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1—7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增速連續三個月居全省第一
惠州制造穩中求進
近日,惠州市統計局公布1—7月惠州規模以上工業生產運行情況。數據顯示,今年1—7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370.83億元,同比增長9%,增速連續三個月居全省第1位。
在工地上,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恒力石化(惠州)PTA項目等大項目在建設中實現新突破;在車間里,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越來越多“小而優”“小而強”的中小企業在發展中實現新超越……一幕幕火熱的生產現場展示了惠州穩中求進的發展態勢。
工業穩則經濟強。當前,作為“萬億工業大市”的惠州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堅持發展實體經濟,打造“3+7”工業園區,打造更具核心競爭力的“2+1”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
惠州市時達創馬達有限公司自動化生產線。惠州日報記者謝寶樹 攝
產業穩中求進
“2+1”產業集群蓬勃發展
在新冠肺炎疫情等風險挑戰面前,“難”是普遍的感受,迎難而上是共同的選擇。在走訪中,記者聽到重復頻率最高的幾個詞就是“底氣”與“信心”。
今年春節期間,受突發疫情影響,德賽西威某供應商無法供貨,20萬塊顯示屏的供應直接關系到廣汽等8家車企的持續生產。在惠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職能部門多次協助下,德賽西威順利實現穩產保供。
“今年上半年,汽車工業重鎮華東、東北地區的疫情給德賽西威帶來一定影響,但在惠州市政府部門的支持協調下,我們順利解決了供應鏈不暢的問題。”德賽集團董事長、總裁姜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惠州陸續推出支持工業發展的措施,幫助企業共克時艱,給企業吃下“定心丸”。在惠南科技園,德賽集團旗下兩大省重點項目——德賽西威智能網聯惠南工業園、德賽電池高端智造惠南工業園已投用,全部建成投產后預計產值超過200億元。
在疫情背景下,惠州政企合力推動生產提速,力保產業鏈、供應鏈暢通穩定。今年以來,惠州接連出臺穩經濟“127條”、工業穩增長“24條”、中小企業紓困“23條”、服務業紓困“19條”等政策措施,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營商環境。
在TCL、華星光電、旭硝子、德賽西威等一批企業的帶動下,惠州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持續擴規提質,已經形成5G及智能終端、超高清視頻顯示、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電池等主導產業。當前,惠州把握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趨勢,強化與廣深佛莞等城市產業鏈協同,加快建設世界水平數字產業基地。
放眼惠州,從仲愷高新區的TCL、億緯鋰能,到惠陽區的伯恩光學、勝宏科技,再到大亞灣的中海油、中海殼牌,“2+1”產業集群蓬勃發展。數據顯示,今年1-7月,電子行業增加值增長6%,石化能源新材料行業增加值增長13.1%,生命健康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9%。
在大亞灣石化區,隨著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恒力石化(惠州)PTA項目、中海殼牌三期等一批大項目加持,一個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加速崛起。
在恒力石化(惠州)PTA項目工地上,項目基建工程已全部完成,計劃今年第四季度投產。作為省重點項目,該項目有利于補齊廣東石化中下游產業鏈短板。“該項目總投資150億元,建設年產能500萬噸的PTA生產線等,預計年產值達300億元。”恒力石化(惠州)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杜璽介紹。
恒力集團旗下企業的薄膜生產車間。今日惠州網資料圖
平臺提質增效
千億工業園區撐起萬億產業
在惠東縣的惠州新材料產業園里,推土機、挖掘機來回穿梭。目前,惠州新材料產業園4.5平方公里起步區的場平工程已全面開工,現已完成3平方公里,2條主干道化二路(一期)、化三路(一期)已實現建成通車。
這里距離大亞灣石化區直線距離僅10公里。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將與大亞灣石化區進行優勢互補、分工協作,打造國內一流的新材料產業基地和粵港澳大灣區新材料科技創新基地。目前,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已落戶優質產業項目8宗,投資總額約120.9億元,其中包括宇新輕烴綜合利用項目(一期)、惠州立拓聚烯烴新材料產業項目等。
“新材料產業園是下游,大亞灣石化區是上游,形成上下游一體發展。”湖南宇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胡先君介紹,公司看好惠州的發展前景,宇新在惠州陸續建設了3個生產基地,其中2個在大亞灣石化區、1個在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彼此之間形成了上下游產業鏈關系,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與核心競爭力。
大平臺承載大項目,惠州新材料產業園是惠州重點打造的7個千億級產業園之一。近年來,惠州實施工業園區提質增效行動,打造“3+7”工業園區,為打造“2+1”現代產業集群提供支撐。一方面,優化提升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中韓(惠州)產業園3個國家級園區。另一方面,7個縣(區)對標先進,聚力打造惠城高新科技產業園、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龍門大健康產業園、大亞灣新興產業園、廣東(仲愷)人工智能產業園7個千億園區。
這兩年來,惠州以園區建設和項目建設為核心,健全“要素跟著項目走”工作機制。各縣(區)按照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理念,在園區周邊配套公共服務、居住等生活空間,提高園區承載力和土地價值,推動園區向產業集聚區和產業新城發展。如今,3個國家級產業園區集聚效應日益凸顯,7個千億級工業園區初具規模。
在惠城區,一批來自深圳、東莞的龍頭企業和平臺企業落戶產業園區,大數據及人工智能、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產業正在謀篇布局中。日前,廣東省政府發文正式批復惠城區高新科技產業園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定名為惠州惠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行省級高新區政策,這是惠州市獲批的首個省級高新區。
大項目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質量的重要力量。去年,惠州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1萬億元大關。今年,惠州計劃建設工業項目1200宗以上,完成工業投資1300億元以上。
在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正威(惠州)新材料制造產業園、德國益利素勒等項目的落戶,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進駐,為博羅帶來一條相對完善的銅產業鏈;在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惠陽區正在推動產業項目建設,以5G智能物聯、智能硬件、新一代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研發孵化、創新金融等產業為發展方向;在北部的生態功能區,龍門縣打造龍門大健康產業園,重點發展醫藥與生命健康、電子信息、綠色數據、新型材料等四大主導產業,培育人工智能、高端裝備、高端電子信息等產業……
中建鋼構廣東有限公司二車間智能制造班組在車間生產。今日惠州網資料圖
企業加速轉型
營造企業協同發展的集群生態
在大亞灣石化區,防爆智能巡檢機器人游走,代替人工巡檢;AI監護可實現靜動態、不間斷監護,自動識別有毒氣體等異常情況并傳輸現場數據……在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下稱“惠州石化”),我國首個“雙頻5G+工業互聯網”智能煉廠建設項目建成投用。
數字技術實現了傳統煉廠生產方式的更新迭代,建立起一個智能化、數字化的新煉廠。隨著項目投用,實現了生產數據自動采集率超過98%,設備預防性維修率達到97%以上,工廠監控成本降低30%,生產事故發生率降低80%,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決策準確性。
惠州石化能源管理工程師王炯介紹,以往工業數據分布在不同的應用平臺,需花費較多時間收集信息,如今將各個應用平臺匯聚成一體,實現了數據融合,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當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利用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實現企業更高質量發展。“越是面臨壓力,越要依靠智能化、數字化技術,提升效能、降低成本。”惠州一家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數字化對企業不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于變局中,大企業穩扎穩打,中小企業謀變突圍。當前,惠州正在加大力度培育一批根植性強的“鏈主”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營造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集群生態。
近日,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公示第四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惠州共有10家企業入選。此次入選的企業涵蓋化工新材料、電子信息、醫療器械等領域,堅持專業化發展戰略,長期專注并深耕于產業鏈某一細分領域,部分產品在國內細分行業中擁有較高的市場份額。
“專精特新”是國家為引導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之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中小企業發展質量和水平而實施的重大工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指科技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質量效益優的“小而強”“小而優”企業,申報對象為經認定的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區域的發展不僅需要大項目、大企業,也需要大量有活力、有潛力的中小企業,這對于穩定的制造業梯度結構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惠州持續加大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力度,目前共有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23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6家。
“惠州的紓困政策給企業帶來了很大的幫助。”廣東威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威林科技是惠州市的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之一,去年該公司實現營收約4億元,今年繼續逆勢增長,預計全年營收將實現6億元。
數據顯示,惠州先進制造業的占比越來越高。今年1—7月,規上高技術制造業實現增加值532.59億元,增長8.7%,占全市規上工業比重為38.9%;規上先進制造業完成工業增加值917.6億元,增長11.4%,占全市規上工業比重為66.9%。
●南方日報記者 馬發洲
仲愷高新區獲評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惠州日報記者謝寶樹 通訊員李萼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