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一季度惠州先進制造業投資與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118.6%和82.3%
創新驅動持續發力 產業投資趨向高端
大亞灣區,洲明科技智能制造基地為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生產LED地磚顯示屏;仲愷高新區,德賽西威向系統級封裝領域拓界,成為國內汽車電子領域首家部署SIP業務的企業;博羅縣,欣旺達惠州新能源產業基地的電動汽車電芯研究院大樓拔地而起,集聚一批高端科研人員……
一季度,惠州高端產業投入成倍增長,先進制造業投資155.1億元,增長118.6%;高技術制造業投資82.8億元,增長82.3%,均高于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分別為26.2%和14.0%,分別比上年同期高12.3和5.1個百分點。
現象與數字背后,是惠州產業投資趨向工業化、高端化愈加明顯,發展質量和效益持續優化,不斷積蓄經濟發展新動能,助力惠州實現高質量發展。
◆抓住創新“牛鼻子”
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更加凸顯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依托大產業大平臺,緊盯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逐步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以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
作為提升創新能力的核心抓手,我市在培育引進高新技術企業方面持續發力,數量、質量明顯提升。去年,市科技局組織1093家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首次實現單年度高企申報數超過1000家。截至目前,我市高企數量增至2094家,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1862家。
德賽西威數字化工廠。
3月11日,《惠州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出爐,提出到2025年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發揮更加顯著,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3000家,“專精特新”企業突破600家,涌現出一批科技型龍頭企業、“獨角獸”企業。
鼓勵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實現創新發展,惠州堅持把培育引進高企作為提升創新能力的“牛鼻子”,實施高企數量三年倍增計劃,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力爭把全市所有規上工業企業、有研發投入、有知識產權、有開展科研活動的4類企業中的非高企全部納入培育庫,從源頭進行培育,幫助企業提煉創新點!笔锌萍季钟嘘P負責人介紹,該局正在摸排全市工業、文化等領域科技型企業數量,建立和完善科技企業數據庫。截至目前,已有近8000家相關企業納入數據庫。
在引導企業培育入庫方面,高企培育及高企認定可獲市級15萬元/家的獎補資金。接下來,市財政每年將安排3000萬元,對科技企業庫內企業按其上年度實際研發費予以一定比例的補助,鼓勵企業積極申報高企,并將高企培育數量占引進企業數比例納入對工業園區、產業平臺的投資監管協議考核指標。
惠州佰維儲存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產品。
培育“專精特新”
大中小企業協調創新融通發展
大企業產銷兩旺,中小企業蓄勢勃發。這從一季度數據可以得到驗證,惠州工業企業前30強企業產值增長38%,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7.2個百分點;去年新升規的913家工業企業,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5個百分點,迅速成為產業發展的新生力量。
近年來,惠州持續引導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建立全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庫,在技術創新、市場開拓、融資服務等方面提供精準服務,整合資源給予重點扶持,建立規上工業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上市掛牌企業全鏈條階梯式創新主體培育體系。2022年市級財政預算安排3480萬元專項支持“專精特新”企業,創歷年新高。
1月5日,省工信廳正式公布2021年廣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名單,惠州136家企業入選,持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截至目前,惠州共有26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居全省第5;323家廣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居全省第3;3家企業獲得工信部第一批重點“小巨人”企業資金支持。一大批競爭力強、高成長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脫穎而出,有力支撐了全市產業轉型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
切實保障中小企業用地、規范標準廠房開發建設及管理、優化中小企業項目審批流程……惠州創新提出在“3+7”工業園區內加快建設中小企業集中發展區,積極探索中小企業承諾制用地,建立中小企業項目快速落地機制。有效解決優質中小企業用地問題,吸引培育優質中小企業進駐發展,緩解中小企業增資擴產及擬在我市新落戶的優質中小企業制造項目“用地難”問題,進一步加快項目落地。
在一系列務實舉措加持下,惠州工業經濟持續向好,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企業發展后勁更足,正在形成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融通發展的新格局。
大亞灣石化區。
破解“卡脖子”難題
兩大科學裝置等大平臺匯聚更多創新資源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我市調動更多創新資源解決主導產業“卡脖子”技術問題。
去年,我市首次探索實施“揭榜掛帥”制,面向全國招引人才團隊,攻克優勢產業“卡脖子”技術問題,吸引了上海大學、中南大學等一批國內知名高校團隊前來揭榜。首批8個發榜項目共11個揭榜方案中榜,市財政安排扶持資金共2500萬元,引導企業投入研發經費達1.8億元,有效促進我市企業與國內優秀人才團隊的交流合作。
依托兩大科學裝置、東江實驗室等重大項目,人才、技術、研發等創新資源將不斷匯聚,惠州謀劃建設河橋科教城和稔平半島清潔能源新技術綜合應用試驗區。河橋科教城地處惠城區金山新城范圍、南四環沿線,接下來將打造成為我市未來的科學谷、人才高地。
1月25日,國家兩大科學裝置總部區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惠州研究部園區正式啟用。科研人員陸續進駐開展科學研究與成果轉化等相關工作,東江實驗室從北京、上海、蘭州、福建、深圳、寧波等地的相關科研機構引進12個高水平科研團隊,科研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截至目前,東江實驗室承擔省科研項目9項,獲省級科研項目資金9050萬元。
科技創新,是惠州在區域競爭中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產業轉型升級的根本出路。日前召開的全市科技創新大會再次強調,積極打造高水平的實驗室體系,堅持把培育壯大高新技術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總抓手,將人才工作與科技創新和項目招引工作有機結合,打造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的首選地。
中韓(惠州)產業園一角。
專家點評
林江(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
做好新動能的“加法”
林江建議,做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引導市場和投資者資金流向從事相關產業的企業,促進更多工業企業既能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也可以引導更多中小企業大膽把資金投向相應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從而在夯實惠州工業基礎的同時,把新產業、新動能的“加法”做好。
同時,在建設新型工業強市進程中,惠州還要前瞻性地構建數字化轉型升級、物流供應鏈的基礎性平臺,為惠州中小微企業通過加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大潮,成長為“專精特新”企業營造良好環境。
黃忠平(惠州市委黨校科研部主任、經濟學博士)
釋放創新驅動內生動力
“制造業的核心是創新,是掌握關鍵核心技術。”黃忠平認為,不同規模的企業在技術創新中各具優勢,顛覆性技術需要巨額資金和龐大組織投入,通常由大公司開發和推廣,現有技術在細分領域的專業化應用,則由工程師和創業者開發、小公司生產更具優勢。
黃忠平建議,惠州建設新型工業強市,除了在集群、規模兩個維度發力之外,還須加大力度打造以大帶小、以小育大的產業生態。大力引進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和具有產業鏈控制力的生態主導型企業,推動龍頭企業對中小企業開放技術、市場、標準、人才等創新資源,通過融通發展,帶動培育更多以專注鑄專長、以配套強產業、以創新贏市場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從“小升規”到“專精特新”再到“高成長”骨干企業,形成優質企業梯度培養體系,充分釋放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強大動能。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李向英 謝寶樹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劉豪偉 謝寶樹 馮麗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