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型理財產品“踩雷”!超2000只銀行理財跌破凈值

        “家人們破防了,沒想到銀行理財都在虧,我的R2、R3理財最近都虧了!”近期,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布自己的銀行理財持倉收益,綠油油的虧損走勢讓人直呼“上了一堂風險教育課”。開年以來,不少投資者發現,不僅是基金賬戶虧損,連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也出現虧損。對此,多家理財公司近日通過推文、漫畫等多種形式科普理財凈值化等相關金融知識,分析近期理財產品凈值走低的原因,并建議投資者不必糾結短期凈值波動,不妨將投資視野放長遠。

        投資穩健型理財產品“踩雷”

        “最近市場行情不好,股票、基金出現虧損我都可以理解,但萬萬沒想到,在銀行買的穩健型理財產品也會虧這么多,早知道還不如存定期存款了。”近日,市民胡女士點開手機銀行,查看自己年前花2萬元購買的一款凈值型理財產品,發現該產品不但沒有盈利,反而虧損了好幾百元。

        在社交平臺上,不少“踩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一位投資者表示:“年初購買了某國有銀行R2穩健型一年期的理財產品,當時公布的年化利率3%,但自從入手后卻一直在虧損。”也有理財經理無奈表示,給客戶推薦的理財產品出現“負收益”,確實很尷尬。

        所謂R2級,是指銀行理財產品風險等級較低的一種。一般來說,銀行(包括理財子公司)將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劃分為5級,R1到R5代表風險從低到高。R1是慎重型,主要投向國債、存款等,本金幾乎不會受影響;R2是穩健型,收益相對R1更高,但本金存在虧損的可能。雖然各家銀行對風險等級的解釋存在一定的差異,但R2級一般為中低風險,多年來,投資此類理財產品的客戶幾乎不用擔心遭受本金損失。不過,今年以來,R2級理財產品也發生了虧損,有的甚至出現本金虧損。

        數據統計,截至3月18日,剔除近6個月無凈值的產品,目前市面上共計約有28822只銀行理財產品,其中有2003只產品單位凈值在1元以下,破凈占比約6.9%,虧損超10%的有20只產品。

        浮虧時不宜立即贖回

        一直以投資穩健著稱的銀行理財產品為何收益變“綠”?對此,業內分析,這很大程度上與今年開始正式執行的“資管新規”有關。資管新規后,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開始“凈值化”。通俗來說,就是以前買銀行理財,一般要到期后才能看到收益,而“凈值化”改革后,每天都要和基金一樣公布凈值變化,因此當出現市場波動導致下跌,投資者就能馬上發現,投資者對產品收益也會更加敏感。此外,近期市場震蕩,A股回調,使得主要投向債券市場和權益市場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表現欠佳,自然影響了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

        針對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回撤現象,工銀理財、招銀理財、交銀理財等銀行理財子公司近期先后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文作出回應。3月14日,工銀理財在其微信公眾號發文稱,此輪調整的主要原因是國際環境和突發事件帶來的外生沖擊,具體包括全球流動性趨于緊張、世界經濟前景仍不明朗等。在市場風險釋放過程中,該公司的投資團隊也在及時調整策略。如通過調整債券組合久期、控制利率風險、提高票息收入等方式穩定固收投資;同時加強市場分析研判,通過多資產、多策略降低單一資產和策略的波動風險;并根據市場形勢靈活調整股票倉位,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力爭在收益和風險之間做好平衡。

        記者注意到,由于所購買理財產品連續虧損,一些比較焦急的投資者想要立即贖回,進行止損。不過,從以往的經驗來看,一些“固收+”產品會配置一些債券,多數債券持有到期,最終的收益率會向利息收益靠攏,不會出現凈虧損,真正虧損的往往是那些在浮虧時贖回的投資者。

        中郵理財日前發布的名為《行穩方能致遠 致投資者的一封信》一文中,就對“作為投資者,應該如何應對?”這一疑問,給出了建議。中銀理財提醒,當產品凈值出現波動時,作為理財產品投資者要穩住心態,因為短期賬面的浮虧并不意味著產品最終會呈現負收益,應理性看待產品的短期凈值波動,聚焦長期投資,以時間換空間。同時,任何投資都存在風險,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前要認真完成風險測評并且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明確產品類別、辨析風險,選擇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理財產品,切勿盲目跟風。

        惠州日報記者劉乙端

      編輯:小麗
      上一篇: