冷程度。

      二十四節氣小寒。龍門農民畫畫家王漢池《客家山歌農民畫組》之節氣歌 ,冬季節氣。 

        唐代元稹《詠廿四氣詩·小寒十二月節》云,“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拾食尋河曲,銜紫繞樹梢。霜鷹近北首,雊雉隱聚茅。莫怪嚴凝切,春冬正月交。”進入小寒,也就進入農歷臘月,這意味著舊的一年將盡,新的一年將要開始,年味越來越濃,人們陸續為春節作準備。

        人們常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小寒時節,強冷空氣及寒潮冷鋒活動頻繁,人們往往難以適應而感染各種疾病,如呼吸道疾病等。除了多穿衣服和加強體育鍛煉之外,在日常飲食中,如能多吃些紅棗、蘿卜、橘子、牛肉、雞肉等食物,也可以提高機體的御寒能力。

        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科負責人陳文濱認為,寒為陰邪,最寒冷的節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要特別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防御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不過,雖然小寒時節是進補的最佳時期,但進補并非吃大量的滋補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傳統中醫理論,滋補分為四類,即補氣、補血、補陰、補陽。陳文濱提醒,南方氣候干燥,不宜大補,否則容易上火,如出現面部痤瘡增多、口干舌燥、咽痛、肺熱咳嗽等癥狀。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編輯:小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