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市人大常委會監督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實踐入選全省人大十大環保監督特別推介案例
守護“綠色瑰寶”讓歷史文脈“枝繁葉茂”
古樹名木,不僅是一座城市生態文明的重要體現,更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就像一件件“綠色古董”,賡續城市文脈。
惠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樹名木家族“人丁興旺”。最新普查數據顯示,全市現有古樹名木10881株(數量居全省第一);全市共有古樹保護群144個、綠美古樹鄉村6個、古樹公園32個。
近年來,市人大常委會切實加強立法和監督,推動古樹名木普查建檔、保護管理、制度建設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得到國家、省有關部門的充分認可。2022年全省人大十大環保監督優秀案例推選結果日前出爐,市人大常委會監督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實踐在報送的49個案例中脫穎而出,入選全省人大十大環保監督特別推介案例。
位于龍門縣龍華鎮四圍村廣田村民小組的古樹公園。(資料圖片) 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監督舉措
立法引領,給古樹名木佩戴“護身符”
“市人大常委會聚焦制度體系建設、資金投入保障、宣傳引導發動等關鍵重點,在加強地方立法、開展執法檢查、充分發揮代表作用等方面持續發力,全面助推、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市人大常委會城建環資工委有關負責人介紹,2015年惠州市獲得地方立法權以來,市人大常委會始終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充分發揮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點,將生態保護、國土綠化、古樹名木保護作為硬性指標,寫入惠州市西枝江水系水質保護條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羅浮山風景名勝區保護條例、西湖風景名勝區保護條例、揚塵污染防治條例、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等6部實體性地方法規,要求落實“編制園林綠化專項規劃、加強植樹造林、保護鄉土樹種、將古樹名木納入保護名錄、將保護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和禁止性損害行為等內容,為古樹名木保護提供法律遵循。
在地方法規條款的加持下,各級政府切實加大古樹名木保護資金投入。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至今,各級財政投入資金約800萬元,主要用于古樹名木的普查建檔、古樹名木信息數據庫和管理系統的完善和維護、編印圖冊、宣傳、搶救復壯等工作。今年計劃籌集57萬元在全市篩選30棵瀕危衰弱古樹名木進行搶救性復壯。
法律巡視,守好古樹名木保護“安全門”
在高質量推出有關古樹名木保護法規條款之余,市人大常委會堅決用好“法律巡視”這把“利刃”,階段性地開展執法檢查,從檢查內容、檢查點位的選擇,到常委會的審議,都注重古樹名木保護工作,聚焦古樹名木保護措施的落實。
記者了解到,2013年至2022年,市人大常委會先后組織開展了自然保護區條例、森林法、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省城市綠化條例等法律法規執法檢查,及時發現并推動解決存在的問題,督促各級政府提高思想認識、強化宣傳引導,加大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力度。市政府及時出臺《惠州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目前正在進行第3次修訂),印發城市綠化行政許可事項審批程序(試行)、城市園林綠化專家論證工作細則,以及《關于進一步加強古樹名木及重點保護綠化樹木管理工作的通知》《關于做好第五次古樹名木普查的通知》,發布城市樹木修剪指南,正在編制《惠州市綠地系統保護規劃》。2021年以來,各級城管執法部門共立案查處城市綠化案件30宗,處罰款34.21萬元。
聯動聚力,撐起古樹名木“保護傘”
“為推動形成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合力,市人大常委會聯合各縣(區)人大,發動各級人大代表、機關干部,聯合新聞媒體加強宣傳引導,推動形成上下協同保護的工作格局。”市人大常委會城建環資工委有關負責人說,2021年至2022年,惠城、惠陽、博羅、龍門及相關鎮(街)人大,組織市、縣(區)、鎮三級人大代表,先后多次深入鎮(街)、社區、村莊開展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情況專題調研,并就古樹保護制度、保護資金及保護措施落實情況提出意見和建議。引導人大代表積極主動作為。暢通人大代表參與古樹名木保護渠道,充分發揮人大代表專業小組、選區代表聯組等作用,為古樹名木保護積極建言獻策。2012年督辦“關于完善我市森林生態系統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的議案(轉建議)”重點建議,通過辦理把省核撥資金的缺額部分納入財政預算,成為全省第一個落實省級自然保護區經費的地級市。2022年督辦“關于開展我市古樹名木保護地方立法的議案(轉建議)”,將其納入地方立法庫督促政府及職能部門認真開展古樹名木保護立法調研。
同時,市人大常委會發動機關干部,廣泛參與保護。2013年在掛鉤幫扶龍門縣西溪村的工作中探索建立機關干部聯系古樹名木制度,設立西溪村古樹保護專項基金,動員140多名結對幫扶干部與村干部一起認領65棵百年古樹,并認捐保護金。同時發動機關各黨支部,多次組織黨員干部到各級自然保護區、古樹公園、古樹鄉村開展走進大自然、關愛古樹、保護生態等主題黨日活動,進一步凝聚保護共識。聯合《惠州日報》、今日惠州網等媒體平臺,開設專欄或刊登惠州保護古樹名木的典型案例、經典做法、綜述稿和評論員文章,全方位展現惠州保護綠色“活化石”的豐富成果,展現古樹名木與惠州市民的“鄉愁情結”。
監督成效
在全省率先給古樹名木建檔“落戶”
“經過持續監督,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惠州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市人大常委會城建環資工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從2002年起,在全市范圍內先后開展4次普查建檔工作(目前正在開展第5次普查),成為全省第一個建立古樹名木信息化管理系統、第一個完成全省古樹名木普查建檔工作的地級市。同時,率先將后備資源、重點綠化樹木納入掛牌保護。對建成區樹齡50年以上、直徑30厘米以上和有保護意義的樹木全部實行掛牌保護,應查盡查,應掛盡掛,并在古樹名木信息管理系統增加重點保護綠化樹木模塊,實現全市古樹資源一張圖。
此外,惠州還率先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體系。2013年制定頒發《惠州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明確保護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在城市各項規劃建設中最大限度避讓,建立古樹后備資源等規定,成為全省第一個出臺古樹名木管理規范的地級市。秉持讓路于綠色的城市建設理念。把建設古樹群控制地帶、大樹古樹遷移管理的行政審批提級等工作,納入城鄉規劃和村莊規劃、鄉村振興、市政工程建設管理等重點內容和必審要件。2011年為配合莞惠城軌施工,7棵百年榕樹“兩度遷移”(先遷移,后移植回原址);2020年鵝嶺立交改造在工程方案設計之初就確定為古樹“讓路”;2020年底建成通車的紫惠高速先后召開三次聽證會、多花30萬元為兩棵古樹繞道。
惠州日報記者黃曉娜 特約通訊員郭敏 通訊員謝志雄
延伸閱讀
全省首單古樹名木 救護保險落地惠州
投保對象為我市僅有的兩棵千年古樹,每棵保額為10萬元
2021年11月20日,全省首單商業性古樹名木救護保險在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市分公司成功出單。
“保護古樹名木,既尊重歷史、保護生態,更功在千秋。此次投保,是廣東省首次由保險機構為古樹名木投保救護險。”惠州市保險行業協會會長、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市分公司總經理賴向東告訴記者,在上級公司和惠州市林業部門大力支持下,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市分公司成立了專項工作小組,在深入調研之后,為全市兩棵千年古樹量身定制了保險方案,每棵保險金額為10萬元,作為千年古樹的施救保護資金。
據了解,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市分公司此次承保的是惠州市目前發現的僅有的兩棵千年古樹,其中一棵估測樹齡達1270年,是位于博羅縣羅浮山華首寺的人面子樹;另一棵是位于龍門縣麻榨鎮中心村的榕樹,樹齡約1014年。廣東省林業局統計數據顯示,惠州市經認定公布的古樹名木共10879株,數量居全省地級市第一,是惠州一張閃亮的綠色生態名片。
根據保險合同,因保險責任造成古樹名木的傾倒、傾斜、枯萎、蛀干以及主干分枝折損,或蛀枝造成單株標的受損20%或以上的事故,發生的必要而合理的施救費用,均可按照保險合同的約定負責賠償。
“這次全省首單商業性古樹名木救護保險在惠州成功落地,是一次很有意義的創新嘗試,將為全省林業保險創新發展做出有益探索。”廣東省保險行業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創新是進一步貫徹落實我省拓寬農業保險服務領域、加強農業保險與生態保護補償的政策融合工作要求的體現,將有益于進一步拓寬廣東森林保險保障范圍,助力提高農業保險服務能力和保障水平,促進森林保險高質量發展。(劉煒煒)
惠州日報社選送的《全省首單古樹名木救護保險落地惠州》(見《惠州日報》2021年11月26日1版)獲2021年度廣東新聞獎文字消息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