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水下博物館”見證東江航運千年榮光
【編者按】
惠州自古沿江而起,伴江而興。千百年來,潺潺東江水穿境而過,與其支流西枝江織起了密集的水網,翻開了惠州內河航運史的壯麗篇章。
據載,早在唐朝時期,惠州就有古人使用東江河道運送木材的記載;宋朝時期,發達的兩江水運促進了惠州經濟社會發展;明清時期,惠州水路興旺、商貿繁忙,出現了河泊所、水驛站等專門管理服務來往船只的組織機構;民國時期,惠州車船交匯,造船業初具規模;上世紀中葉以來,東江航運歷經從鼎盛時期到日漸衰落的演變。
時移世易,厚重的歷史平靜了東江航運的喧囂與繁華,但人們仍能透過江邊兩岸的歷史文化遺存,窺見兩江流域的歷史文化流變——東新橋古碼頭下“水下博物館”驚艷世人,折射出東江航運千年榮光;江畔岸邊古碼頭、古渡口星羅棋布,直通繁華街市、墟鎮,遺跡舊址似在講述商貿繁盛的往事;惠州早期造船業歷經幾番風雨浮沉,見證東江航運的輝煌和低谷,如今惠州江邊殘存老船廠舊址承載一方鄉愁記憶……
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以滄桑古老的文化語言,講述著惠州波瀾壯闊的東江航運史。
抗日戰爭時期,各類物資在惠州集結,然后通過東江輸送到粵北和內地
近期,惠州東江民俗文物館的東江出水文物展廳經過重新設計布展,面向市民開放。該展廳展示了惠州市東新橋古碼頭的出水文物共計40余種,包括漢代至民國時期的大量錢幣、反映商品交易的石權和鐵權以及頗具民俗特色的陶瓷器、銅煙斗等。據了解,該古碼頭附近河床多年來出水文物數量巨大,品類繁多,被譽為東江“水下博物館”。
東新橋古碼頭地處東江、西枝江交匯點,曾是東江流域最為繁忙的商業碼頭之一。作為發達的商貿聚散地,古碼頭附近的河床留下了眾多古人活動的文化遺存。千百年來,這些“文物寶藏”沉淀在江底不為人知。
直到早些年,東江水位下降,河床大面積裸露,大批文化珍寶浮出水面驚艷四方,吸引眾多社會人士前來“尋寶”,東江岸邊一度掀起了一陣“東江出水文物”熱潮。
2004年,惠州市博物館廣泛征集這批流散于社會的出水文物,最終收集整理了數萬件古文物,東江出水文物得以布展陳列。據惠州市博物館副館長侯娟介紹,東江出水文物種類繁多,是研究惠州本地歷史的珍貴歷史資料,也是東江千年航運史的重要見證。
東新橋昔為浮橋,是連接惠州府城和歸善縣城的陸上交通要道
【壹】 古碼頭地處兩江交匯處 商船云集航運繁忙
東江岸邊的一個古碼頭河床何以沉淀了如此繁多的“文化寶藏”?這與其地理位置息息相關。據惠州市博物館副館長侯娟介紹,東江、西枝江從惠州穿境而過,發達的水運使惠州成為東江流域與西枝江流域的商品貿易集散地,東新橋古碼頭正好地處東江和西枝江的交匯點。
“東新橋碼頭遺址位于現在惠州市區的橋西小東門路段,舊時東新橋是一座浮橋,是連接惠州府城和歸善縣城的陸上交通要道。”據惠州民間藝術大師劉漢新介紹,昔日東江水面商船云集,岸邊店鋪鱗次櫛比。貨物、旅人從東新橋古碼頭上岸,可直通水東街、上下米街等繁華的街市、墟市。據載,東新橋碼頭保存了明、清古碼頭的建筑風格,一直沿用到上世紀90年代初。
東江出水古錢幣
記者查閱發現,眾多歷史資料記載了東新橋古碼頭的熱鬧繁忙的景象。宋代,蘇東坡詩曰“歌呼雜巷里,鼓角鳴枕席”,描述的正是東新橋一帶街市碼頭的喧鬧情景。據光緒《惠州府志·郡事》載:“惠當廣潮之沖,艅艎集處,奉旨編查船只,其船頭令油紅色桅桿……墨筆大書某號,至各省來學商船亦照各省定色一體編列。”意思是說,東江古碼頭商貿航運發達,來往各省的商船數不勝數,讓人目不暇接,人們需用墨筆在船上用大字書寫名號才能加以區別。
千百年來,惠州水道一派繁忙。東江、西枝江兩岸碼頭、渡口密集分布,各地商品貨物在此集散,惠州也逐漸發展為東江地區的商貿重鎮和航運中心。地處兩江交匯處的東新橋古碼頭,成為了東江兩岸最繁忙的商貿碼頭之一。
清綠釉魚狀建筑飾品
【貳】 東江河床裸露 喚醒“沉睡的文物”
東新橋古碼頭一帶商貿繁盛,頻繁的貿易活動、江邊居民的生活日常,為附近的河床留下了不勝枚舉的文化遺存。這些文化寶藏隨著時間流逝不斷積累,穿越了朝代更迭的戰亂,躲過了世事變更的紛擾,靜靜“沉睡”在東江水底,見證歷史的沉淀。
進入上世紀末,受氣候變化等多方因素影響,東江河道水位下降,河床大面積裸露,這一座“水下博物館”最終浮出水面。據介紹,東新橋古碼頭附近出水文物以數噸計。
記者日前走訪發現,如今大多數居住在東新橋附近的老居民,都對20多年前的“文物出水熱”記憶深刻。
老惠州人徐先生向記者講述了他年少時的見聞:“當時身邊很多人都去河床撿錢幣,一個古錢幣可以賣10元、5元,我也去了幾次,現在家里還收藏著幾個錢幣。”
在距離東新橋古碼頭數百米處,有一條名為上塘街的街道,分布著近十家古玩收藏店鋪。據了解,大多數店主仍收藏著少量東江出水的錢幣、陶瓷、徽章等。
據其中一名店主回憶,東江出水文物的關注度始于上世紀90年代。“最初是幾個流浪漢在江邊游蕩,撿到了一些古代銅錢,發現可以賣錢,后來越來越多人發現河床沉淀著大量古代瓷器、錢幣等,一時間東新橋古碼頭附近的河床成為了‘尋寶地’。”該古玩店店主表示。
2004年,為不讓文物進一步流失,惠州市博物館向社會征集了流散于社會的東江出水文物上萬件,涵蓋錢幣、陶器、瓷器、秤砣、砝碼、銅鎖、煙斗、徽章、廠家字號銘牌、兵器等多個類別。據惠州市博物館副館長侯娟介紹,這些出水文物對于研究惠州的歷史及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及生活風俗,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宋醬釉花口缽
【叁】 “東江遺臻”品類繁多 蘊涵豐富歷史信息
記者從東江出水文物展廳獲悉,東江出水文物數量之大、品類之繁多,實屬罕見。涵蓋了從漢代至民國時期的大量古錢幣;形制各異的明清石權、鐵權和砝碼,反映出古代惠州發達的商品交易的形式;還有不同朝代的陶瓷器、銅煙斗、銅簪、銅鏡、銅鎖……呈現出古代惠州的特色民俗文化。
清朝人物故事花卉紋盒
惠州市博物館副館長侯娟介紹,東新橋古碼頭一帶河床出水了大量瓷器、陶器,這進一步印證了惠州是東江流域陶瓷業的貿易流通樞紐:“瓷器是大宗交易商品,基本上依靠水路運輸,惠州境內東江流域分布著很多著名的窯址,如明代白馬窯、北宋東平窯等,這些都與東江航運史有著密切的聯系。”
在惠州市博物館展示的東江出水文物瓷器品類中,有一個帶有英文字的酒瓶。據侯娟分析,這表明惠州當時的陶瓷業或已存在面向海外市場的定制服務,也有可能是從海外運輸進來的。
清代銅印章
此外,侯娟認為舊時的徽章、銘牌對研究古代惠州歷史變遷具有重要的價值。據介紹,徽章是指佩戴在身上用來表示身份、職業等的標志,多用金屬制成。東江出水文物中有印證不同時期惠州各類組織以及惠州人各種身份的徽章。
“比如目前市博物館館藏的東江地委徽章、兩廣鹽務管理局徽章、東江船業工會徽章等,都蘊含著大量本地歷史信息,對研究惠州不同時期的社會面貌有重要的參考意義。”侯娟說。
東江地委徽章
近年,惠州市檔案局(館)和惠州文化遺產研究所聯合編輯《東江遺臻——東新橋碼頭遺址出水文物圖錄》,圖錄精選了東江出水文物約500件,為廣大讀者呈現了東江出水文物的歷史魅力。
古碼頭位于兩江交匯處,自古商貿繁盛
統籌策劃/羊城晚報記者 馬勇 陳驍鵬 制圖/杜卉
文/羊城晚報記者 陳麗媛
圖/惠州市檔案館 惠州市博物館(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