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非凡十年】五塊特色教育品牌是這樣煉成的——華中師范大學附屬惠州大亞灣小學發展紀實

       

       孩子們在體育節上的足球比賽中釋放活力。

        開展“中國夢 我的夢”主題教育活動,對孩子們進行理想信念教育。

        奮進新時代,潮涌大亞灣。教育是一個地方發展、進步的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大亞灣區在努力讓每一位孩子從“有學上”向“上好學”的實踐中,培育并涌現出了一大批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華中師范大學附屬惠州大亞灣小學(以下簡稱“華中師大亞灣附小”)便是其中之一。學校位于深惠交界地帶,緊鄰坪山河,環境優美,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華中師范大學、東圳房地產公司三方合作辦學至今已經八年。學生來自于服務轄區的老畬村和龍光城北區,教師隊伍主要選拔自熱愛家鄉教育事業的本地優秀教育工作者,兩位校長均為華中師大特聘專家。

        八年來,學校在大亞灣區委、區管委會親切關懷下,在大亞灣區宣教局直接領導下,在東圳地產全力支持下,在華中師范大學專業指導下,在社會各界關愛下,已經成為區域示范、輻射引領、頗具特色的“家門口的好學校”,多次榮獲大亞灣區教書育人先進單位、績效考核優秀單位、教學質量優秀單位等榮譽稱號。學校快速發展秘訣是什么呢?帶著這一問題,惠州日報記者近日探訪了該校。

        以文化人篇

        傳續優秀文化,崇尚“陽光向美”,學校主動發展、高品質發展,彰顯“五感”與奮發向上辦學活力

        目標文化助力發展。學校發展目標是讓黨感到放心、讓社會感到信心、讓學生感到開心、讓家長感到安心、讓教師感到舒心。

        地域文化促進發展。大亞灣秉承惠州“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業樂群”的城市精神,引進華中師大來惠辦校,促成文化融合。

        大學文化引領發展。學校踐行華中師大“忠誠、博雅、樸實、堅毅”是校訓,首任校長葉祥佳運用周洪宇教授“陽光教育”理論,形成“陽光引悟”教育品牌,磨練出教師引領垂范、快樂創業、爭先創優、奉獻我能的“四種”精神,用六年時間創造了16項市級及以上驕人辦學業績。

        文化初心鑄就發展。2020年8月,接任校長羅曉帶領師生開辟“陽光向美”新天地,讓“陽光教育”走向美好。美好教育立足教育優質、均衡、公平、開放、全納,努力讓師生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著眼于每個師生個體的生命,促進主動發展、全面發展、有良好個性成長,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新時代學生;追求教育適合師生、人民滿意、社會認同,讓教育帶著“顏值”,達到學生喜歡、教師幸福、家長滿意、社會認同美好境界。陽光與美好相遇,正引領師生煥發美好人性、培養美好人格、創建美好教育、擁有美好人生。

        如何讓學校文化在師生中落地生根?如何讓學校文化成為師生的自覺行動呢?

        培育美好校園文化,活動平臺是重點。教師“博學雅行 大道至美”讀書分享、“教師素養”分組賽、“美好教育”案例征集、講“紅色經典故事”等這一系列活動,鑄“愛生”師魂,立“敬業”師德,提“博雅”師能。學生圍繞“中國夢”、“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做新時代好少年”系列主題活動,引導學生不斷從文化積淀、自主發展和責任擔當中提升核心素養,踐行“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的擔當使命。開展“童心向黨”歌曲、繪畫、舞蹈比賽,組織“一起向未來”系列開學典禮、假期綜合實踐活動,組織體育節、科技節、勞動節、讀書節、藝術節。“美麗心靈春夏行”主題活動,“美麗心靈陽光行”“保護地球接龍行”“讀書滋養心靈行”,從“自我、自然與社會”三個維度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學黨史 做雷鋒 見行動”,學生將雷鋒“八種精神”根植于心,外化于行——文明禮貌的春風精神,團結守紀的大雁精神,誠實純真的水晶精神,熱心服務的孺子牛精神,主動向上的火箭精神,自強勇敢的雛鷹精神,永不服輸的釘子精神,勤儉節約的吃苦精神,隨處可見,各美其美、至善至美日成校風。

        培育美好校園文化,評價導向尤為重要。在教師工作評價中,考核常規工作,質與量的結合、過程與結果結合、個人與集體結合;考核重點工作,進行分項“爭先創優”,上不封頂,激發教師潛能和創造力。在學生學業評價中,有期末學業等級評價,有過程分項評價,如各項競賽表彰和“六美少年”,還有“文明小學生”“美德少年”等綜合性評價,引導學生發現與展示自己的優勢,成為自信向美的小學生。

        目前,“美好教育”這粒種子已在學校生根發芽,逐漸開花結果。“博學雅行 陽光向美”在線網絡公眾號,將“美好教育”理念與實踐通過故事具體生動地走進人的心田,微視頻、小視頻“立體形象”詮釋與展示教育的美好。

        課程設置篇

        建立“四維”美好課程體系,推行“五育并舉”“五育融合”“體系育人”,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

        課程是落實育人目標的載體,有什么樣的課程就有什么樣的教育。

        為此,學校按照國家課程方案開齊開足國家課程、開好地方課程的同時,把體現地域特點發展學生優勢的校本課程納入日常課表,滿足學生發展興趣愛好的需要。

        建立“四維”美好課程體系,五育融合。建設以“身心健康”為內容的美體課程、以“完善人格”為內容的美德課程,以“寬基賦能”為核心的美慧課程、以“創新實踐”為核心美雅課程。

        體現“五育并舉”實施體系,體系育人。學校在教學長廊展示已開設涵蓋心理團輔、體育、音樂、美術、文學、書法、編程等32門校本課程情況,報名參學學生占全校學生近50%。

        2019年啟動足球項目。2020年底,學校改造了5人制人造草坪足球場。與惠州市大江足球俱樂部合作,成功創建全國足球特色學校。目前,學校不僅利用體育課開設足球課程,讓學生人人可以學習足球,每學年一次足球聯賽,還組建了各年齡段的男女足球校隊。在2021年大亞灣區中小學校園足球比賽中,首奪全區小學男子足球桂冠,在校園內外引起巨大的反響。

        沙畫是最受學生喜愛的校本課程。每次這門課程班的學生多達200余人。目前,已有50多名學生沙畫作品在省級以上競賽中獲獎,其中14幅沙畫作品被廣東省許欽松藝術基金會永久收藏,指導教師王丹萍榮獲廣東省第一屆“許欽松鄉村美術教育獎”。在2022年惠州市群眾藝術花會(少兒藝術)活動中,熊軒晗同學沙畫作品《追尋夢想》從全市近千件作品中脫穎而出,喜獲惠州市美術組金獎,位列美術組5個金獎第一。在大亞灣區2020年中小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展示活動中,“童心繪夢”沙畫藝術工坊榮獲一等獎。沙畫教師申報沙畫校本課程課題研究,成為惠州市“十四五”教育規劃立項課題。

        節假日綜合實踐課程已經常態化。“我們的節日”序列,引導學生在過節中,了解中華傳統節日,傳承優秀文化成果。“暑假寒假生活指引”用具體任務帶動學生發展積淀文化、自主發展、責任擔當核心素養,如讀書練字、體能鍛煉、家務勞動、科技環保、發展特長,引導學生向自然學習、向生活學習、向社會學習、向同伴學習。

        健全人格培養的課程已經系統化。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全體、全方位落實,學科滲透、課程科普、活動輔導、研學拓展、專項團輔、藝體聯動、個人咨詢有計劃開展。邀請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苗天長博士到校指導,承辦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現場交流培訓,3名教師的心理健康課在市區獲獎,3件心理情景劇榮獲市區一等獎。

        據不完全統計,僅近兩年,學校的校本課程班學生在區級及以上比賽中獲獎650多人次,其中圍棋班連續兩年代表學校參加區青少年圍棋比賽,榮獲團體一等獎,小白鴿合唱團、舞蹈隊、小主持人班、創意繪畫班作品多次榮獲市區一等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已成為美好教育重要成果。

        教師發展篇

        建設“德藝雙馨、求精求美”干部、教師隊伍,共同打造“美好課堂”,做培根鑄魂新時代好教師

        共創美好教育的“共”,融合干部、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力量,用團結的力量,催生奔向美好教育的智慧火花。

        班子團結示范是保障。因合作辦學的現實需要,學校校長、書記分設,校長堅持組織原則,堅持黨的組織領導,確保領導班子凝聚力、戰斗力,重大事項先與黨支部書記溝通再決策落實。黨支部書記充分發揮黨組織作用,引導教師克難奮進、積極進取,確保各項工作落實。黨政齊心,其利斷金。目前,學校領導班子團結,教師關系和諧,形成了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校級干部帶領中層干部堅持“五項修煉”——常懷忠誠之心,把忠誠于黨深植于教育;常懷仁者之心,把服務師生踐行于始終;常懷公正之心,把公平正義落實于工作;常懷銳氣之意,把作為擔當貫徹到實際;常懷求真之意,把實事求是貫穿于創新實踐。

        教師團結奮進是關鍵。以“信守誓言 陽光向美”系列師德教育為引領,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內容,建設“德藝雙馨、求精求美”教師隊伍。干群“共擔當、共創造、共分享”,在計劃、組織、指導、考核中形成共同成長的格局。立足共同發展,干部教師放在同框,愿景引發前進動力。實施素養提升工程,帶領教師摩、模、磨、悟(3M1W),促進專業發展。解決發展難題,持續推行“青藍工程”,滿足不同教師價值實現需求。

        做好質量管理是硬核。在“雙減”背景下,學校實施計劃安排、組織實施、檢查督學、反饋評價閉環管理,在關鍵處下功夫。

        提高集體備課質量,大力推行集智備課制。三級集智備課制是每單元1小時、每周30分鐘、每天10分鐘,時間年組自選,線上線下結合,以效果為先,做到“六落實”,即時間、地點、人員、內容、流程、任務落實。

        增進教學經驗交流,認真落實“華師”督學。督學是華中師大合作辦學質量保證體系的重要一環。學校自開辦以來,每學期本部都會選派位于武漢市的華師附小各學科的特級教師、高級教師到校督學,堅持聽1節課、評1節課、上1節課、說1節課,堅持線下(疫情前)線上(疫情后)結合,堅持新教師與專家同課異構、集體備課、深度交流,快速提高了新課堂教學水平,全校已有10余位教師的優質課在市級以上評比中獲一二三等獎。

        基于目標與發現的問題,持續開展課題研究。學校持續開展美好教育之“人人研討課,天天研討課”,“教學課題研究月”參與率100%。研討課常態化,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得到及時發現、及時解決。“雙減”政策實施,作業的設計尤為重要,學校通過教師作業設計比賽,引導教師設計作業把握科學性、突出生活性、體現差異性、彰顯多元性、力創創新性。現在,遵從順應天性、呵護個性、舒展靈性、植養品性的美好教學原則已經成為全體教師共識和不懈努力的方向。

        學校建設篇

        著力美好校園生態營建,重視與社會和家長互動,建設美麗校園、智慧校園、平安校園、健康校園

        學校內外環境互動與優化,是共創美好教育的有力保障。

        內部自然環境和育人環境有機融合,建設“四品”校園。校園環境凈化、綠化、美化、亮化和立體化、精致化、童趣化同步建設,形成以綠色為基調,符合學校實際,體現學段特色,總體風格一致,有兒童品相、書香品味、生態品質、美麗校園。美化“青少年宮”和班級環境,每月舉行班級文化評比交流,展示各班特色。

        優化信息技術2.0與教育融合環境,建設“智慧”校園。每位教師在“微校”、校園公眾號、QQ群運用希沃平臺進行教育教學和管理,形成集教育性、知識性、服務性、數字化為一體的智能、自能教育與管理環境。本校教師兩次為全區承擔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現場交流會,2名教師的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典型案例還分獲廣東省獎項。

        校外環境與“家校共育”同行,建設教育“共同體”。定期舉辦“美好教育講壇”在公眾號發布,組建“家校社共育”同盟,形成美好教育共同體。完善校、年級、班級家委會組織,發揮其參與學校管理與服務的作用,完善家委會工作機制,辦好家長學校,密切與家長的溝通。利用華中師大北京研究院黨教授的“新父母課堂”和“慧家教”平臺專家,引導家長和教師打好“配合”,家庭成員之間做好“組合”,家校社資源搞好“整合”,共同促進學生成長。

        社會環境與“綜合治理”齊抓,建設平安健康校園。以惠州市最小應急單元的實施為契機,以學校為圓心,以社區為陣地,以法制副校長、健康副校長為兩翼,定期邀請綜治站等成員單位到校調研、檢查校園周邊環境,請兼職副校長到校作專題法制、健康輔導,提出整改項目,年年有新成效。

        人文環境與“師生關愛”行動同步,建設和諧美好校園。將更多善意與溫暖體現在校園每個場景、流程、細節,讓學校沒有一個局外的人,沒有一個掉隊的人,沒有一個受冷落的人,沒有一個被遺棄的人,人人體悟“此處心安是吾鄉”,校園成為“最美現象”發源地。

        八年劍出鞘,奮力向美好。一張藍圖繪到底,瞄準目標接續干,華師大亞灣附小收獲了美好的今天,也必將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本版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祁大忠 通訊員黃國臣 劉嘉琪

        圖片由華中師范大學附屬惠州大亞灣小學提供

      編輯:李影君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