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市第六人民醫院形成特色突出、結構合理、品牌競爭力強的優勢學科體系
多學科突破 筑牢健康防線
在淡澳河畔,惠州市第六人民醫院迄今走過了73年風風雨雨,它與新中國共成長,與時代發展共命運。黨的十八大以來,市第六人民醫院立足公立醫院“三個轉變、三個提升”的發展要求,管理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醫療服務質量、醫療安全狀況持續改進,醫療技術、醫療服務能力持續提升。
十年間,市第六人民醫院在眾多學科領域實現了突破——保留胎膜囊的剖宮產術、經皮內鏡椎間盤切除技術、經腋窩入路單孔腹腔鏡甲狀腺手術、雙能量CT掃描診斷痛風性關節炎、多學科高效協作救治心肌梗死合并“電風暴”、多學科協作救治半歲“玻璃嬰兒”、容積旋轉調強放射治療術、救治孕婦重度胎盤早剝、近300斤高危產婦成功產子……這家始建于1949年9月淡澳地區公立龍頭醫院,已成為一家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及康復于一體的大型公立三級綜合醫院,是惠陽區急危重癥疾病救治中心,醫院有惠州市級臨床重點專科12個,整體醫療技術水平在淡澳地區處于領先地位。
如今,市第六人民醫院擁有較強的臨床和科研教學能力,培養和引進一批高素質創新人才,逐步形成一批特色突出、結構合理、品牌競爭力強的優勢學科體系,實施名科打造工程,填補了淡澳地區乃至惠州市的空白,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更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
市第六人民醫院管理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學科建設 實施名科打造工程提升醫療技術水平
公立醫院是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其發展質量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能否獲得滿意的醫療衛生服務。作為淡澳地區領先的公立醫院,市第六人民醫院全力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
市第六人民醫院院長魏文輝深知,作為一家公立三級綜合醫院,要把維護人民群眾健康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區域內居民提供高水平、綜合性或專科性的服務,強化醫院公益性,就要提升自身服務能力,實現大病不出區,把患者留在區域內。站在患者的角度看,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主要體現在醫療技術層面,而醫療技術是學科建設的體現。
成立于2002年的腫瘤血液科,經過多年的發展建設,如今已經成為惠州市一流腫瘤綜合治療專科。2002年8月,市第六人民醫院腫瘤血液科開展腫瘤化療、血液內科臨床業務,2011年開展腫瘤全身熱療,2017年7月開展腫瘤放射治療臨床業務。如今腫瘤血液科已經具備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等腫瘤多學科治療手段,為腫瘤患者創造“生命奇跡”。
其中,腫瘤血液科在惠州地區率先開展動態調強和容積旋轉調強VMAT放療技術,填補惠州此項技術的空白。作為目前國際先進的放射治療技術之一,VMAT具有“快、準、優”的特點。在時間方面,傳統放射治療過程需15~30分鐘,而該技術將整個治療過程縮短至2~6分鐘,有效提高腫瘤控制率。
市第六人民醫院腫瘤血液科主任郭立儀說,目前已經開展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等治療腫瘤的醫療技術,接下來將嘗試開展“CART治療(即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已經派醫生前往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進修,未來計劃引入CART細胞治療或骨髓移植的設備,在淡澳地區適時開展該醫療技術的臨床應用。
今年66歲的老李,有間斷性胸悶1年多了,醫生多次勸他檢查心臟冠脈CAT了解心臟情況。這個檢查需要打針(碘對比針)、吃藥降心率,老李恐懼打針,且認為CT檢查有輻射和過敏風險,內心抗拒CAT檢查。在得知市第六人民醫院放射科冠脈MRA檢查無輻射、無需注射對比針、對心率要求不嚴格,他決定進行冠脈MRA檢查。
10多分鐘后,冠脈MRA圖像清晰顯示,老李的冠狀動脈左主干重度狹窄,次日安排住院進行冠脈PCI介入手術。手術效果立竿見影,老李的胸悶癥狀消失了,避免了發生急性心梗,成功拆除危及生命的“定時炸彈”。
市第六人民醫院放射科冠狀MRA技術在惠州率先正常開展,是全國少有能開展這項醫療技術應用的醫院之一。該院放射科主任吳慧中說,2019年醫院專門從深圳引進了專業人才,利用現有MR設備的掃描技術參數進行調試,兩年多來有數百名志愿者參與調試,圖像質量符合診斷要求,得到國內專家認可,2021年該技術發表國內核心期刊。
腫瘤血液科、放射科等學科發展建設,是市第六人民醫院高質量發展的縮影,極大促進了醫院內涵建設與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魏文輝說,醫院將以急危重癥和疑難疾病為重點,打造重點學科群,未來將打造1~3個省級重點(建設)專科、約15個市級重點專科,繼續加深與南方醫科大學直屬教學醫院、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等醫院的合作,利用大醫院的技術支持來快速提升自身技術水平,力爭“十四五”期間建設成為集疾病預防、保健、醫療、康復、科研、教學于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
醫護團隊醫治患者。
織密救治“網” 多學科團隊爭分奪秒救治患者
作為惠陽區危急重癥救治牽頭單位,市第六人民醫院承擔著緊密區內醫聯體建設的責任,指導各醫療機構進行危急重癥患者的規范診治及轉運工作,協助區內各鎮中心衛生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救治單元建設,是建立健全惠陽區危急重癥患者協調救治體系的主導者。每天,市第六人民醫院上演著一場場生死時速的故事,醫護團隊與“死神”賽跑,運用系統、高質量的診治,挽救一條條鮮活的生命。
今年8月,年僅半歲的小天天(化名)因發熱伴嘔吐被父母帶到市第六人民醫院兒科就診。這是一名“玻璃嬰兒”,即血友病患兒,這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遺傳性凝血功能障礙的出血性疾病。小天天來院后已出現意識不清,呈昏睡狀,頭顱CT檢查顯示“大量腦內出血,腦疝前期”,多項指標處于“危急值”,血紅蛋白、凝血APTT、血小板等凝血指標嚴重下降。種種跡象、指標表明,患兒生命垂危。
病情就是命令,醫院神經外科團隊立即啟動“腦疝急救手術綠色通道”,緊急為小天天進行顱內減壓,血腫清除術。各專科專業組迅速集結到位,神經外科、麻醉科、兒科、血液科、輸血科、檢驗科、醫學影像科、藥劑科等組成的多學科診療(MTD)團隊嚴陣以待,密切關注小天天病情變化,為手術保駕護航。
這個堪稱“天花板”級別的高難度手術,由神經外科主任余永強主刀,手術在微創下進行,步步為營、步步驚心。經過團隊的共同努力,最終腦內血腫完全清除、徹底止血,腦出血、腦疝手術搶救成功,小天天脫離生命危險。
兩年前,家住惠陽的72歲陳大爺,因“突發失語、右側肢體癱瘓1小時”緊急送往市第六人民醫院卒中中心搶救。患者送院途中,神經內科主任王霞已通過系統接收到患者大量病情信息,確診為急性腦梗死。醫院立即啟動綠色通道,陳大爺到院后隨即送往介入室,緊急進行腦血管造影手術,對堵塞血管進行溶栓。術后次日,陳大爺失語及肢體癱瘓等癥狀逐漸消失,身體功能基本恢復。
家住永湖鎮的劉先生突然感到胸口疼痛,在永湖鎮衛生院檢查發現有心肌梗死癥狀,按照“就近醫治”原則,立即往第六人民醫院胸痛中心進行救治。在救護車趕往市第六人民醫院途中,醫生通過惠陽區危急重癥救治中心“飛救系統”提前收到患者的診療信息,快速啟用專家團隊,做好對患者的疾病鑒別診斷,為快速救治提供充裕時間,患者來到醫院,啟動綠色通道,馬上進入介入室,爭分奪秒為患者爭取到救治的黃金時間。從劉先生進入醫院急診大門,到完成球囊擴張、植入支架等治療和手術,僅花了19分鐘,劉先生的生命危險也得以解除。
“玻璃嬰兒”小天天、陳大爺、劉先生等患者的成功救治,是醫院為急危重癥患者健康保駕護航的眾多事例之一。這離不開醫院醫療團隊的精湛醫療技術,離不開醫護人員的醫者情懷,更離不開醫院對急危重癥救治建設的重視。
市第六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劉宇智說,對于急危重癥患者,醫院在臨床治療中啟動綠色通道,多學科團隊聯動,制定個體化方案,準確預判病情發展,已經成為醫院的日常模式。
對急危重癥患者的生命支持技術水平,直接反映了醫院的綜合救治能力,體現醫院整體醫療實力,是現代化醫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市第六人民醫院醫療、護理團隊扎實苦練“內功”,選派骨干醫生外出進行專科進修,引進優秀人才和先進醫療儀器,與時俱進提升醫療技術水平,竭盡所能救治危重癥患者,千方百計挽救每一個寶貴的生命,竭盡所能守衛“生命之門”,筑牢“終極防線”。
產科用責任和愛心守護一個個新生命。
護航孕產生命線 分娩量常年穩居全市綜合醫院第一
時間指針回撥到2019年10月26日。當天中午12時多,在市第六人民醫院產科,一個肉球狀的“蛋生寶寶”降生,“肉球”里充滿了液體,清晰可見小寶寶的五官。這是該院產科根據孕檢提示及孕婦實際情況,首次采用保留胎膜囊的剖宮產手術,順利接生這名4.6斤重的女嬰。
“孕婦37周+6天時來做彩超,結果提示胎兒像33周大小。我們考慮是胎盤功能不良導致的胎兒生長受限。當天的胎監顯示胎兒窘迫,必須盡快終止妊娠。”市第六人民醫院產科主任、主任醫師童干益說,考慮到寶寶是低體重兒,保留胎膜囊可使胎兒和胎膜囊完整地分娩出體外再破膜,減少宮縮對胎兒及附屬物的壓力,進而減少誤吸及窒息率。
胎膜就是包裹羊水的那層膜,薄如蟬翼,十分容易破裂,保留胎膜娩出胎兒難度大、概率低,非常罕見,對手術醫生的臨床經驗和手術操作有極高要求。手術當天,童干益主刀,成功地將胎膜囊連同新生兒完整地托出宮腔外后再破膜,胎膜一破,寶寶“哇”的一聲大哭,感染了手術室內所有人,大家喜極而泣。
作為惠州市綜合醫院中首家獲得國家“母嬰友好醫院”的機構,市第六人民醫院產科始終致力于推動科室的建設與發展,用責任、使命和愛心托起一個個新的生命,為惠陽區及周邊地區的母嬰生命健康安全撐起了“半邊天”,10余年來無一例孕產婦死亡事件。
隨著國家二孩、三孩政策先后實施,惠陽迎來孕產婦生育高峰期,高危孕產婦占比超過6成,這給市第六人民醫院產科帶來新的挑戰。產科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資源,全面提升團隊人員業務水平,并聯合新生兒科、麻醉科、ICU、輸血科、功能科、介入科等專科,組成了一支經過系統培訓、技術精湛、素質良好的孕產婦及新生兒急危重癥搶救團隊。
市第六人民醫院產科是惠州市臨床重點專科及惠陽區重癥孕產婦救治中心,每年成功搶救羊水栓塞、胎盤植入、胎盤早剝、難治性產后出血、重度子癇前期、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危重病人200多例,率先開展“保留胎膜囊的剖宮產術”“臀位外倒轉術”等新技術項目,分娩量常年穩居全市綜合醫院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產科始終堅持“產前—產時—產后”全流程服務,其中產后康復術填補了淡澳地區的空白,包括盆腔筋膜手法、腹部筋膜手法、整體運動康復、中醫治療等,充分發揮了中醫藥在產后康復中的重要作用,促進女性盆底及產后恢復。
醫生竭盡所能醫治患者。
慢性病預防關口前移 逐步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滿足群眾需求
走進腎病內科的南區血液凈化中心,血液透析設備整齊排列。“血液透析每周3次,每次4個小時,目前設備完全滿足惠陽地區尿毒癥患者使用。”市第六人民醫院腎內科主任兼顧血透室組長、副主任醫師邱熾昌說。
慢性腎臟病是重要慢病之一,發展到終末期就是尿毒癥,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市第六人民醫院在1998年成立腎內科,從最初的幾臺透析設備,到現如今配有58部血液透析機器,激光治療儀、紅外線治療儀等先進設備,腎內科通過用高品質的透析質量,為腎病患者生命線保駕護航。
作為常見慢性病之一的尿毒癥,需要終生透析才能維持生命。未來,腎內科將進一步完善病房及血液凈化中心儀器設備,開展腹膜透析相關技術、血液透析永久性血管通路的建立,以及超聲引導下動靜脈內瘺血管狹窄球囊擴張成形術等技術,全面提升腎內科臨床技術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又稱慢性病,是指病情持續時間長、發展緩慢的疾病。慢性病分為4個主要類型: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飲食結構發生變化,慢性病由于其發病率、死亡率高,知曉率、控制率低和疾病經濟負擔重等特點,已成為威脅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
市第六人民醫院一直注重慢性病管理,推動預防關口前移,從源頭上控制重大疾病,與鄉鎮衛生院建立醫聯體,對醫聯體單位在技術、人員培訓、資源共享、運營管理等方面給予支持,并建立遠程會診中心,為基層醫療機構開展遠程醫療服務,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
魏文輝表示,慢性病可防可控,醫院將持續堅持預防為主的衛生健康工作方法,突出“防”字,積極應對當前突出的慢性病問題。接下來,醫院將加強診后回訪,建立慢病患者的健康檔案,加強對病人落實出院后的延續護理,逐步開展延續護理服務互聯網+護理服務,將涵蓋高齡或失能或半失能老年人,康復期患者、終末期患者和慢性病患者等行動不便的人群,進一步滿足群眾對健康的需求,打通護理服務“最后一公里”。
數說醫療專科
“十四五”期間
惠州市第六人民醫院重點打造
4個品牌專科
心血管內科與老年病科、骨科中心、
腫瘤血液科、產科
9個重點專科
急診醫學科、兒科、婦科、泌尿外科、
呼吸內科與重癥醫學科、胃腸肝膽外科與甲狀腺乳腺外科、神經內科與風濕免疫科、胸外科與神經外科、腎內科
5個特色專科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眼科、手足顯微整形外科與燒傷科、康復醫學科、消化內科
2個基礎專科
感染性疾病科、中醫科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黃尉宏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黃尉宏 許文昌 通訊員譚宇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